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按章节整理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人生的责任和使命三、自觉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及其作用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二、人生需要理想信念第二节科学的理想信念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境界第三节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一、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把理想信念化为追求的行动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第一节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三、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第二节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一、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三、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第一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一、人生和人生观二、人生目的及其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第二节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二、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第三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价值和人生价值二、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三、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第四节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自我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第一节道德及其发展一、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三、道德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第三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第四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荣辱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第一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第二节遵守社会公德一、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二、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三、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第三节遵守职业道德一、职业与事业二、职业道德规范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第四节遵守家庭美德一、珍惜人生的爱情二、婚姻和家庭美德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第五节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一、个人品德及其基本要求二、个人品德的形成及其意义三、良好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二、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第一节法学基本知识一、法的概念与作用二、法律规范三、法律关系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三、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节法律运行一、法律制定二、法律实施三、法律遵守四、法律监督第八章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第一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一、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二、我国的国家制度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五、我国的国家机构第二节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一、行政法律制度二、经济法律制度三、民商法律制度四、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五、刑事法律制度第三节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一、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二、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三、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四、我国的仲裁和调解法律制度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人需要学习和思考人活着要有思想,要考虑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怎样才能好好的活着。岁月和经历不能自然而然地教会人生活,只有在岁月和经历中学习、思考,才能克服盲目性,获得正确的思想,学会有意义的生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四、(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重点)五、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人类社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3.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不断开拓创新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4.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辨明善恶美丑、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准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1.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是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维系社会团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这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做人成才的根本方针,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大学生更应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自觉地规范、要求、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社会、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二、人生的责任和使命(一)人都有责任和使命在社会生活中,人生的责任和使2命是客观存在的,是每个人都有的。良好的教育能增强个人对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的意识,以产生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责任的自我要求即责任感,从而自觉地担当起这种责任和使命。(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一,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第二,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中华文明杰出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自己的智慧、力量和责任心,投身于创新实践中,承担起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第三,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贡献。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致的,中国社会的和谐需要世界的和谐,中国的和谐促进世界的和谐。当代大学生理当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的人生奋斗中自觉地担当起为世界和平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光荣使命。三、自觉践行道德和(一)人在社会中生活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彼此联系构成的。个人和社会总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体自由实现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制约,人们社会生活的有序必须有规则的保障。(二)道德和法律是人的行为规范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规范人们应当如何行为。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力量来起作用,靠他人或自我的褒贬,靠纯粹精神的力量来起作用。法律规范人们必须如何行为。法律规范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保证实施,靠奖惩、靠精神的力量,更靠物质的力量来起作用,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表现在: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是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是执行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三)人应该自觉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人应自觉践行道德,遵守法律。遵守法律必须自觉。法律制约、规范人生,不是限制、剥夺人行动的自由,而是引导人们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获得自由。在社会生活中,人要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就需要自觉地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四十四、答案:(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答案:第一,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贡献。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及其作用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一)什么是理想信念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从理想的概念上看,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一定有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艰苦的努力,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如果违背客观规律,没有实现可能性,一定不是理想。理想一定要有现实的、实现的可能性。没有实现可能性,违背客观规律的,是空想,而不是理想。另外,理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所以,理想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理想是信念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或“合金”。信念不仅是人们内心坚定的、坚信不疑的一种思想,信念还会外露为人们的行为和实践的意志。所以,信念是内外的结合。另外,信念和人格密切相关,稳定信念是人格可靠的一个表现。没有坚定的信念,则该人格是不可靠的。理想和信念是密切联系的。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即信仰现象的两个侧面。任何信仰都包含着信念和理想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是这一信仰的基本信条和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对于自身所处的世界,对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有所把握和相信、有所期望和追求的,这其实就是人类的信仰现象。其中,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及其关系的把握和相信,就是信念,而他们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想象,就是理想。理想与信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常说,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那么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人的信念,就是人们所相信的观念和秉持的理念。追求一种理想,就意味着相信这种理想是正义的并且能够实现,而这种相信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二)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1.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理想和信念首先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的追求,作为人的意志精神的产物存在。因此,理想和信念具有思想性。人必须有思想,没有思想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但是理想和信念不但要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而且还要把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理想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但必须有实现的可能性。而信念
本文标题:按章节整理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4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