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审计课件第6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第6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教学大纲(一)审计计划1、审计计划的作用2、审计计划的内容及编制3、审计计划的审核(二)重要性1、重要性的定义2、重要性的运用3、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4、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三)审计风险1、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3、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4、符合性测试与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估5、实质性测试与控制风险的最终评估6、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7、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8、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三、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基本理论,并了解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内容,为实际审计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四、教学要求理解审计计划的作用、审计计划的内容、审计计划的编制和审核;掌握重要性的定义、适用范围和重要性的运用,掌握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和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弄清弄懂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掌握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和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等问题。6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6-1审计计划•6-2重要性•6-3审计风险6-1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作用–使审计人员能根据具体情况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6-1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内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人员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其他有关的内容6-1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计划应由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审计计划应形成书面文件,并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录。–总体审计计划中,时间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具体审计计划,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通过编制审计程序表的方式体现的。审计计划编制•编制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形式:①表格式②问卷式③文字叙述式•审计计划的体现6-1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审核–编制完成的审计计划,应当经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业务负责人审核和批准。–对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并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载和说明。计划审计工作步骤注意:前四个步骤主要同总体计划制定有关第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第二步——执行分析程序第三步——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第四步——考虑审计风险第五步——对重要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第六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第七步——进行符合性测试及评估控制风险第八步——确定检查风险及设计实质性测试注意:后四个步骤主要与具体计划制定有关6-2重要性•重要性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的判断或决策。”•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确定重要性学习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两阶段:计划阶段,评价阶段-两标准:金额、性质-两层次:报表层、账户层-两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关系-两方法:分配,不分配-重要性的运用-错报、漏报的汇总6-2重要性•重要性的适用范围–执行会计报表审计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执行其他鉴证业务时,除非其他规定和其他准则有特定要求,应当参照重要性原则办理。项目阶段运用实质审计准备阶段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的错报和漏报的限度审计实施阶段如果注册会计师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应当选用以下方法控制审计风险至可接受的水平1扩大符合性测试范围或追加符合性测试程序,以降低对控制风险的初步判断水平2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结束阶段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审单位调整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漏报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6-2重要性•重要性的运用–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数量•性质–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会计报表层次•账户和交易层次6-2重要性•重要性的运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6-2重要性•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对重要性评估的总体性要求–对重要性水平做初步判断时应考虑的因素–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评估•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有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两种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应当选择最低的那张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作为所有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帐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的方法分配的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帐户各帐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和应当等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不分配的方法举例:重要性水平分配单位:万元项目金额甲方案1%乙方案(专业判断从成本角度)现金70072.8应收账款21002125.2存货42004270固定资产70007042总计140001401406-2重要性•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的处理–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的处理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错报或漏报汇总•汇总数与重要性水平的比较评价-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的处理-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的处理—应追加审计程序-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处理—应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6-3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审计风险的含义,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审计风险错误拒绝的风险(α险,红脸险,误拒险)错误接受的风险(β险,手铐险,误受险)•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广泛性-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强弱-对审计结论的依赖程度和审计结论的影响范围-审计法律环境的直接影响•审计风险形成主观原因-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审计方法自身的原因-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的均衡-统计抽样和分析性审核方法采用-现代审计模式的运用固有风险:又称内在风险注册会计师无法控制的,但可以评估的风险。如果评估的固有风险越高,则所需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反之,就越少。控制风险:又称制度风险注册会计师无法控制,但可以评估的风险。如果评估的控制风险越高,则所需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反之,就越少。评估评估时间评估基础初步评估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对固有额风险进行评估后固有风险的实际水平和初步了解的内部控制情况进一步评估注册会计师如拟信赖内部控制,实施符合性测试后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最终评估在终结审计之前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结果和其他审计证据检查风险:又称测试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控制的风险。如果评估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可接受水平越高,则所需审计证据就越少,反之,就越多实质性测试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性质时间范围高分析性复核和交易测试为主期中审计为主较小样本、较少证据中分析性复核,交易测试以及余额测试结合运用期中审计、期末审计和期后审计结合运用适中样本、适量证据低余额测试为主期末审计和期后审计为主较大样本、较多证据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可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判断:注册会计师认定的检查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应发表无保留意见()题解:错。因为检查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只能说明实施了相应的审计程序,取得了充分的审计证据,不能说明会计报表公允表达6-3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定量的角度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6-3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定性的角度看审计人员对控制风险的评估高中低审计人员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高最低较低中等中较低中等较高低中等较高最高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加以考察•从定量的角度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从定性角度看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当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时,注册会计师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把检查风险尽量降低,以便使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最终取决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各风险之间及各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如下:情况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证据数量1低(一定)低低2低(一定)高低3低(一定)高高4低(一定)中中5低(一定)低中以上关系,都可以从审计风险变化中分析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高少中中低多中中中(较高)中(较少)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固有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变动关系控制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变动关系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成反比关系6-3审计风险•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的变动情况–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业务性质–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6-3审计风险•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在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时,审计人员应当遵循稳健原则,宁可高估控制风险,不可低估控制风险6-3审计风险•符合性测试与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估–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后,审计人员应当根据符合性测试的结果,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是否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结论相一致。–如果存在偏差,应当修正对控制风险的评估,并据以修改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6-3审计风险•实质性测试与控制风险的最终评估–审计人员在终结审计之前,应当根据实质控制测试的结果和其他审计证据,对控制风险进行最终评估,并检查其是否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结论相一致。6-3审计风险•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由于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相互联系,审计人员应当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据以作为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6-3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审计人员实施的实质性测试,其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决定,最终取决于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6-3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实质性测试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性质时间范围高分析性复核和交易测试为主期中审计为主较小样本较少证据中分析性、交易测试以及余额测试结合运用期中审计、期末审计和期后审计结合运用适中样本适量证据低余额测试为主期末审计和期后审计为主较大样本较多证据•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如果经过实施有关实质性测试后,审计人员仍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那么,他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6-3审计风险
本文标题:审计课件第6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