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83职业健康知识培训
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北京环宇轩安主要内容※职业卫生基本知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危害※神华亿利电厂各生产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用品知识(一)职业安全:防止意外事故(二)职业健康:防止职业病(三)两者区别:(研究内容不同、伤害后果不同、伤亡数量有别、伤害时间有别、危害程度有别)职业卫生基本知识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因素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因素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随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铅、汞、苯、一氧化碳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1、粉尘类(1)矽尘(游离SiO2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2)煤尘(煤矽尘)(3)石墨尘(4)炭黑尘(5)石棉尘(6)滑石尘(7)水泥尘(8)云母尘(9)陶瓷尘(10)铝尘(铝、铝合金、氧化铝粉尘)(11)电焊烟尘(12)铸造粉尘(13)其他粉尘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可能导致放射性职业病的各类放射性物质3、化学物质类(1)铅及其化合物(2)汞及其化合物(3)锰及其化合物(4)镉及其化合物(5)铍及其化合物(6)铊及其化合物(7)钡及其化合物(8)钒及其化合物(9)磷及其化合物(10)砷及其化合物(11)铀(12)砷化氢(13)氯气(14)二氧化硫(15)光气(16)氨化学物质类(17)偏二甲基肼(18)氮氧化合物(19)一氧化碳(20)二硫化碳(21)硫化氢(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23)氟及其化合物(24)氰及腈类化合物(25)四乙基铅(26)有机锡(27)羰基镍(28)苯(29)甲苯(30)二甲苯化学物质类(31)正己烷(32)汽油(36)四氯化碳(33)一甲胺(38)三氯乙烯(40)氯丁二烯(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35)二氯乙烷(43)甲醇(44)酚(37)氯乙烯(45)五氯酚(39)氯丙烯(46)甲醛(41)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等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42)三硝基甲苯(47)硫酸二甲酯(48)丙烯酰胺(49)二甲基甲酰胺(50)有机磷农药(5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52)杀虫脒(53)溴甲烷(54)拟除虫菊酯类(55)导致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的化学类物质: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五氯酚、硫酸二甲酯(56)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急性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溶血性毒物、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热裂解气)、氰及腈类化合物(丙烯腈)、农药、金属类金属化合物等。4、物理因素类(1)高温(2)高气压(3)低气压(4)局部振动5、生物因素(1)炭疽杆菌(2)森林脑炎病毒(3)布氏杆菌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1)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危害因素(2)导致光敏性皮炎的危害因素(3)导致电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紫外线(4)导致黑变病的危害因素(5)导致痤疮的危害因素(6)导致溃疡的危害因素(7)导致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硫酸、硝酸等(8)导致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1)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的危害因素(2)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危害因素:紫外线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1)导致噪声聋的危害因素:噪声(2)导致铬鼻病的危害因素:铬及其化合物、铬酸盐(3)导致牙酸蚀病的危害因素:氟化氰、硫酸酸雾、硝酸酸雾、盐酸酸雾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的危害因素:石棉(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的危害因素:联苯胺(3)苯所致白血病的危害因素:苯(4)氯甲醚所致肺癌的危害因素:氯甲醚(5)砷所致肺癌、皮肤癌的危害因素:砷(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的危害因素:氯乙烯(7)焦炉工人肺癌的危害因素:焦炉烟气(8)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的危害因素:铬酸盐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1)氧化锌(2)二异氰酸甲苯酯(3)嗜热性放线菌(4)棉尘(5)不良作业条件(压迫及摩擦)职业病名单(10类115种)一、尘肺13种二、职业性放射疾病11种三、职业中毒56种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五、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六、职业性皮肤病8种七、职业性眼病3种八、职业性耳鼻3种九、职业性肿瘤8种十、其他职业病5种神华亿利电厂各生产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项目岗位工作地点主要接触有害因素名称备注集控室值班员集控室视觉疲劳、强制体位、职业紧张机炉电巡检汽机巡检汽轮机、水泵、凝汽器噪声、高温电气巡检升压站、变压器区硫酸、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等锅炉巡检主厂房粉尘、噪声、高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除灰放灰工搅拌机、灰库粉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出渣工渣仓粉尘、噪声化学运行药品库、加药间、酸碱计量间、阴阳离子交换器噪声、氢氧化钠、盐酸、氨、联氨、氯等输煤输煤巡检输煤皮带粉尘、噪声斗轮机司机煤场粉尘、噪声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措施1、防尘、防毒管理(1)应保证锅炉系统粉尘治理设备安装位置、容量设计合理,确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能得到有效的治理。(2)生产部门应做好产生粉尘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对出现跑冒设备应及时进行密封,以降低粉尘厂房内粉尘浓度。(3)储存酸、碱等较强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有冲洗地面、墙壁的设施。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清扫。经常有积液的地面应防止渗水,并保持积液排放通畅,其废水排放应直接进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设施。(4)化验室、药品储存室、电焊室以及其它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设施。(5)机械通风装置的进风口位置,应设于室外空气比较清洁的地方。相邻工作场所的进气和排气装置,应合理布置,避免气流短路。(6)在有害物质浓度较大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作业场所,必须装设自动报警装置、事故通风设施,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12次/时。2、噪声与振动管理(1)噪声较大的设备必须将噪声源与操作人员隔开,工艺允许远距离控制的,必须设置隔音操作(控制)室。(2)职工在产生强烈振动的车间值班,必须有防止振动传播的安全措施。超过下述卫生限值应采取减振措施,若采取现有的减振技术后仍不能满足卫生限值的,应对工作人员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具。否则不得安排职工进入工作。(3)噪声与振动强度较大的生产设备应安装在单层厂房或多层厂房的底层;对振幅、功率大的设备应加设减振设施。(4)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小时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确定其噪声声级限值,必须符合《工作场所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措施工作场所噪声级的卫生限值日接触噪声时间(h)卫生限值[dB(A)]8854882911941/2971/41001/8103最高不得超过115[dB(A)]非噪声工作场所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名称卫生限值dB(A)工效限值dB(A)值班室75办公室60会议室60不得超过55计算机室、精密加工室70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措施3、防暑、防冻管理(1)防暑A、当作业场所气温≥37℃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应减少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并采取防暑措施。B、当作业场所气温≥39℃时应设有工间休息室,该环境工作1小时内应有一定的工间休息时间。休息室内气温不应高于室外气温;设有空调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6~29℃。否则不得允许工作人员进入工作。C、特殊高温作业,如车间内的监控室、操作室、并要加强防暑措施。其间,热辐射强度应小于700w/m2,室内气温不得超过38℃,否则不得安排工作人员进入操作。D、在炎热季节对从事高温作业的工作人员应增加适当的防暑饮品和药品。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措施(2)防冻A、工作场所采暖要求:冬季工作场所的采暖温度劳动强度(分级)采暖温度(℃)Ⅰ18~21Ⅱ16~18Ⅲ14~16Ⅳ12~14B辅助用室冬季室温不得低于《冬季辅助用室的温度》中的规定。冬季辅助用室的温度辅助用室名称气温(℃)厕所、盥洗室12食堂18办公室、休息室18~20技术资料室20~22存衣室18淋浴室25~2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于2001年10月27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60号发布,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第五条: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第十九条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六)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第二十二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第二十三条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
本文标题:83职业健康知识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8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