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论中西方儿童与青少年
论中西方儿童与青少年ppt:董雪屠月雯主讲:赵青青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家庭。中国家庭从自古以来就以“四世同堂”为理想目标而发展着,即便是当今社会,三代直系的家庭结构仍占多数。通常是多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团团转。而西方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人的自我中西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认为婚姻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所以家庭结构也多以三口之家或丁克家庭为主。所以孩子比较独立,容易培养自我意识。问题意识指人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令人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开动思维,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中国现有的教育评价系统,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没有把问题意识作为显性的内容或维度,从而重视和提高它。相比之下,西方青少年的问题意识之高,即使在幼儿园就可见一斑。并且,有实践表明西方青少年多属于外向型问题意识人,而中国青少年多属于内向型问题意识人。原因:1)信仰层面--宗教文化的投射:传统中国以儒教立国至三教合流,儒教、道教、佛教等讲求指向自身的心理活动,是典型的自省内向型;西方基督教倡导申辩,心理活动指向外部。2)教育层面--课程和教学的编排:中国古代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倡导七艺教育,包括文法、修辞学、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逻辑学、历史、法律和医学。西方近半数课程涉及言语表达能力,而中国几乎没有。3)生活层面--利益诉求方式的差异:西方较早地形成了一整套个人利益诉求的方式、制度和程序,是一种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外向型活动;而中国的个人利益诉求方式极不成熟、非常单一,集权制下的百姓多求神拜佛,或世代盼望“包青天”再世,诉求方式多指向内。异性交往对待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态度,中国自古以来比较保守、消极,而西方就相对开放、积极。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他们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是一个危险而又难教育的年龄阶段,如果允许青少年男女自由来往,会诱使孩子们过早谈情说爱,荒废学业,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前途。因此,社会、学校及家庭对青少年男女之间的交往,都持保守消极的态度。受此影响,中国青少年在异性交往方面也处于比较保守消极的一面。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特别重视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认为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及心理趋于成熟时期,是成人社会的准备时期。让孩子与异性伙伴经常交往,有助于他们学会彼此适应,积累与异性打交道的社会经验,为他们成功地迈向婚姻生活及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根基。因此,社会、学校及家庭对青少年男女共同活动或个别接触都采取比较宽容和体谅的态度,只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很少严加限制和干涉。此外,西方人开放的性教育观念也让西方青少年在异性交往方面展现出开放、积极的一面。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中国西方1艺术类运动2英语类艺术、音乐或舞蹈3奥数类学术研究4语文类5体育类6其他家长的目的中国西方1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为了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2培养兴趣爱好/特长为了让孩子有事情干或少惹麻烦3开阔眼界,扩大交际圈为了让孩子开心4为了提高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生的目的中国西方1发展个人爱好结识更多的朋友2提高成绩受到教育,有了收益3达到父母要求给自己带来乐趣西方青少年的课外活动还受到大学录取标准的影响。国外大学很重视学生课堂以外的表现,这些内容常常通过课外活动来体现,主要考察大学申请者在社区服务方面的创造精神。中国青少年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训练熟练,但是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够。西方青少年的特点则与之相反,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有待提升。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理念,让全社会意识到过分强调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借鉴西方的做法,在高中毕业和大学录取时考察一个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表现,从制度上对课外活动的素质教育特性予以肯定。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对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青少年课外活动予以资助,鼓励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支持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开展。借鉴中西方青少年教育综合对比前者为中国青少年状况;后者为西方青少年状况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西方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集体精神与发展个体•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西方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西方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西方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西方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西方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一般而言,西方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以下特点: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开朗、胆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他们18岁开始不依靠家庭,多数打工补贴自身的消费需用;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他们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一句话,西方孩子的特点就是非智因素成熟,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而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西方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现出消极倾向:做事被动胆怯,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不太会“当家理财”,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句话,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显然,西方的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犯罪情况对比犯罪原因对比法律体系对比实际犯罪现状对比犯罪原因对比:家庭因素中国家庭教育:注重灌输,要求青少年听话。早期可以使孩子接受较为正确的价值观;但一旦儿童进入青春期,反叛心理将会使这种教育适得其反。西方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创造性,顺应个性发展。早期可能由于儿童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而产生越轨行为;但进入青春期后,较为平等的亲子关系,有助于青少年表达心声。犯罪原因对比:学校教育中国学校教育:注重灌输,较为注重德育。对于儿童的天性是一种管束,德育教育的顺序也存在问题;老师在教育上,重优等生,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或扭曲的心理;属于先严后松的类型。西方学校教育: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宽松的教育环境,鼓励式的教育模式,使儿童身心发展更加健康;但由于过于放纵,到了中学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犯罪原因对比——社会教育中国社会教育: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注重内心的反省和教化,对于犯罪的青少年,社会会给予更多的道德教育,希望从内改变少年犯。西方社会教育:国外对于犯罪的青少年更多的是从法律的角度去使其改变,即使是道德教化也多从法律要求出发。法律体系对比中国西方1在中国没有“身份犯”这一称谓,因为中国没有“身份罪错”这一说法。青少年没有到法定年龄而实施的行为都是通过道德和教育完成的在欧美等许多国家都是有相应的法律条文的规定。2中国没有独立的审判少年犯的法律,一切依据刑法并根据罪责轻重审判例如美国有《青少年犯罪教养法》,相对而言更有顺服力,体现了西方的法制更加健全。3中国的少年法庭的普及率没有西方高,并且发展的较晚,多停留在程序上,对少年犯所起的保护作用打了折扣西方的法律体系有效保护罪责较轻的少年犯,但对于罪责较重的少年犯直接送往成人法庭的做法也值得思考。4中国罪行严重的少年犯会被判处死刑,体现了我国法律的威力例如美国在05年3月1日以后便取消了死刑,体现了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实际犯罪状况对比中国近五年青少年犯罪增长率接近70﹪,而西方的增长率远远低于中国。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也日趋低龄化和成熟化;虽然西方的增长率没有中国高,但青少年犯罪的所占比例一点都不少,这之中有一半的少年犯都属于“极度危险”。中国对待青少年犯罪在法律的约束上力度不够,法律体系不完善,更多的是从道德和教育上来教化少年犯和犯有“身份罪错”的青少年。中国对于青少年的预防犯罪法律条例,体现了人本思想,但此类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更多的是看“人的造化”。随着青少年犯罪日趋成人化,中国应增强法制化建设,尽快制定出法律和管理方案,使得青少年犯罪有明确的审判规定。网络网络使用率及上网情况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网民人数逐年持续增加,其中2008年到2009年之间增幅最高。青少年网民人数增长趋势相对较为平缓。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据皮尤中心统计,2008年美国12~17岁的青少年中,60%的人都拥有自己的台式或笔记本电脑,上网比例高达93%。网络使用率及上网情况上网主要浏览内容中国西方1即时通信玩网络游戏2交友网站发电子邮件3博客即时通信4听网络音乐虚拟社交5看网络视频下载音乐6玩网络游戏看网络视频7博客上网场所的比较中国的网吧虽然数量多,但环境普遍不佳,国内也尚未制定严格的网吧标准。西方国家网吧更注重硬件建设,管理也更加严格。文化差异对青少年上网的影响学习家庭社会学习西方学校和家庭注重孩子的兴趣发展和体育运动,而我国学校和家庭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西方青少年普遍热爱体育和集体活动,团队精神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交流能力的发展,所以西方青少年对网络依赖相对有限。中国青少年在校时间以读书为主,课后还有很多人要学习乐器或体育,压力过大。因此,网络成为能够提供孩子兴趣释放和全新体验的地方,造成网络依赖和网瘾现象发生。家庭西方家庭对孩子的亲密程度高于中国家庭。很多西方家庭的母亲会全职教子,这样有利于亲情发展。中国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多是双职工,孩子日常生活缺乏交流,与父母易产生隔阂。社会西方网络资源丰富,管理完善,使用普及率高,学校在早期就以学习为导向对学生加强指导,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使用网络思想开明。中国家庭认为孩子上网就是浪费时间,对青少年上网反对声很高。由于态度不同也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态度存有差异。通过对中西方青少年上网状况的比较,可以看到,西方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管理更为规范,其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对青少年使用网络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做法还比较欠缺,管理措施基本以限制为主,缺乏灵活、丰富和有效的引导。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和教育部门应该重点研究和改进的领域。总结•中西方儿童与青少年的种种差异,除了个人因素外,我们可以
本文标题:论中西方儿童与青少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0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