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游戏活动与幼儿成长第一讲幼儿游戏的特征、结构要素游戏对于幼儿来讲是最重要的。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好、最有效的、最重要手段。幼儿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洗漱等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戏。他们的学习、劳动都离不开游戏。游戏对幼儿来讲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在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中,我们提倡的科学的方法就是教育教学游戏化,幼儿规则游戏化,幼儿行为习惯游戏化,幼儿的能力培养游戏化------我们要把游戏渗透到幼儿的整个生活、活动中(一日常规,一日生活中)。幼儿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游戏,游戏与幼儿成长至关重要,起决定性作用!另外,游戏有补偿的功能(现在幼儿心理有问题,消极的情绪、反叛行为)游戏与幼儿成长有相当大的关系。第一单元:幼儿游戏的特征、结构要素。什么叫游戏?游戏,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活动方式,有特定的目标和规则限制,人们通过智力或体力活动实现既定要求,从而享受到快乐和乐趣。因此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种活动。游戏,对幼儿更有其特殊意义。它是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语言,借助各种实物,通过身体和心理的模仿、想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3—6岁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实践。·游戏是幼儿期普遍存在的活动。·游戏象爱一样,无法描述。·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结构要素。·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表现—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其中形成和完善,在定向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游戏的基本特征可分为四个方面,从而总结出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四个基本特征:1、游戏是幼儿为主的自愿活动。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有余的游戏,吸引着幼儿。所以幼儿喜欢、愿意、盼望参加游戏。是主动的、自愿的,不是老师强求的。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岁以上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通过游戏模仿成人活动,反映周围事物的愿望,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都是实物,于是,他们就利用一些代替物------游戏材料。一个手帕卷一卷就成了地毯,一根小棍一会变成温度计、一会变成大马-------无论如何小、如何简陋的材料,在他们的眼里立刻就可以成为想象中的真实物件。3、游戏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幼儿游戏不像我们成人那样有目的、目标,要生产社会实用价值、财富,(得奖、得第一)而幼儿游戏本身就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快乐,没有外部的控制,幼儿游戏重在过程,其它都是次要的。4、游戏伴随着愉悦情绪。幼儿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主要感受到的是积极情感,幼儿游戏是高兴、满足、轻松、自得。·儿童的游戏与成人的游戏不同(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对成人,游戏只是一种陪衬和调剂。对儿童,游戏是最主要的活动或基本的活动形式。(2)、游戏的目的不同。成人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休息或放松;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来积累经验,促进发展。(3)、游戏的内容不同。成人游戏多有竞争意味的规则游戏,带有相当的功利性;儿童的游戏多带有想象色彩的特征性游戏,较少功利性。(二)、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儿童游戏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1、表情。无论是专注认真的表情还是微笑,嬉笑、扮鬼脸(夸张变形)、哈哈大笑。儿童在游戏2中的表情特征说明:儿童在游戏中身心总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而不是消极被动状态。·游戏区别了无所事事,闲逛坐着发呆。2、动作(1)游戏动作具有非常规性。在游戏中,儿童往往不按物体的社会意义来使用它们,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意图来使用它们,例如:骑在椅子上,把椅子当成大马骑。(2)、重复性。重复可以使幼儿体验掌握本领的欢乐。例:反复重复跑楼梯(3)、游戏动作具有个人的随意性。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探索探索物质的性质、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探索动作效应象征象征性动作时想象性虚构性动作。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例:把一张图纸当成饼干,把一木棍当马骑等。嬉戏嬉戏是故意做“坏事”或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例如:幼儿故意往地上的积水里踩,使水溅起。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的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和想象,儿童再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获得满足。儿童游戏的内容是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的反映,提倡让家长、老师多给幼儿生活实践经验以使幼儿在游戏时有鲜明的经验反映。4、语言。游戏往往有言语相伴随。注意倾听儿童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以及游戏水平与状况。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语伴随率的高低也可以作为评价儿童活动的自由度以及班级的心理环境的质量的一个指标。5、材料。有无玩具或游戏材料是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的一个指标。儿童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游戏构成的内部要素,是游戏行为发生的内在依据或内部原因,它主要包括作为游戏主体的幼儿动机与体验。1、游戏的动机(1)、内部动机。从动机产生的来源看,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外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2)、直接动机。游戏的目的在于自身的游戏,幼儿游戏就是游戏,不追求什么目的和活动以外的结果。(3)、内部控制。自己说了算,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活动内容、材料、方式、方法,自愿协商决定。2、游戏性体验在游戏中感受和体验(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人们正是因为这种体验才喜欢游戏,游戏性体验是游戏的魅力所在。游戏体验可以下几种:(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性体验和成就感(4)、幽默感(5)、驱力愉快。游戏中的生理快感主要是由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唤醒水平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三)、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能够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的外部条件因素必须符合以下要求或特征。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要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愿望来决定干什么,而不是规定幼儿必须干什么?有自由选择的权利。2、活动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想法使用游戏材料或物体,教师“适3度”干预,以幼儿自主游戏为主。3、活动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活动的难易程度要以幼儿的年龄、能力水平相适,让幼儿能“够”得着。如果游戏环境难度太低没有新颖性,幼儿对其不感兴趣。如果难度太大幼儿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适度:就是有一定难度,幼儿经过努力又能解决,获得满足快乐和成功感。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第二讲幼儿游戏的作用与分类幼儿游戏的作用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不仅对幼儿有娱乐作用,而且对幼儿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绪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游戏促进幼儿成长。(一)、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中的作用游戏满足了幼儿身体发展基本需要。只要我们仔细品位就会发现游戏中的“教育价值”。游戏能给幼儿快乐,促进幼儿身体发展,使幼儿参与各种身体运动。如:跑、跳、爬、钻等使身体各器官得到活动和发展。可见,游戏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户外游戏使幼儿充分的接触了阳光,新鲜的空气,增强了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给幼儿愉快和满足。(二)、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1、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游戏能使幼儿“玩中学”。例如“摸一摸”的游戏,幼儿便随着教师的口令摸头、鼻子、眼睛、嘴等一边游戏一边形象的理解、认知五官的名称和位置。幼儿在玩“球”和“圆”的同时,发现球体可以任意方向运动。教师拿出实物五个苹果,让幼儿在操作、摆弄5个实物的同时,理解认识了“5”,“5的分解、加减”等。语言发展的游戏等等。2、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在游戏时想象力极其丰富,虚拟性或象征性是游戏的普遍性,并以“假装”或“好像”为标志。如:幼儿在玩积木时一会将积木插成“枪”,一会将积木拼插成“手榴弹”并利用自己的“武器”创造性的玩起了游戏,一会过山,一会过河,手里拿着“对讲机”嘴里说着“113”我是“888”前方出现敌人,之后开枪、开炮。有创造性创造出两用汽车。3、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在游戏着,同样也在思考着,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并能用自己的思考、智慧,解决战胜一个个难题。4、游戏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一边游戏,一边交流着,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协商计划……。如:“你学爸爸,我学妈妈”“感冒需要住院治疗”......。如:拼音游戏、数字游戏、接龙游戏都可以直接锻炼语言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从而发展语言,发展能力。5、游戏提供了幼儿智力活动的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在轻松、愉悦的心理背景下,幼儿的觉醒水平适当或处于平衡状态,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性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特征。1、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游戏确实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能力,幼儿虽小,却非常羡慕,渴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大人。所以他们经常用游戏的形式特别是社会性游戏活动,与同伴合作形成他们社会性行为。在角色游戏的扮演中,在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能自行分配角色,自行调节游戏。如:在玩开“超市”的游戏时幼儿分别扮演“售货员”、“妈妈”、“宝宝”......。在游戏中,幼儿互相配合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团结关系,当“妈妈”买完东西就要走的时候幼儿会相互纠正(教师指导)我们要有礼貌买东西或买完东西要有礼貌,说文明用语“您好”“再见”“谢谢”等。可见,游戏是幼儿交往的媒介,通过游戏确实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2、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4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通过对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的判断,掌握文明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玩“串店”游戏中出现不排队,拥挤买串的现象时,提醒幼儿:不要拥挤请排成一队购买。在玩“过家家”游戏中,幼儿把大苹果让给小弟弟,对爷爷、奶奶有礼貌,尊重长辈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行为,可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将这些好的社会性行为规范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有利于其社会发展。3、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游戏对幼儿具有吸引力,在游戏中,幼儿乐于抑制自己其它的愿望,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遵守规则。在角色游戏中,角色本身包含着行为准则和榜样,幼儿扮演角色的过程就是锻炼意志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幼儿在游戏的条件下能抗拒诱惑,延迟满足。例如:在大量的体育智力游戏中幼儿必须遵守相应的活动规则,游戏才能得以进行,这时幼儿的控制力得以锻炼。体育游戏“老鼠笼”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做网,选出小老鼠,念儿歌“老鼠老鼠坏东西,偷吃粮食偷吃米,我们搭个老鼠笼,咔嚓一下扣住你”边念儿歌老鼠按顺序,一个接着一个,进笼、出笼。当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被扣到圈里的幼儿算输(被捉住),必须到笼里停止一次游戏。规则:(1):老鼠必须一个接着一个钻笼不许停。(2):捉到笼子里的老鼠必须停止一次游戏。幼儿必须遵守以上两个规则,不然不能参加游戏。克制自己遵守规则才能参加游戏。从而,培养训练了幼儿的意志。4、游戏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体验、情感来理解周围现实的人和事。在游戏中,由于幼儿扮演了角色,幼儿就必须“扮演别人”的身份角度去想问题、做事情。如:扮演“母亲”,要从母亲角度看问题做事情,扮演“爷爷”要从爷爷的角度去看问题,做事情。这样他们就比较自然地学会了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和思维的片面性,学会理解他人。(四)、游戏在幼儿情绪情感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在“娃娃家”扮演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给孩子穿
本文标题:游戏活动与幼儿成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0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