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PPT35页)
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第四组:杨丹、李晨、黄轩、杨兴彩、柯杰、蒲颖、陈姗姗、过思君、易红霞、梅露萍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世情出现新变化:1、世界科学技术处于新的重大突破之中;2、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3、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4、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时代背景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的新变化: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思想观念等的多样化,以及这种变革和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给我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我党继续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实依据党情的新变化: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些变化给我们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理论基础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过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探索。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着力回答和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主要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旗帜。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三)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党的十六大二、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1、国际上的几种发展观:发展经济学引出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GDP)《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农业)人与客观世界相协调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横向)面向后代与未来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纵向)(1)城乡发展差距扩大我国城乡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6:1,扩大至2005年的3.22:1。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把城市居民的医疗、住房、教育等“暗补”计算在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6:1,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2、高速增长背后掩盖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2)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上海、北京;第二世界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第三世界山东等地;第四世界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中国的地区差距明显大于印度。1978年中国上海与贵州人均GDP相对差距为9.1倍,到2002年为12.9倍.印度最富与最穷的地区差距只有4.55倍.(3)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目前我国50名富豪的财产等于5千万农民的年收入;300万富人的财产等于近9亿农民两年的纯收入。2003年第4期《新财富》杂志公布的一个数字是,中国400个大富豪总共拥有的财富是3031亿,这相当于2001年贵州省GDP的3倍。同一市、县内行业不同公职人员工资待遇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些国家、省、市直管单位,如工商、税务、海关、药监、供电、邮电等部门,工资待遇都较高,一般干部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有的甚至达4000元左右。(4)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产出连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就业增长率却大幅下降。综合体现为GDP就业弹性系数具有下降趋势,上个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均在0.2以上,平均达0.34,但到90年代则下降为0.1左右,有些年份甚至低至0.07,虽然近些年就业弹性系数略有回升,2001年也只达到0.18。(cpi和ppi)(5)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我国资源国情的基本特点是: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堪称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各类资源量少,资源相对紧缺,生存空间狭小。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石油探明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在传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高污染型产业为主。(6)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经济增长质量差,表现为产品质量差、工程质量差、服务质量差。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要着力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发展的根本目的、基本动力、成果归属、价值尺度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地回答了“发展”与“人”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用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本文标题: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PPT35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3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