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2019年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书法艺术文化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书法艺术文化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同为艺术门类,理应存在着内在联系性和一致性,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素材、却都表达着共同的主题———对美的追求。园林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容纳其他文化的场所。中国园林之所以独具风格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们民族文化特质所规定的,因此,寻找出他们之间的相通性,对进一步研究传统园林与书法艺术的关系起一定的启发意义。一.园林和书法艺术的渊源1.书法文字的起源与建筑的关联谈到园林,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林是广义的建筑,它是由狭义的建筑、山石、花木、水域及其它人文景观所构成。建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书法与园林,可以从书法与建筑之间找到一些关联。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术思想》一文中写道:“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迁做骨干来贯穿”;而在中国因“书法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从书法的功能作用(是思想文化的交流工具)和社会意义(一部书法史,暗示着整个社会、哲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书法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正如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研究史上有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与象形有关,这类学者认为书法起源于模仿自然事物的具体形态,即从现实生活中可找到形体的根源。文字是书法的载体,研究书法的起源不可避免地应从文字入手。书法是以点线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当点线组合成了字,就成为点线所框进的一块空间。结字之法讲的就是用点线构造最美的空间,于方寸之间生出万千种点线的排列组合。建筑则是以墙、梁、柱等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的空间体,二者都在进行空间的构建。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二年级上学期有一个“解字重构”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有二:一是拆解常见的字为零碎的要素;二是组合要素重构新的形象,其目的就是练习一种设计方法。该作业要求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出符号,再用符号来创造新的形象的方法,以拆散汉字的笔画要素,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成结构似字的新形象。结果一种是纯粹的抽象构图;一种是有意味的新字,分析书法墨线所留下的二维平面空间和三维运动,建筑的空间是依赖于墙体的分布来界定,书法的空间是靠笔画的间架结构、组合得以构成空间。书法的线条及线组合的形,具有独立的美,可以使人联想到建筑的形式。深圳大学建筑系的学者曾提出“空间书法”的概念,他们指出“空间书法是一种概念,不能以建筑学的功能性原则加以解释,它是以传统书法的描红经验中衍化出来的,旨在探索纯粹空间内涵的一种经验的设计过程”。反映出了汉字文化心理的潜在影响。汉字形体的美感与可塑性为书写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该课程旨在对同学灵活运用建筑构成要素进行组合提供帮助。由此可见汉字与中国建筑在历史上即是有所关联的,并在其构成上有相互借鉴之处。2.园林与书法艺术的创作思想园林与书法在艺术目的上有共同的主题,虽然他们用了不同的表现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然而在艺术手法上应有相互借鉴之处。书法艺术造型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文字的点画书写和字形结构即古人所说的用笔和结字,以此反映出字的形体与动态美。园林则借助建筑,山水,花木三要素来进行建造。在这里我借用书法的理论术语来说明园林的创作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奥秘。1)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书法创作讲求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在书之前,先作一番筹划,浓淡、虚实、大小、疏密等,落款式样,如何用印等诸多问题都要作精心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方可下笔有神,一气呵成。园林在其建造之前,也有一个准备过程,由园主自己或园主委任的造园家进行相地,选址,实地考察,立意在先,做到胸中有园,按照初衷进行建造,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体现造园家的意图。2)巧用点画,气韵生动中国书体变化颇多,在楷隶篆书的点画书写上,虽然变化幅度不太大,但也很注意方圆的综合运用,起收笔极尽变化,粗细搭配得当,规矩中不失生动;草书则极尽变换之能事,巧拙、轻重皆有变化,一笔底,流畅洒脱,气势连贯。书法贵在一个“活”字,否则就会“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求其点画耳”(王羲之《题后》)。明清之际的“馆阁体”其价值不高的原因就在于字没了生气。园林也同理,造园家苦心经营园林中的“点画”山、石、水、木、建筑,求得一个“活”字,例如在动势处理上,亭子的翼角水戗发戗、嫩戗发戗起翘的做法,波浪形的景墙,假山堆叠中采用悬、挑、跨等手法,给人以动态之美;有了曲折的游廊还不够,还注意了结合环境与两侧的景观,使游人左顾右盼而得景,形成连续的画卷。陈从周先生特别重视造园的气脉连贯,有“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之说。3)虚实相生,曲直互生虚与实是一组较为抽象的范畴,它包含的内容较广,大小、疏密、藏露等。“虚”是笔画字里行间的空间,即空白;“实”是笔画形象的实体.书法在布局时忌平、忌齐、忌均,有宽窄疏密的变化就打破了平均,这主要是由运笔,结字有张驰变化的结果。例如,因某一行中的某些字的笔势纵逸而占据了较宽的空间,造成了行间时宽时窄的现象,草书中更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产生出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刘熙载《艺概》中说“直者不动而曲者动”,也说明书法有“忌直贵曲”的审美情趣。园林讲求“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四曲折四字也”。布置景致不得一览无余,或用分景,隔景,障景的手法求得一个曲,徐徐展开,细细体味。如苏州留园的前导空间,由经曲折、明暗对比之后进入豁然开朗的主要空间,取得欲扬先抑的效果。苏州拙政园的总体布局就是一个典型的疏密有致的例子。园林用曲线优美、自然、富有动感的道路,阔窄曲折变换的水面,高低起伏、迂回变化的线型建筑-廊。总之,曲路、曲桥、曲水、曲岸、曲廊等增加游人的趣味感。4)前后呼应,多样统一书法的结字难,难在如何于方正中求得变化,如何于千姿百态中独具匠心,欣赏书法如同欣赏园林,透过点画结构,透过景致布局,看到书者或造园者苦心经营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又不显露出人工雕琢的痕迹。书法作品强调前后呼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产生一种呼应连贯,顾盼生情的美感;风格协调,一幅行草书作,若用楷隶书体进行提款则有悖统一原则,而楷隶的正文配以行书落款则有增加书作动感之功效。园林内容丰富多彩,正如钱咏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空廊、连廊、花墙、漏窗与园内园外的景物取得视觉的呼应;为达到分散而不凌乱的效果,注重主次分明,如圆明园规模硕大,又无中轴线,以九洲清宴的建筑群为重点,其余景物均围绕九洲清宴及福海来布置,达到全园的统一。二.意境在园林、书法中的体现前文我们分析了书法中的用笔和结构美,要想获得对书法美的完整认识,还需要对书法的意境美进行分析,古人称之为“神”、“神采”等,这是一种贯穿全篇的气质和精神,由形向神的提升揭示了书法的本质,它由书家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他对客观现实的美的感受来创造。例如,天下第一行书的王右军的《兰亭序》,则是由变化的一个个形体各异的字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其通篇呈现出一种自然流畅平和婉转的美。中国书法历来重视以形写意,即以有限的点画及无限丰富的变化来抒发人的精神意气。“书者,抒也”。中唐时代狂草的出现,突破了方块字的束缚,形更为自由了,连笔一气呵成,线条的流动几乎达到了一高度自由的境界,抒情意味更加强烈,给人的心灵与视觉震撼越大。古人有“世间万物皆草书”之说,其意多于法,多变的线条,丰富的节奏和韵律,与人的精神情感及天然世界,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乃人寻味。在园林中,建造者重视在空间环境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借助物质的营造手段,再将环境反馈给观赏它的游人,从而达到情与境的结合。“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在园林欣赏中,我们得寻幽探胜,去发现那隐藏着的艺术天地,去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享受。园林如同书法,正如书法之如园林,因为作品寄托了书写者情感体验,令欣赏者也能从中获得美的受,唯有用心去“读”去“品”方可提升意境,产生共鸣。三.园林与书法的结合书法,是园林艺术的要素之一,这也是我国园林所特有的构成要素,表现在题咏-题景、匾额、楹联、碑刻等具体形式中,它不仅自身美,而且给园林增添了书香墨气,古朴、典雅,在自然美中注入了人文美的丰富内涵。使我们在欣赏笔墨情趣的同时更深刻地感悟园林艺术的精神和内涵,使书法艺术与园林,文学融合为一体。题咏-中国文字之书法的物质内容,是书法艺术在园林中最理想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和园林的文学表现形式。当我们翻阅有关中国园林的论著中,都会发现有一章节会提及中国的书学.书法早在秦始皇时期即已进入园林,只是出现在寺庙名胜中;尔后的魏晋时期,钟(繇)王(羲之)等大家在寺庙园林中留下过真迹,研究中国的书学史,我们今天还会从园林中的历代名家墨迹中去获得有益的资料。之所以流传至今,碑刻的功劳不可忽视。园林中的书法作品增加了园林艺术的可观赏性、可读性,提升了园林艺术的审美层次。就其所处的位置来说,有置于室内的,有置于室外的。前者悬挂于厅堂,通常为纸质或木质的,形式有匾额、对联、斗方、屏条、立轴等;后者往往刻于砖石之上,或镶嵌于回廊墙壁之上,形式有碑刻,书条石等。陈从周先生他的名著《说园》中说,园林之所以吸引游客,让人百看不厌的原因除了风景秀美,还有一个重要缘由就是要有文化,有历史。正如陈先生所说“亭榭之额是赏景的说明书”。刘天华先生还将题咏比作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在自然之物难以直抒胸臆之时,画龙点睛的以书法形式为依托的标题风景则弥补其局限的作用。没有题咏的园林建筑不算是最后完成,正如一件书法作品没有题款和印章,不具备完整的美学价值。引名额名联一二一读为快: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狮子林的“入胜”、“通幽”、“听香”、“读画”、“胜赏”、“幽观”等横匾,“相赏有松石间意,望之若神仙中人”;沧浪亭石柱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情景交融,千古绝句)。真行草隶篆,书体皆备,历代书家书作汇集一堂,笔意墨趣,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的园林是独特的,同时也是变化发展的。在园林艺术的创作中,吸取书法艺术中的创作手法、美学思想,达到书法、园林艺术的大综合,使二者相得益彰,互为增色。学者金学智先生提出:园林艺术的泛化之赏,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视角,如书法泛化的视角,这不正告诉我们园林与书法艺术研究的必要性?园林与书法艺术的文化关联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的探析。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同为艺术门类,理应存在着内在联系性和一致性,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素材、却都表达着共同的主题———对美的追求。园林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容纳其他文化的场所。中国园林之所以独具风格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们民族文化特质所规定的,因此,寻找出他们之间的相通性,对进一步研究传统园林与书法艺术的关系起一定的启发意义。一.园林和书法艺术的渊源1.书法文字的起源与建筑的关联谈到园林,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林是广义的建筑,它是由狭义的建筑、山石、花木、水域及其它人文景观所构成。建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书法与园林,可以从书法与建筑之间找到一些关联。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术思想》一文中写道:“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迁做骨干来贯穿”;而在中国因“书法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从书法的功能作用(是思想文化的交流工具)和社会意义(一部书法史,暗示着整个社会、哲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书法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正如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
本文标题:2019年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书法艺术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4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