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实验法小组组长:唐伟小组成员:王晶、丁籽茹、杨逸雨、马娴、张月如冯菲、张雯、闫昳婧、赵颖、李林珊耿晓童、刘晓珊、魏珂、张里洲、史文萱aboutaboutaboutabout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法概述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教育实验设计及其类型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aboutPart1教育实验法概述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一、教育实验法的概念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二、教育实验法的特点(一)教育实验法的优点011.有目的的控制变量022.能够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033.能够主动创设实验情境044.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确定的实验程序055.具有可重复性二、教育实验法的特点(一)教育实验法的局限1.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许多变量是无法操纵、控制的,不能通过实验法去研究2.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存在一些差距,从实验情境中获得结论不能完全运用到生活中,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检验3.实验过程本身离不开理论假设的引导,离不开对研究对象的观测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一)按教育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或模拟生活环境或在高度控制的试验场地中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研究。实验室实验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一)按教育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场实验室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尽可能地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现场实验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一种很不规范的实验,它指可进行观察比较,但控制较弱的实验;前实验无法随机分配被试,不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误差高,效度低,往往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常被称为“非实验设计”。前实验(二)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可把实验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1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准实验是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一般按现存班级进行实验,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无法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准实验(二)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可把实验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2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二)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可把实验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真实验能够随机抽取与分配被试,被试具有同质性,能够系统操纵自变量,严格控制无关因素,内部效度高,能够准确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真实验3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三)按照研究层次,教育实验分为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因素型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些变量,以观察被试的心理或行为变化,从而探测这些操纵的因素是否是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因”,其目的在于探测“因”。因素型实验01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三)按照研究层次,教育实验分为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函数型实验,也是在控制了某些条件下,操纵某些因素的水平,以观测被试某些心理或行为水平,以建立二者的函数关系,因为要建立函数关系,所以研究者对自变量的操纵就要更为系统一些,或说更为细致一些、水平更多一些,其目的更在于建立“函数”关系。函数型实验02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四)按照实验中分配被试的方式,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轮组实验法(一)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二)探索教育规律(三)提高教育质量四、教育实验法的功能aboutPart2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一、单组实验法二、等组实验法三、轮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一、单组实验法定义程序设计特点条件定义一、单组实验法单组实验法是向一个实验样本施加某一种或数种实验变量,借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果如何的实验方法。程序设计一、单组实验法另一种程序:比较方法:(后测2—后测1)—(后测1—前测)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1实验变量乙后测2一种程序是:前测实验变量后测比较方法:后测—前测特点一、单组实验法(1)优点①简单易行,只要有一个被试组就能进行实验。②由于整个实验都是在一个被试组内完成的,教师、组内气氛、学生家庭条件等因素都是相同的,对实验效果影响比较一致,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消除。特点一、单组实验法(1)缺点①很难克服“时序效应”。②前一次实验容易对后一次实验产生影响。③前后两次测验的难度往往难以完全相同,这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条件一、单组实验法①后一实验因子在实验对象中所产生的变化,必须不受以前实验因子的影响。②由其他额外因子所产生的影响,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应是一样的或无关紧要的。③测验必须准确。二、等组实验法定义程序设计特点条件定义等组实验法是以不同的自变量分别施行两个或两个以上情况基本相同或相等的组,然后比较其所发生的变化。二、等组实验法程序设计比较方法:(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比较方法:(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一种程序:实验组:前测1实验变量后测1控制组:前测2无实验变量后测2另一种程序:实验组1:前测1实验变量甲后测1实验组2:前测2实验变量乙后测2二、等组实验法特点(1)优点①用等组平衡的方式控制了无关变量。②可以免去某一实验因子对另一实验因子的迁移影响。③两组所用的测验单位(即分数难度)容易相等。④实验周期短,有的等组实验甚至在一个上午就可以完成。二、等组实验法特点(2)缺点组成等组本身很难,并且要使实验组和控制组除实验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全部相同,在实际中也很难做到。二、等组实验法条件等组实验法最重要的条件是各组必须尽量均等。均等的含义是指各组除了实验因子外,所有能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特别是实验对象的原有水平必须基本相同或相等。二、等组实验法三、轮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定义程序设计特点条件定义轮组实验法是把各实验变量(不管是几个)轮换施行于各组(各组不必均等),然后根据每个实验变量所发生变化的总和来决定实验结果。三、轮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第一轮实验组1: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实验效果甲1)实验组2:前测→实验变量乙→后测(实验效果乙1)第二轮实验组1:前测→实验变量乙→后测(实验效果乙2)实验组2: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实验效果甲2)比较方法:(甲1+甲2)—(乙1+乙2)三、轮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程序设计特点(1)优点①不需要设立等组,弥补了等组实验中难以配置等组的不足。②可以减少无关的混杂因子的干扰。③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增加。三、轮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特点(1)缺点①实验周期较长。②要准备两种教学内容,并且要使它们在性质上与难度上相同,较难做到。③要准备两套难度相同的测试题,同样较难做到。三、轮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特点(1)缺点①实验周期较长。②要准备两种教学内容,并且要使它们在性质上与难度上相同,较难做到。③要准备两套难度相同的测试题,同样较难做到。三、轮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Part3about教育实验设计及其类型一、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内涵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研究者必须科学的确定和描述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动,论述它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教育实验的设计。二、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六、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五、判定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控制方法,控制过程和控制程度四。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一、陈述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二、确定实验处理三、列举实验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前试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是能够操纵自变量。这种实验设计有三种表现形式: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三、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1、单组后测设计2、单组前后测设计3、固定组比较设计三、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1.基本模式:XO2.特征:只有一个被试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实验中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有一个后测这种实验设计,由于不能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一次内外在效度都不高。单组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三、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例子:一记忆实验的分组设计一个班学生,分成二组,第一组用想象背诵法,第二组用复述(机械记忆)法记忆1篇课文,每组背诵5次,再进行检测,考察哪种方法更有效。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三、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1.基本模式:O1XO22.特征: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组;仅一次实验处理;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于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3.优点: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的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被试兼做控制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局限:由于没有控制组作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三、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例子:范文在习作训练中的作用某学校4个班149名学生,给学生提供范文模仿,让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理解范文,然后进行仿写。因变量:学生作文成绩;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O1XO2,O1为学生在无范文条件下作文成绩,O2为学生学习范文后的仿写作文成绩。三、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1.基本模式:XO…………O2.特征:固定组比较设计中既有实验组又有控制组,所有被试在原有的教育环境中产生,而不经过随机选择。使用了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以便于与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组对应比较。3.局限:由于被试不是随机分组,又没有一个前测数据,因此判断被试组是否相等是困难的。固定组比较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三、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例子:传统讲授法与新的自学辅导法对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进行一段时间教学后,在两个班同时进行内容难度与范围基本一致的测验,从两个班学生的成绩对比中,分析两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不同特点、意义和效果。三、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特点是:不能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和随机分配被试与各实验处理。一般以原自然教学班为实验单位。这种实验设计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主要有: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时间序列设计。三、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准实验设计1、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
本文标题:教育实验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4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