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2013年度综述一、所属学科及研究领域发展概述我国拥有多达18000千米的海岸线、广阔的大陆架和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疆土,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科学保护海洋环境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制定并逐步实施蓝色经济战略,沿海各省市区也加大海洋投入,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海岛(礁)测绘不仅统一陆海测绘基准,为陆海地理信息共享和应用奠定基础,而且开展海岛(礁)基础测绘工作,提供海岛(礁)位臵、地形地貌等基础地理信息,这对海岛(礁)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3S(GNSS、RS和GIS)技术、卫星通讯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包括海岛(礁)的海洋测绘逐步进入以数字式测量为主体、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海洋测绘的新阶段。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1.海洋测绘基准研究海洋测绘基准理论研究不仅包括全球、区域和局部基准的建立、维持和更新,而且包括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数据处理与分析,建立无缝海洋测绘基准,实现陆海基准统一,提供不同基准之间的转换和传递。为此,国际上重点对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尽可能多的高精度采集相关数据,如验潮、船载重力、航空重力、卫星重力、卫星测高、地形测量、海洋测深、GNSS、水准测量等,研究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方法,将传统的大地测量边值问题进行拓展。我国于2011年8月发射了首颗测高卫星HY-2A,已经采集了丰富的海洋数据,其研究主要集中在:(1)HY-2A卫星精密定轨,集成星载GPS、DORIS和SLR等技术实现了厘米量级的精密径向轨道;(2)对0级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高精度的GDR数据,构建了我国HY-2A测高数据的精确处理系统;(3)建立了HY-2A校标系统,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卫星测高检校技术;(4)开展了我国HY-2A数据在物理海洋等领域的应用。国际上目前在轨的测高卫星主要有美国Jason-1/2、ESA的EnviSat、CRYOSAT-2等。2013年2月,印度与法国合作发射了SARAL测高卫星。2.海底探测由于海底范围广袤,依靠水下摄影、拖网、抓斗取样等方式获得大面积的海底底质和地层结构分布情况,效率极低,借助声学调查手段实现海底参数反演和自动分类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有效的方法。重磁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的联合反演是解决复杂地质问题所用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方法,是目前可信的定量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发展了两两地球物理参数之间互为约束的反演技术及更高精度的联合反演计算方法。随着重磁三维技术的发展,现已发展到三维基础上的联合反演综合研究。在我国,海底声学特性的研究比较薄弱,在海底参数的数据收集和分类理论模型的建立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实验设备、实验方法等限制,国内对海底沉积物声学分类技术的研究大都仅限于基础方面,或是针对特定的海域,或是针对特定的沉积物类型,或仅针对一至二种设备,实用性不太高。由于海底环境的复杂性,基于单一声学设备或技术进行参数反演和分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近十多年以来,多波束声纳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设备波束数已达到上千个,测深精度和成像分辨率逐渐提高,硬件体积逐渐减小,浅水多波束已推出便携式产品,已逐渐成为大范围海底地形地貌、底质分类、目标探测广泛采用的声探测设备。3.GNSS在海岛(礁)测绘中的应用目前,GNSS在海岛(礁)测绘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于海岛(礁)区域的大地控制网布设、空间信息采集技术、海底地形信息采集的手段、大地基准面的精化和深度基准的确定。目前,我国已经利用GPS基准站的观测数据建立了CGCS2000坐标系,为海岛(礁)测绘提供了新的参考系统;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80海里以内的近海岛(礁)包括770个大地控制点的国家海岛(礁)大地控制网,以及6400个主要海岛(礁)精确定位等工作。下一步GNSS定位技术在此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对于沿海岸线或沿海陆路区域,通常采用基于GNSS实时动态作业模式的RTK技术和基于CORS的RTK技术;较远的海区则较多采用GNSS接收机与其他设备联合定位。在信息采集方面,随着遥感信息的采集和发展,GPS辅助与信息采集的测量平台也由单一船载向与机载、星载相结合转化。海岛(礁)测绘研究者先后利用TM多光谱资料和SPOT资料在岛礁定位、岸滩监测、岸线确定、浅海测深、海图修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利用卫星遥感手段提取了南极中山站附近冰面的高程信息,绘制成冰面地形图。在利用TDPEX/印SEIDON卫星测高数据研究中国海域及太平洋西北部海域海面地形方面,我国也取得较大进展。4.遥感在海岛(礁)测绘中的应用我国拥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6500多个,无人岛多、有人岛少,近岸岛多、远岸岛少。由此,遥感技术以其优势成为海岛保护与规划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尤其是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在海岛自然资源、环境方面的监测,已趋常态化,2013年4月20日国土资源部20日公布《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称,中国已建立以航空监测为主要手段,卫星、无人机、船舶巡航等作为辅助的国家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完成4406个海岛的航空遥感监测。基于WorldView2数据,对海南蜈支洲岛进行光谱分析与信息提取。利用多时相遥感资料,叠合海图,集成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实现海岛礁动态变化检测,例如江苏东沙的动态变化,长江口冲积沙岛的冲淤变化,江苏西太阳沙长期的稳定性及其演变规律,上海九段沙的岸线变迁过程及其变化趋势,罗斗沙岛的动态变化等。利用遥感影像也可以实现海岛礁土地利用分类,集成人工智能、地理信息技术和光谱特征,实现高精度的海岛礁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检测,如西门岛土地利用分类、镆铘岛土地利用分类、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浙江洞头县海岛岸线及填海造地的土地类型变化监测等。集成多源遥感数据研究海岛礁生态环境,开展海岛礁灾害评估。中国复旦大学赵斌等人应用三套陆地卫星LANDSETTM和ETM遥感数据集对中国崇明岛东海岸1990-2000年这10年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分析,给出了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等级评价,得出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了62%的结论。近年来开始有学者结合遥感及景观生态对海岛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林明太等(2010)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3和2005年遥感资料,选取景观斑块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分维数、破碎度等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数,对福建省旅游型海岛典型代表湄洲岛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辛红梅等(2012)利用spot5卫星影像提取了山东省长山岛生境类型,分析了海岛景观格局与海岛风险程度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景观格局的海岛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国外遥感技术在海岛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珊瑚岛群落及其生态环境方面。KellyL.Lucas等(2008)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估测Horn岛维管束植物物种丰富度。J.Scope′litis等(2009)利用航空影像及两景快鸟影像分析了珊瑚礁群落圣列伊礁(印度)1973和2007年之间的变化。MauricioAlmeidaNoernberg等(2010)利用航空影像和激光雷达数字高程模型估算SabellariaAlveolata虫礁的体积。S.Hamylton等(2012)利用航空和卫星影像对西印度洋Amirantes群岛(塞舌尔)珊瑚礁地貌和生物栖息地地图信息内容进行比较,以监测海岛礁栖息地的丰富度、生物多样性等。5.摄影测量在海岛礁测绘中的应用在利用航空航天摄影测量进行海岛礁地形测绘方面,如何在稀疏海岛影像中实现高精度的空三加密是一个关键问题,国内许多科研人员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方明等利用ADS40线阵数字相机获取的影像,分析了海岛区域ADS40影像的空中三角测量精度,分别采用基站差分无控制点参与平差计算、基站差分有控制点参与平差计算、精密单点定位无控制点参与平差计算和精密单点定位有控制点参与平差计算四种方案进行试验和精度分析;王林建等针对线阵CCD航空影像在海岛(礁)测绘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作业,重点分析了线阵影像的海岛(礁)空中三角测量,提出了解决办法;郭海涛等针对海岸带和海岛礁稀少控制区域摄影测量定位问题,将水边线等高约束条件应用于区域网平差中,提出了一种海岸带水边线等高条件控制下的光束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方法,精确确定摄影时影像的空间方位,进而提高海岸带和海岛礁稀少控制区域测图的几何定位精度。目前在航空摄影测量中,数字航摄仪得到了普遍应用,航空摄影测量仍然是进行大范围海岛(礁)地形图测绘的首选技术手段。杨天克等利用ADS40相机进行航空摄影,对海岛(礁)区域1∶2000比例尺成图精度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差分GPS与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应用于ADS40航摄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ADS40相机可满足海岛(礁)大比例尺成图航摄的精度要求,缩短成图周期,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平面精度与差分GPS方法相当。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已经成为摄影测量的重要数据源,GeoEye-1、WorldView-I/II等高分辨率影像进入世界遥感影像数据市场,2013年,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高分一号(GF-1)发射升空,大大缩小了卫星影像与航空影像之间的空间分辨率的差距,打破了较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只能依赖航空摄影的局面,开创了快速、持续、大范围卫星测图的新时代。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初步被用于海岛礁的地形测绘方面,目前研究较多的还是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来提取高精度的海岛岸线信息。比如:刘勇等基于Quickbird、SPOT5、Landsat等多源遥感影像提取石臼陀岛海岸线,构建了基于像元数的精度评价模型;刘善伟等基于Access构建了海岸线类型数据库和解译标志数据库,实现了现场照片、解译标志图片、文字等信息的统一存储,并充分顾及海岸线判绘与提取工作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了数据库管理、海岸线判绘、海岸线提取和制图表达等4个子系统,实现了海岸线的流程化提取与制图。如何根据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进行海岛礁地形测绘是另一个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王龙强等根据WorldView卫星影像的特点,分析其原始定位精度,并结合海岛测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应用稀少控制卫星影像航天摄影测量平差方法,合理地进行控制点布设,同时有效控制外推岛屿的定位精度。对于独立海岛进行无控自由网平差,并量测一定数量的海岸水位点作为高程点,进行模型臵平作业。通过比对实测瞬时水涯线,检查、检测其海岸线高程精度。最终保证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成果满足海岛(礁)测图卫星影像成图区的成果精度要求。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雷达立体测量技术等将快速高效地提供高精度的海岛礁的数字高程模型、海岛岸线、海岛地形等。王志勇等针对海岛(礁)地形测绘面临的困难,应用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提取了海岛(礁)数字高程模型及海岛岸线,利用厦门地区的ERS-1/2串联飞行的雷达数据,进行了相关实验,提取了某海岛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InSAR相干图的海岛岸线自动提取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对InSAR技术生成的相干图进行自适应阈值分割、边缘检测等处理,自动获取海岛岸线信息。目前,海岸带航空摄影测量大多是基于载人飞行平台进行航测作业。无人机航测完善了海岸带地形测绘的手段。目前国内主要的省测绘局等单位都已经装备了无人机航测系统,下一步无人机航测系统将在我国的地形测绘、海岛礁测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王芳等探讨了无人机技术如何与海洋调查等相关业务相结合,同时对无人机技术在海洋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索和展望。6.地理信息系统在海岛(礁)测绘中的应用海岛(礁)GIS主要包括:海岛(礁)数据集成与管理,海岛(礁)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海岛(礁)三维可视化等方面。随着国内海岛(礁)测绘工程的开展,获取的海岛(礁)相关数据不断增多,包括基本覆盖了全国80海里以内的近海岛(礁),建立起了包括770个大地控制点的国家海岛(礁)大地控制网,以及6400个主要海岛(礁)精确
本文标题:海岛礁测绘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5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