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政治经济学-宋涛版-复习
政治经济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社会的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其中,生产关系是它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社会形式3.生产力:是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力量,即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4.: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生产资料所生产关系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关系的总和。其中,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5.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各经济现象之间的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念7.自然经济: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者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的,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8.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9.商品: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10.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1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12.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产品的价值,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5.货币流通规律:全部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16.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而造成的纸币贬值和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17.通货紧缩: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物价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18.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9.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或一种调节机制20.市场机制:市场中各市场要素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21.价格机制:市场竞争中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与运动。22.市场格局:市场中买卖双方在交换中处于何种地位,特别是何方在交换中处于主导地位或优势地位。其中,买方市场是指以买方为主导,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市场格局;卖方市场是以卖方为主导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市场格局23.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内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总和24.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具有人身自由;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其他生产资料2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即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即劳动者本身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所养育的子女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的教育训练的价值。同时,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种类,不仅仅指生理上的最低需要,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维持劳动者正常生活的需要,要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内容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多,结构不断变化,有不断优化的趋势26.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反映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27.资本: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28.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旧价值,不能产生价值增值,价值量没有发生改变29.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产生了价值增值3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3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从而相对地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3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地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33.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形成的剩余价值34.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通过不断加重和扩大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以达到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3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36.社会再生产过程: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因此也不能停止生产。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这种不断重复和经常更新的生产就是社会再生产37.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的再生产38.扩大再生产:大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39.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40.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41.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扩大自己的总额42.资本集中:多个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43.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增值对它的需要量44.产业资本:投在农业、工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45.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环节,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获取了剩余价值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全部生产过程46.资本周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47.固定资本:产业资本家用于设备工具机器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一部分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逐渐收回48.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资料等劳动对象的形式存在的资本以及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49.流通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50.固定资本折旧: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将固定资本因磨损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在产品出售后提取并积累起来,等到固定资本的价值全部转移完毕之后,用于固定资本的更新51.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单纯地通过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或者扩大劳动场所面积以扩大原有规模的扩大再生产52.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依靠技术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规模的扩大再生产5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54.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变成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55.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56.平均利润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全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57.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58.商业资本:独立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的资本59.借贷资本: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放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60.利息:职能资本家因为使用借贷资本而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报酬。它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体现了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61.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合资经营的资本主义企业62.股票: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据以获取股息收入的所有权凭证63.资本主义地租:农业资本家因为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64.级差地租: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是生产价格的差额65.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66.垄断: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对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的独占或联合控制67.金融资本: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混合或融合生长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资本68.金融寡头:掌握着金融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掌握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69.国际垄断联盟:资本主义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为了瓜分世界市场,确定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和原材料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订立协定结成国际性垄断经济联盟7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职能全面增强,将社会经济领域置身与自身的全面干预和控制下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i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3.现代企业制度法人财产制度:资产所有权和资产控制权分离有限责任制度:企业作为有独立行为能力和财产能力的法人实体,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并以出资者投资形成的所有企业资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后果承担财产责任二.简答、论述题1.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答:一方面,生产起主导作用,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以及具体形式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和消费品消费。在消费品消费上,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水平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而消费又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一方面,消费使商品实现其为商品,另一方面,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消费决定生产。分配分为产品分配和生产资料及社会成员的分配。在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的分配方面,分配决定生产,决定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何种地位;在产品分配方面,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交换分为产品的交换和劳动技能与生产资料的交换。在产品的交换方面,生产决定交换,交换的深度和广度由社会分工的程度决定。同时,交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生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么样的?答: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两者关系的根本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答:首先,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次,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改造也不能被消灭。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存在。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交换的必要性二是商品生产者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独立性使他们只能通过对等的商品交换来获取对方的商品。5.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一方面,是于生产其他产品完全不同的具体劳动,它生产产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与生产其他产品相同的抽象劳动,形成产品的价值。正是这种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即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产品的价值。6.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时间又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就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衡量的。简单劳动就是不需经过训练和学习,任何体魄健全的人都可以从事的劳动。而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量,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转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衡量的。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的效率。它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7.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答: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劳动成果归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自己负责,因此商品生产具有私人的性质。然而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宋涛版-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6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