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教师版)
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主备:朱丽萍审核:高二语文组包科:周宽邦2017-9-25第1页共7页季氏将伐颛臾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其他文言现象,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能借助书下注释学习文言文,并按要求背诵全文。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3.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及反对战争、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二、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3三、自学指导(知识链接)1.关于孔子(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回顾论语六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前497年,55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历时14年而终不见用,于前484年68岁回到鲁国。回乡后孔子专修《春秋》之外还整理了《诗》、《书》、《礼》、《易》、《乐》,即通常所说的“六经”。此外,孔子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有名的有曾点、颜回、子贡、子路、冉有。(补充:他曾经做过季氏家的史官,了解季氏的本性)2.关于论语《论语》全书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语录体。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当代,不仅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成立了孔子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论语对后人影响是多么巨大。3.背景简介《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4.解题关键词语是: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主备:朱丽萍审核:高二语文组包科:周宽邦2017-9-25第2页共7页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第一课时学习过程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注音颛臾..zhuānyú冉.有rǎn虎兕.sì社稷.jì近于费.fèi出于柙.xiá则将焉用彼相.矣xiàng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用在句末表推测。)②谁之过与(“与”通“欤”,表反问。)3.找出词类活用并写出意义和用法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名作动,痛恨)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文言词语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曰:不说。辞:托辞。)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服:顺服。修:讲究、完善。以:连词,可译为“来”、“而”。)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不稳。扶持。焉: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以:介词,可译为“凭”、、“根据”。)⑤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事:战事)⑥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坚固。)⑦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使归顺。安:使……安居。)⑧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陈列,施展。就列:接受职位。)⑨萧墙..之内也。(古代宫廷内的屏风,又叫照壁。这里借指宫廷。)5.古今异义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诸侯的封地,今,国家。家—古,大夫的封地,今,家庭。译:有封地的诸侯和有采邑的大夫)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义:把……当做,让……做;今:认为。)6.句式积累①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译:这是国家的臣)②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句。)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句、被动句)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宾结构后置)⑤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句)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以(之)为)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主备:朱丽萍审核:高二语文组包科:周宽邦2017-9-25第3页共7页7、一词多义①是例句出处释义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②.疾例句出处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③.止例句出处释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停止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④.见例句出处释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xiàn,出现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⑤.过例句出处释义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8.重点句子翻译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主备:朱丽萍审核:高二语文组包科:周宽邦2017-9-25第4页共7页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译文:能施展其才能则担任职务,不能这样做就不担任职务。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盲人遇到危险,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为患,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译文: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⑤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文:大概是因为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人口少;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⑥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文:做到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教(礼乐)和德政(仁义之政)使他们来归附;既然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生活安定。第二课时一、课文讨论1、“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明确:①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②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不当伐2、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明确:①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②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明确:①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主备:朱丽萍审核:高二语文组包科:周宽邦2017-9-25第5页共7页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4、当冉有再一次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5、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表明了①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②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6、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7、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二、归纳主题(由生依板书内容自行总结)本文记录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强化主题]投影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三、讨论写作特点引: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明确:①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②另外,运用反诘句,语势猛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四、课后作业1、翻译下面短文,说说其中的道理。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①译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理他那套。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跟他说吧。”便对那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那农民很开心,对他说:“说话都像你这么清楚就好了,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主备:朱丽萍审核:高二语文组包科:周宽邦2017-9-25第6页共7页②道理:“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就要随俗,不能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判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2、阅读训练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投影)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材料1:注释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材料2:注释道:引导。格:亲近归附之义。[译文]用政法来引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
本文标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9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