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西方审美比较摘要:以前不论东方或西方,人们很少谈说事物的美与不美,而更多的是和谐与不和谐,人们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追溯到中西方古典审美,可以说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但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中国主要彰显主题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偏向于人伦“心理”;而西方人是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表征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具有宗教神圣内涵的形象再现,是偏向于外向形式“物理”。西方常常把审美对象的超验品性与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联系起来,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他们审美最高境界就是人神之和的“形式和谐”;而在中国注重发现审美形象的象征功能,并常常把这种象征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比附起来,注重“美”与“善”的共同点,我们的审美最高境界就是“入世”与“出世”相平衡的“心理和谐”。关键词:东西方审美异同主体审美是一个现代不可回避的话题,而中西方审美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生存情景。在摘要中已经简单介绍中西方审美的大体异同点,下面我具体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阐述,我主要是先从观念上总体阐述中西审美的比较,而后从绘画具体分别介绍的。一、观念上在谈到中国文化的代表,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庄,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所以我就通过介绍他们的思想来具体表现。孔子对通过审美展现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评价,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衡量的。他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就是“克己复礼”,达到以“仁”为核心的“圣人境界”。因此儒家的理想人格培养过程,就是把社会性宗法体制的共同性要求内化于自我人格心理的过程。而表现在艺术审美中就是提倡以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美之本,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抵达伊内心的和谐容纳现世情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美境界。道家所崇尚的审美理想,是一种超越了自然物质形式的审美心理状态,即在心与物浑然一体的和谐统一体验中,使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乃至逻辑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审美境界。而且中国的绘画向来不受到政治的牵连的,绘画通常是文人墨客的喜好,或民间工艺者的手艺活,文人墨客修身养性,游遍山水,眼中一片美景,心中一片惬意,表达的通常都是田园景色,很少有人。而在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大学派,可以说影响较大,他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存在,美则是数的和谐,主要侧重于审美之形的物理方面。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著名“理试”论,认为在理性的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验的理式世界,这无形无相的理式世界是具体现实世界的原型、正本、根源,而现世界只是他的模仿,副本,派生。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从里一个角度把在数的和谐理论,改造成为关于具体事务典型形式美的和谐说,他的“模仿说”阐述了:艺术不仅模仿了自然事物的形象,而且艺术作品还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它模仿的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他认为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创造出来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在古代欧洲,绘画是属于一种宫廷艺术,而中世纪时期,整个西方受宗教中心梵蒂冈控制宗教支上,教皇掌权,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实行严密谨慎的控制,那时候的绘画多在表现宗教主题比如圣经故事,或西方诸神。而上帝啊天使啊这些其实都是人的形象,所以总是在画人体。后来文艺复兴开始,宗教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强调人的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那段时期有的绘画中会隐喻地表现出对宗教的不满,和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到现在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主要是通过艺术来彰显主题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偏向于人伦“心理”较为强调主观、表现、表现,而西方人主要用艺术来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表征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具有宗教神圣内涵的形象再现,是偏于外向形式“物理”,相对强调了客观、再现、求真等偏于对客体的方面。二、绘画毕加索从说过“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绘画就讲究神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画中,虽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空间、透视、色彩、明暗,但画面却栩栩如生,这应该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吧。而在西方艺术家的意识中,艺术的美来自于自然的美,艺术美是自然没得反映的集中,在很大程度上,艺术作品的评价取决于艺术作品与自然的逼真程度,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模仿自然的阶段,直到后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突破了这一枷锁,审美趣味从和谐转向了崇高,彰显了近代艺术家创作主体性的觉醒、个性的张扬。下面分别具体介绍了东西方绘画。中国绘画经过千年发展已形成独特的形象思维传统和绘画语言体系,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相结合,景与情相照应;另一方面,它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文化所独具的眼光和心灵,以中国笔墨艺术独特的语言形式去彰显伸长隽永、诗意悠长的审美化境。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的。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山水画本源的真实意图。画家不仅考虑的是看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在西方艺术绘画中有两大文化基因在其语言形态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延续了古希腊艺术的理想美写实艺术观,一是秉承人文主义的创造精神。他们绘画的产生同宗教活动有紧密联系,或者说最初就是从为宗教事务服务的工具功能中诞生的,它的写实性特点正好符合宗教向人们显示天国真境,给人们以亲睹上帝之显灵的幻真感,他们以认识世界、再现现世的浓厚兴趣,在人体解剖、空间透视、光影质感和着色技术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造型语言系统和制作技术方法,这些方法使画家能有效的将客观世界组织起来,通过经营画面的空间秩序、典型形象、色彩美感,显示人对客观世界高超的再现技能和对理想的向往。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本文标题:中西方审美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9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