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吸收的概念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能力目标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知识体系图解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及《第八章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教学重点:1、吸收的概念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营养物质的利用教学难点: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营养物质的利用教法建议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教学设计示例重点、难点分析:1、吸收的概念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3、营养物质的利用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板书: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一、营养物质的吸收(一)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二)可吸收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三)吸收的部位: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1)表面积大;(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四)吸收的途径: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脂肪酸、甘油→淋巴二、营养物质的利用: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探究活动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要求: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常识2、知道均衡膳食的含义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通过讨论“减肥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注意均衡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建议知识体系图解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主要联系本章第一节内容和第二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完本章内容后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构建健康的身体有重要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阐明养成良好的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道理,启发学生建立“健康”概念。教法建议建议授课1课时。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建议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准备一些供讨论的题目和资料。如:录像、数据资料等。特别是现代社会,有许多学生减肥,或暴饮暴食,这些做法对不对?应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做出评判。另外很多学校的学生都是集体在学校用餐,食物的卫生就显得格外重要,学生们是不是有这方面的防范意识,也可以通过对食物中毒事件的举例及分析进行教育。教学设计示例重点、难点分析:均衡膳食的含义(健康饮食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设计:从上节课布置的思考入手,提出健康饮食理念,引出本节课题--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首先结合录像--均衡膳食,由学生观看后自己总结出均衡膳食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学生中存在的不科学饮食的现象,讨论解决措施。根据自己对均衡膳食的理解,分析一顿学校的营养配餐(或请几位同学列举自己的早餐)是否符合均衡膳食的标准,继而分组讨论设计一份中学生一日健康食谱,展示,互评。分组讨论:除了注意营养均衡以外,在饮食习惯和卫生方面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平时同学们有哪些做的不合理的地方?家庭日常加工食品是否有卫生隐患?应该如何改进?课后选择讨论或分角色扮演:1、学校要求学生吃营养配餐的措施是否合理?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2、如果让你给学生配餐公司写建议信,你打算写点什么?3、经常去吃卖当劳等快餐好不好?4、每一天,在世界的不同地区,都有人因食用了不卫生的食物而生病甚至死亡,面临这种危机,假如你是(学生、食品小商贩、食品店经理、记者、医生、卫生检疫人员、市长……),你打算怎么办?板书:第四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一、营养卫生--均衡膳食二、饮食卫生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饭后不做剧烈运动3、保护牙齿4、预防食物中毒探究活动调查班级成员营养健康状况(1)调查班级成员的体重(2)查阅“青少年营养健康评价标准”,评价每位成员的营养健康状况.(营养不良、中下或偏瘦、中、中上或超重、肥胖)(3)给本班营养状况不佳的同学提出可行性建议。肺的通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2、说明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解释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结合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学会测定胸围差。4、通过将呼吸频率及胸围差测定结果量化、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5、各小组通过课后测量的胸围差报告,做一个小报告并讨论锻炼身体增加胸围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情感目标1、通过肺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2、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肺活量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教学建议知识体系图解教材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该原理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来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法建议讲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利用挂图结合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其他动物的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的授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交流,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运动,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演示有关人体呼吸运动的动画型电脑软件,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此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呼吸的频率,可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来获得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让学生在课上练习,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另外创造条件作好测定肺活量和胸围差的实验。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引入:前面讲了营养和营养的运输,我们人类能够正常生存,除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外”,还有什么东西我们不能离开呢?(学生随意答),对,这就是空气(O2)空气如何进入人体内?或人需要的O2通过哪一生理过程获得?—呼吸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新课:安排学生活动——憋气,让学生体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呼吸。让全体学生像游泳练憋气那样,吸上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同时,教师读秒,请学生自己记时。练习三次,看全班谁憋气的时间长?达多长时间不喘气,体会憋气的感受。不管你憋气的时间有多长,最终你还是得呼吸,人如果因特殊原因,几天不进食,人体还能维持生命活动,但无论有什么原因,几分钟不呼吸,人体将会窒息甚至身亡。可见,呼吸对人体非常重要。板书:第六章呼吸人通过呼和吸两个动作将空气送入人体内,又将体内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呼吸系统。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分析一下人的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一)呼吸系统的组成1、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的模式图,请学生分小组自学书中内容—呼吸系统组成,辨认各器官的形态及位置,并提问1—2名学生,让讲台在挂图上指出各器官的位置。(1)呼吸道(由上→下):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吸入的空气等作用。(2)肺:气体交换的场所。让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
本文标题:初中生物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0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