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中央党校-综合考试(含政治学、公共政策)2008年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
2008年考试科目:综合考试(含政治学、公共政策)一、简释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政治结构:2.政治行为:3.政策目标:4.政策合法化:5.政策对象:二、简答题(5题,每题l0分,共50分)1.筒述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3.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含义。4.筒述公共政策的本质。5.简述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内容。三、论述题(2题,每题35分,共70分)1.试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研究途径。2.论述公共政策问题的涵义和基本特征。考试科目:综合考试(含政治学、公共政策)一、简释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政治结构:(没有相关的书)答:2.政治行为:(没有相关的书)答:3.政策目标:答:政策目标是指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通过政策实施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社会效果或所要避免的消极社会影响,它是政策方案的灵魂,也是实施、评估政策方案的出发点。政策目标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指导方针。它负责解决公共政策的基本方向问题。(2)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设计所围绕的核心。在进行问题的方案设计时,必须始终围绕起初所确定的公共政策目标进行,任何偏离目标的方案设计都不会是成功的。(3)政策日标还是政策方案评估、论证和最终抉择的基础和根据。对多个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进行评估和论证时,必须以政策目标为基本依据,来判断方案的各种可能性。(4)政策目标也为以后的政策执行和执行评估提供了依据。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随时运用政策目标这一客观标尺去衡量政策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对于偏离政策目标方向的行为要分析源因并及时纠偏,不断地缩小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距。总之,只有客观正确的目标能够起到方向性、指导性的作用,如果目标确定错误,就会导致决策失误,甚至还会给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惨重的后果和严重的损失。4.政策合法化:答: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这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所有的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法律和其他形式的政策,都有其合法化的过程。这是当前我国政策合法化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政策合法化并不仅限于中央政策或全国性政策的合法化,也不等同于政策法律化。地方政策也要合法化,政策法律化只不过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研究政策合法化,既要研究法律,更要研究其他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合法化。(2)政策合法化是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转化为合法有效的政策,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约束性,获得人们的认可、接受和遵照执行的效力,从而使政策有效地发挥规范和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最终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3)政策合法化是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所实施的活动。宪法和组织法对国家机关的权限作了划分,国家机关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使相应的政策方案合法化。公共政策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策不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只能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制定。不具有法定的公共政策制定权力或超越法定权限,都不能使政策合法化。(4)政策合法化是主体依照法定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过程。政策的内容、形式和效力范围等不同,政策合法化的主体和程序也就不完全相同,如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政策,必须由全国人大依照立法程序使之合法化,而立法机关强调公平、民主,其政策合法化的程序就表现得烦琐、复杂。相对而言,行政机关更强调效率,其政策合法化程序就比较简单。相同的国家机关,不同的政策也可能有不同的合法化程序,如国务院制定重大政策,应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后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而一般性政策,国务院总理有权直接签署发布。政策合法化的程序虽然不尽一致,但都有共同的标准,即要符合法律规定;都有基本的步骤,即包括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等一系列行为过程。5.政策对象:()二、简答题(5题,每题l0分,共50分)1.简述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答: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答:3.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含义。答:4.简述公共政策的本质。答: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政策是公权力主体(一般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用以确定和调整广泛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本质有:(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有待完善)从中外学者研究公共政策理论的成果考察,人们选择了从制度、权力、价值、规范(非制度)、技术等多层面开展研究,其成果很多。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它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对利益的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动因。社会由无数个体组成,没有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自然也无从谈起社会的利益。但个人只有在组织或社会中才能得到发展,个人利益必须同组织利益、社会和国家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从社会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过程取向,是与这种利益取向完全一致的。①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它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②利益整合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是通过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而在社会层面上,人们已获得的利益和想要得到的利益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因而由利益差距所形成的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组织利益的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为解决这种由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政策制定者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持有不同利益的相关组织和个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所以与社会利益紧密相关的公共政策,就是要提供一种普遍遵循,或者至少相关人员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在追求利益时所出现的矛盾或冲突中的行为。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简称为“利益整合”。利益整合建立在利益选择的基础之上,前者既是后者的逻辑结果,又是实现结果,而且往往是两种结果的有机统一。③利益分配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比如物价政策,就经常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谋取合理的平衡。它们有时会削弱生产者的利益,有时则抑制消费者的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总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④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落到实处。(4)增进社会利益人们按照戴维·伊斯顿“分配”的思路理解公共政策显然是不够的,这就如同经济学所讲的那样,仅讲分蛋糕不行,还要做蛋糕。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影响,使得“中国经济已走到崩溃的边缘”。为了恢复经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出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农村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等,其目的主要不是表现在利益的分配上,更多的是为了增进全社会的利益。增进全社会的利益与效率有关,分配全社会的利益则更体现在公平上。5.简述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内容。答:理性决策模型,通常称之为科学决策模型,这种模型是从规范的角度考察问题,深受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它的基本内容是通过设计出科学的决策程序,使决策者能制定出一个最佳的政策方案。理性决策的基本前提是建立在决策者是“经济人”的假设之上的。最大产出原则、选择最优方案,遭求最佳效果,构成了理性主义分析的基本特征。理性主义分析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决策研究,就形成了公共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型。这个模型以决策者是理性人为基本假设,分析了决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主要包含下列基本内容:(1)决策者面临一个既定的问题,这一问题同其他问题可以清楚地分别开来;(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各种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依次排列;(3)决策者将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全部列举出来,以供选择;(4)决策者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每一方案进行评估,并预测出该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5)决策者将每一个备选方案进行一一对比,并按优劣排出先后顺序;决策者能正确地选择出最大限度地实现预定目的、价值或目标的那个方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决策者始终是理性的;每—项活动也都是理性的活动,整个决策过程都是理性化的,这一过程将最有效地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理性决策模型从政策问题发生到最后政策制定,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进行理性分析,制定出一个最符合理性的最优的政策。总之,从理想的角度而言,这一决策模型确实是非常科学化的。它提供了一种方法,为决策者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决策奠定了基本的思路。理性要求成为决策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在公共政策领域,理性决策模型逐渐演变成为理性主义的公共政策分析,理性决策”近乎为“科学决策”的同义语。这一模型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三、论述题(2题,每题35分,共70分)1.试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研究途径。(此题没有相关的资料)答:2.论述公共政策问题的涵义和基本特征。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1)公共政策问题的涵义:①公共政策问题是一种社会的客观现象;②大多数人对上述现象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各种不同的人,在特定社会现象感知、认同、影响下,必然要从自身利益出发,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念,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造成了彼此间的冲突;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⑤政府的必要行动。作为公共权力日益扩大的代表者,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属于政府管辖权限内的事务;二是属于政府能够管辖的事务。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威,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理应是社会整体利益。政府对社会管理,还与外部压力相关,即外来解决公共问题的强大态势。(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interdependence)。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不同领域的政策问题是相互关联着的。如能源问题会影响到卫生与就业等政策问题。在西欧面临着能源危机的形势之下,法国和德国为了寻求更大的能源,决定在莱茵河上修建原子能发电站,并明确规定能源问题独立于其他一切政策问题之外。政策问题的关联性特征增加了解决政策问题的难度。它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时,必须树立整体协调的观念,将某一问题视为整体问题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snbjectivity)。政策问题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政策问题既与客观的社会现象有关,也与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选择有关。有些社会问题已经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被制定政策的机构和人员所认可和发现,即公众的政策诉求没有引起相应重视;有些社会问题在
本文标题:中央党校-综合考试(含政治学、公共政策)2008年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0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