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
陈杨康倩1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1-26章)时间轴:古代音乐(公元前16世纪)—》中世纪音乐(5世纪-14世纪)—》文艺复兴音乐(15、16世纪)—》巴洛克音乐(1600-1750)—》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下半叶始)—》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20世纪音乐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特征:科学性(十二平均律、和声、复调)、民主性、竞争性、法理性(严格的音乐结构和原则)。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源地):1.荷马时代—》2.前古典时期—》3.古典主义时期—》4.希腊化时期荷马时代:出现希腊史诗(即记叙历史的诗歌,以大型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盲诗人荷马代表作:《荷马史诗》(作品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记载了古希腊的乐器、音乐观念等内容,包括对当时社会文明现状的描述。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时期:出现抒情诗(来源于民歌,以抒发个人细腻丰富的生活感受为主——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情感以及爱情即为核心)、颂歌(通常用于各种集体性的节庆仪式场合)以及悲剧(一种大规模的综合性戏剧体裁)。1.抒情诗(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分类:双管歌(哀歌)、琴歌、讽刺歌等。代表人物:被柏拉图誉为“第十位缪斯”女诗人萨福、阿纳克瑞翁。2.颂歌代表人物:品达罗斯(诗作被欧洲古典主义时代诗人视为“崇高颂歌”的典范)3.悲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悲剧的三大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代表作《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底斯(代表作《美狄亚》)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在原有音乐体裁的基础上,喜剧开始盛行。古希腊音乐:单声部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为主,有独唱和齐唱两种形式,歌曲服从诗词,器乐主要用于伴奏。古希腊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重要的弦乐与管乐乐器:里拉琴、阿夫洛斯管。古希腊音乐音阶基础:四音音阶,由阿里斯多塞若斯提出。古希腊音乐思想: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及人物和谐论(毕达哥拉斯:音乐与数)、净化论(柏拉图)和模仿论(亚里士多德)——反映出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作用,有助于当时的君王的统治。古罗马音乐:实用化、仪典化、音乐规模庞大(音乐合奏形式)。仅做纯碎的娱乐,享乐之风。—》最初基督教音乐诞生陈杨康倩2罗马灭亡—》中世纪(黑暗时代):宗教长期桎梏与扼杀人性,神权统御一切。中世纪音乐:声乐为主。按社会现状分为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按音乐形态分为单声音乐和复调音乐。宗教音乐:(一)单声部音乐——格里高利圣咏(8、9世纪):又称“素歌”,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1.服务于教会;2.以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演唱的形式;3.歌词内容取自拉丁文的圣经和诗篇;4.单声部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为主,无变化音与装饰音;5.无明显节拍,乐谱中无标记节奏,音乐服从唱词;6.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代表作:《四旬节弥撒曲》之“慈悲经”)(二)多声部复调音乐横向变化(10-12世纪):原圣咏+新材料(旋律或歌词)/“哈利路亚”花唱旋律+歌词形成独立“继叙咏”;纵向变化(9世纪之后):在原圣咏主旋律上下方形成变化,即复调音乐。——奥尔加农与经文歌1.奥尔加农:最早的复调音乐形态,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演唱另一个声部。约9世纪开始最早平行奥尔加农—》约11世纪反向(逆行)奥尔加农—》约12世纪华丽奥尔加农(代表人物:[法国]莱奥南)2.迪斯康特(约11、12世纪):演唱规律的逐渐定型出现的六种节奏模式,被运用于复调音乐创作,创作出来的音乐有比较明显的分句,被称为迪斯康特。(代表人物:[法国]佩罗坦—“最佳迪斯康特”)3.克劳拉苏:段落的概念。指音乐作品中的一部分或一段,采用迪斯康特手法写成,用于华丽奥尔加农中。两声部形成对比,前后段落各有特色。——在独立出来的克劳拉苏的基础上形成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音乐形式:经文歌4.经文歌(13世纪中叶前):两声部都有歌词的克拉拉苏被称为“经文歌”,后来增加到三个声部。三声部的经文歌在13世纪最为典型,歌词加入世俗歌词,内容多涉及爱情或逗乐取笑:说明中世纪宗教音乐已经渗入了世俗因素。(三)中世纪音乐理论成果:1.六声音阶(11世纪[意大利]圭多·达莱佐)辅助教学工具:圭多手2.教会调式(公元7-9世纪,公元11世纪确定):八中调式——多里亚调式(副多里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副~)、利蒂亚调式(副~)、混合利第亚调式(副~)3.记谱法:纽姆谱(9世纪)世俗音乐:在新艺术时期(约14世纪)之前,基本为单声部音乐。按语言分为拉丁语歌曲(单声部的孔杜克图斯与戈利亚德歌曲)和方言歌曲(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世俗歌曲)。1.法国游吟诗人(12-13世纪单声部歌曲代表)南部游吟诗人:特罗巴多北部游吟诗人:特罗威尔——歌曲题材以“宫廷式爱情”为主(不太可能成功的爱恋)2.德国恋诗歌手:德国中世纪的方言歌曲被称为“恋歌”,歌唱者被称为“恋陈杨康倩3诗歌手”。创作的爱情歌曲更为严谨抽象,宗教色彩和逻辑性很强,体裁与法国基本相同。14世纪后,“恋诗歌手”更名为“工匠歌手”。14世纪法国、意大利的“新艺术”时期:法国意大利出现的与12世纪前后的复调音乐有所不同的新风格复调音乐创作思潮时期。“新”——采用以往不同的复调音乐语言与音乐手法(主要是节奏),对位音响也有较大不同。宗教地位降低。1.法国“新艺术”:重视两拍的地位,旋律常出现不规则的切分节奏,歌曲中的持续声部多是自由创作的旋律,注重表现歌词的内在感情等。代表人物:马肖(1300-1377)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音乐作品完整保存的音乐家代表作:《圣母弥撒曲》之“慈悲经”——他确立了当时法国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叙事歌、回旋歌、维勒莱。2.意大利音乐:相较于法国音乐更富有世俗生活的情趣。主要世俗复调歌曲体裁:牧歌(田园诗、爱情诗或讽刺诗而谱写的二声部歌曲)、猎歌(标题性的体裁,描绘狩猎生活或其他富于动感的场面)、巴拉塔(民间单声舞蹈伴唱歌曲演变而来的二声部或三声部的声乐曲)。主要人物:14世纪意大利最著名作曲家——兰迪尼(兰迪尼终止式:乐句结束前导音下行到6音再进入主音。这并非他首创,因他广泛运用而为人所知)—》将音乐文化的历史过渡至文艺复兴阶段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法文原意“复活”“再生”,实质是“新生”。当时艺术家、思想家们崇尚并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进步文艺思潮。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是提倡“人文主义”,即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肯定人的尊严、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反宗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创作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音乐体裁:弥撒曲、经文歌、尚松。1.15世纪上半文艺复兴早期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勃艮第乐派:特点是定旋律弥撒四声部织体。代表人物:[法国]迪费代表作:《脸色苍白》之“荣耀经”2.15世纪中叶之后的法——佛兰德作曲家:代表人物有奥克冈(1410-1497代表作:《越来越》之“慈悲经”)、若斯坎(1440-1521“音符的主人”“音乐家之父”代表作:经文歌《圣母颂》)、罗勒(1516-1565牧歌中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拉索(1532-1594代表作:《回声》)。文艺复兴音乐——歌曲与音乐:与中世纪一样,声乐比器乐重要,音乐家通过音乐来强化歌词的意义与情感;织体:主要是多声部,注重声部间的模仿,音响比中世纪更饱满,不多时候合唱不需要器乐伴奏;节奏与旋律:节奏旋律清晰、温和,很少有大跳音程出现。(二)16世纪宗教改革音乐:1517年由马丁·路德引领1.德国新教音乐:核心音乐体裁——众赞歌(德国宗教音乐创作的源泉),即新教圣咏。代表作:《上帝是我坚固堡垒》新圣咏与天主教的不同:德语演唱,采用新创作的德文诗歌;曲调多选民陈杨康倩4众熟知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通俗易唱,便于填词传唱。—》体裁上是法国巴黎公社和20世纪苏维埃政权下革命群众歌曲前身2.反宗教改革:罗马教会1545年在意大利北部的特兰托专门召开对应宗教改革运动的会议。在音乐方面:认为应回归中世纪最初的圣咏原则,排除其中的世俗倾向以及无节制花唱的旋律,认为复杂的宗教复调音乐影响教义的清晰传达等。主要人物:[罗马]帕勒斯特里那(1525-1594)代表作:《圣母悼歌》(三)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乐派:由“法——佛兰德”第三代作曲家维拉尔特(1485-1562)创立威尼斯乐派的主要贡献:16世纪下半叶产生的威尼斯乐派开创了“复合唱”风格的经文歌,并将这种风格延伸到了器乐领域,促进了协奏曲风格的发展,将世俗音乐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并引领了歌剧的发展。威尼斯乐派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把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推向高峰,使威尼斯成为文艺复兴后期音乐文化的中心。(四)16世纪的世俗声乐与器乐:出现的具有民族风格、世俗化的音乐体裁有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德国利德、英国康索尔特歌、西班牙维良西科等。1.16世纪的牧歌(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复调世俗音乐体裁):以一首短诗配以几个独唱声部的乐曲,通常与爱情有关。代表人物:马伦齐奥(1553-1599“牧歌的舒伯特”代表作(牧歌):《我独自沉思》)、杰苏阿尔多(1560-1613代表作:《我离去,不再说话》)、蒙特威尔第(1567-1643牧歌创作技巧极高的大师级的作曲家代表作《残酷的阿玛里亚》)2.16世纪的乐器与器乐体裁:器乐得到独立发展,逐渐摆脱以声乐伴奏的从属地位,更多进行独立演奏。常用的乐器大致可分为:管乐器、弦乐器(古希腊以来的“琉特琴”的“黄金时代”)、键盘乐器(管风琴形制更为完善,音色有所改进;与古钢琴类的羽管键琴与楔槌键琴在巴洛克时期成为非常重要和普及的乐器)器乐体裁主要有:坎佐纳(受法国尚松影响形成,是奏鸣曲的前身)、利切卡尔(初具有即兴性质,后发展为复调性的器乐音乐体裁,与幻想曲一起被认为是赋格曲的前身)、前奏曲与托卡塔(具有即兴性质)以及各种风格的舞曲。巴洛克时期:源于葡萄牙语,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首用于造型艺术。巴洛克时期欧洲的音乐生活主要在宫廷、教会(天主教、新教)、新兴中产阶级三个社会集团中展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以往的音乐的不同:1.调式音乐向调性音乐转变;2.声乐地位与器乐相等;3.作曲家在音乐中力图更多的表现情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音乐形式的限制,从音乐的各种要素入手进行积极探索,系统地发展了音乐理论和技术,以适应新时期审美趣味的需求;4.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一)巴洛克歌剧:16世纪末,(正)歌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诞生,这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事件之一。歌剧最早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直接的前身则陈杨康倩5是15世纪在意大利宫廷出现的幕间剧。歌剧:结合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以故事情节为基础,以歌唱形式为主体的一种大型综合艺术形式。1.意大利正歌剧:通常采用希腊神话故事和历史英雄传说为题材进行创作,主要包括声乐(独唱:咏叹调和宣叙调、重唱、对唱、合唱等形式)与器乐两大部分。最早的歌剧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由文学家组成的社会团体“卡梅拉塔”;第一部歌剧1597年《达芙妮》,里努契尼编剧、佩里作曲,乐谱失传;第一部保存完整的歌剧《优丽迪茜》,佩里和卡契尼作曲、里努契尼作脚本;早期歌剧的最高成就1607年《奥菲欧》,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1643)创作;第一座歌剧院是威尼斯圣卡西亚诺歌剧院。至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的主要特点:音乐成为歌剧的首要因素,戏剧需配合音乐而发展;注重独唱;宣叙调与咏叹调明显分开;器乐部分包括序曲、前奏曲和间奏。2.那不勒斯歌剧(17世纪80年代)——“阉伶歌手”盛行(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巴洛克时期歌剧在意大利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那不勒斯歌剧:题材大多曲子生活喜剧或历史传说;极少用合唱与重唱,不加入舞蹈;采用两种不同的宣叙调(干念式:用于较长段的对白、带伴奏:表达复杂情感)与返始咏叹调交替。代表人物:[意大利]阿·斯卡拉蒂(1660-17
本文标题: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1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