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於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国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从距今1万年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经历了大约6000余年的历史。其中前4000年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在母系氏族社会经济生活中,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但这时已发明了种植农业,而且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种植粟和黍的发源地,长江下游地区成为种植水稻的发源地。耕作、收割、加工三大类农具都已基本具备,用石、骨、蚌、木制作的农具数量超过渔猎工具,成为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饲养业已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猪、狗、鸡、牛成为普遍饲养的动物。发明了陶器,人们制作了包括碗、钵、盆、罐、瓮、盂、缸、小口尖底器、小口平底以及大口尖底器等许多品种的器具,涉及饮食器、储藏器、水器和炊器等多种类型。当时陶窑的温度在900—1000℃之间,由于氧化作用,出窑的陶器呈红色,器面上的图案则为黑色,这样的陶器被称为彩陶。编织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有斜纹缠结、棋盘格、间格纹等多种编织方法。
本文标题:古代的吃穿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1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