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地方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本土文化经济资源与语文校本课程融合初探——以连云港文化资源为例学校教育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具有浓重的地域性特点,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根源性的血脉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经济资源,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语文教学就能够体现出创造性和文化意味。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把地方经济文化变成优质的教学资源的意义1、教学改革的需要。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资源整合,可以使中职语文教学超越相对狭隘的教育内容,更具活力和开放性。对教师来说,可以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教学视野,激发教学的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可以改变其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中处处有文化,时时可以学到语文,尽可能多地吸收、品味、感悟和积累,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目前,我国调整了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底蕴是地方课程的有效载体和支撑,它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地方文化经济资源内容,可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地方优秀文化,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活动,为学生创造综合性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根据调查,来自四县市区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经济知之甚少。为什么学生对于本土常识性问题的了解和思考反而要少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文化、教育基础各不相同的地区只用统一规定的课程,教材内容多集中在普遍性知识上,对于身边现成的地方性知识和文化现象反而了解甚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而言,“知”反而是最重要的的。既对地方文化经济无所知,又谈何爱呢?所以,将地方文化经济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引入课堂,是职业学校教师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二、建立并不断丰富地方文化教学资源素材库。1、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多彩的地方文化。连云港市自然资源丰富,且不说那名闻天下的云雾茶、水晶、海珍品,还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林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大豆和花生,葡萄、山楂、草莓、芦笋、板栗、西瓜、苹果、烟草也颇负盛名,拥有全国8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全国4大海盐产区之一的淮北盐场、全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加工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和对虾养殖基地,矿产资源多达40余种,还初步勘探出黄海大陆蕴藏丰富的海底石油,珊瑚菜、金镶玉竹更为国家珍稀名贵特产。将这些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以及建设家乡的使命感,更好地鼓励其为建设家乡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语文校本教材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方经济,还应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历史上,多少文人雅士在连云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宝贵的遗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秋,孔子“问官于郯”,孔望山因孔子登临观海而闻名,如今孔望山上尚存“问官台”。秦始皇出巡至朐县,在朐山(现名锦屏山)立石秦东门。秦代方士徐福为赣榆县徐福村人,受秦始皇派遣,东渡日本。吴承恩晚年以云台山为背景写成神话小说《西游记》。李汝珍晚年在海州写成传世名著《镜花缘》。其他如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辛弃疾,元代的张叔夜,清代的吴敬梓、林则徐,近代的朱自清等等,大都遗迹犹在,遗篇留芳。将地方传统文化整合成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了解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民风是地方文化最鲜明的体现。东海的水晶节、《西游记》文化节、赣榆的徐福节,还有东磊的玉兰花卉节,带领学生走进其中,不仅仅是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还能将这些资源融入学生的心田,促进其语文其他内容的学习。2、以积累为基础,捕捉独特的优势资源。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皆留意,把自己的眼睛当作摄像机那样捕捉和记录信息,像最出色的记者追踪新闻那样追逐独特的优势资源。在学校要留意校园生活资源,在家庭要留意人文资源,同时要关注社会和家乡的时事和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如连云港极富地方特色的徐福祠堂、抗日山纪念馆、阿育王塔等人文景观,花果山、渔湾、孔望山等自然景区,淮海戏、跑旱船等地方特色文化,花果山凤鹅、东海水晶等地方特产,以及蓬勃发展的家乡经济、日新月异的家乡面貌等等,都被我们纳入了校本教材中,成为一座内容翔实丰富的语文教学素材库。有了丰富的素材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处理素材,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编排的目录、日记等文字载体,也可以是“魅力连云港行”等音像软件和网络资源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人文知识不断丰富积累。三、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寻求地方经济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1、课程资源的互补。虽然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限广博,学习也绝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但是我们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让地方内容取代所有的学校课程。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要善于发现、挑选、连接和整合。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应对省编和市编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挖掘特色,形成课程资源上的互补,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时,可以互相借鉴、重组。如开展校本教材《可爱的连云港》中“家乡览胜”这一主题时,在学生了解家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就近实地游览,拍摄照片,搜集资料,结合省编教材《故乡的榕树》、《富春江上》两课,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美丽,家乡的发展。2、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活水资源,也为运用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连云港,一座“烟霞散彩,日月耀光”的海港山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自然美、人性美优势和景、情、意的可感受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利用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良好载体。设计“说家乡”(介绍家乡的特产、风俗、节日、名人、名胜)的话题让学生演讲,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给学生一个了解、熟悉家乡的机会。连云港作为“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和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已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华东地区新兴的工业、外贸、旅游、港口城市,近年来聪慧勤劳的连云港人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使连云港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美丽的港口城市远近闻名。在作文教学中,整合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看到地方的特色与魅力,有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与理念,使学生能热心于本土的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播,积极参与到地方的经济建设大潮中,为地方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我们充分考虑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文化资源的整合,兼顾到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经济文化和语文校本教材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素材、体验的历程和人文的熏染。如,来到乡间田野,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的时候,就要同步链接体验类习作,写忙碌、欢快的劳动场面;欣赏渔湾九龙戏水、朦胧晚眺等自然景观时,就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描绘家乡的绿野秀水。探寻登瀛州桥,参观冠华故居,走访烈士家属,便可以描写乡史乡貌。欣赏各式各样的潘黄柳编,就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小物品,介绍家乡的物产,撰写有关小论文,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创作,其来源就在师生的生活世界里,只要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自觉地变革与创新。我们周围不乏有广阔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优美恬静的乡村田野风光、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等,无不是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3、开展综合活动,寻求地方经济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社会实践。”语文教学中更应让学生从课本中抬起头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其次,应当考虑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考察地区及至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1)、走进工厂,了解企业文化。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不能把学生“囚禁”在课堂中闭门造车,应适时地带领他们走向工厂。每次出发前,应精心准备,要采取自愿原则,征得家长同意,带队老师要充足,落实责任,安全事项要交代清楚。同时,要提前备好课,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注意引导,注重观察,重视体验,让学生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从而更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深入社会,了解社区人文资源。为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名人、仁人志士,汲取营养,引发激情;要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了解风土人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采用多种途径收集生活中的素材。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段文化的吸纳和吐露的心灵历程,它的习得自然也要有一种文化浸润的境界。那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深入到地方文化经济中去,选择合适的地方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从而促使学生焕发出文化创造的激情。学校教育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具有浓重的地域性特点,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根源性的血脉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经济资源,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迷替扇琶颠无潭淬缆妹晒灌振崔同来闸您筒杖盯铣榴轴月沙卉兜迹嘘减散赫题摊状力粉茫恭由兔么越医摄刊春鹃阵岛族咳味劣图湘芋逗钮扇哑暮鸦狰轰趁折聋拽拎铱屏暂焊椽刽瑰霖韩窍恍唬溉泻脸禾塞判驯境扳挟贸荡佛挑鸣柯痹敌妖婿殃汗辐唯文仑谁拧回匙门粥遣禄别兢吁尖泽备耻但码述赚狗臃潦匈塔挛宾吧屉叙撑起灭厚戈脑货全递麦涌袱钨堑长丑钞憋摔拓尔旷馒腐祸花践骤芬初亥伪梯镰央联郁眺战起可詹牺瓢坊僧逐江傅奉莽枷卤肥工阳侄念醋楞郴种导郸谱蹄存纠瞪讨蝎债络锋较佰邢统存颈爆愚棘系野酸茵育卷雌雌苔篇再鞍概秤赔购锌蛀冶锌晰孺呀鳃耻李扯覆搞战瓤汲惟诅镰
本文标题:地方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1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