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案例1:“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气候的影响作用。他认为,居住在寒带地区的北方人体格健壮魁伟,但不大活泼,较为迟笨,对快乐的感受性很低;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体格纤细脆弱,但对快乐的感受性较为敏感。北方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象青年人一样勇敢,刻苦耐劳,热爱自由;而南方人则心神萎靡,缺乏自信心,老头子一样懦弱,懒惰,不动脑筋,可以忍受奴役。“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土壤同居民的性格之间,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而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则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同时,民族居住的地域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小国宜于共和政体,大小适中的国家宜于由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则宜于由专制君主统治。相关知识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案例讨论:(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的理论是怎样的?(2)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哪些错误?案例点评:(1)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状况,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一般是缓慢的、不显著的,而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相对来说则是较快的、明显的,而缓慢变化的事物一般不能成为快速变化的事物的原因;而且自然环境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按照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也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相反,自然环境的作用之好坏、大小,要受社会内部的各种主要因素,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性质,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等的制约。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必须十分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十分注意有效保护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孟德斯鸠从社会历史领域排除了神意的干扰,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他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这在当时虽然有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理论毕竟是错误的。其理论缺陷在于:其一,方法上的局限。地理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虽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条件,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进入社会生产才能实际地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起作用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中介。其二,材料上的局限。由于选择了部分国家与地区,而没有也不可能看到更多无法用地理环境解释的社会面貌的差异。例如在德国合并之前的东西两德条件相当,但社会生产力大不相同。其三,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把地理环境看成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没有看到环境也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尤其是当代人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科技进步帮助人超出原有地域的局限,环境的变迁越来越受到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左右。案例2: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展历程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我们曾于195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全国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俱。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自1979年以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逐步推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93%,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关系。集体统一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有的还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所以,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不同于农业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经济,它没有否定合作化以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而是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这种制度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见效之快,是人们没有预想到的。许多地方一年就见效,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甚至翻了一番或两番。相关知识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社会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途径;案例讨论:(1)怎样理解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案例点评:(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虽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始终存在,但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它们的矛盾关系有不同的情况。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解放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这种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人民公社,只能助长“一平二调”、瞎指挥,严重挫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无数的损失浪费,带来的是经济的停滞、倒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终究难以维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因而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几经风雨而不动摇。这表明人们所选择的各种生产关系及其具体体制,归根到底必须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合〈具体形式可以多样,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早已阐明的一条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违背它,人们只能是自食苦果。(2)在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或体制的重大变革中,政党和领袖人物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如毛泽东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导向推动作用、邓小平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组织决策作用等等。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即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人民群众正是生产力的体现者和代表者,所以,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刻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正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所以,也可以说,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如果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经济就会较快发展,人民生活就会逐步提高,社会就会稳定繁荣,就没有什么理由改变它,即使个别人想推翻它,由于会遭绝大多数人(包括下层和上层)的反对,也是不可能成功的。相反,当一种社会制度或具体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时,人民群众就会采取消极怠工、积极斗争甚至暴力反抗来加以抵制,从而引发社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致使旧制度或旧体制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而必然被新制度或新体制所取代。所以,一切社会制度的重大变化,都要到原有制度或体制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去找根源,到原有制度或体制是否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中去找根源。我们一定要通过改革建设一个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好的体制,一定要努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这两条实质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案例3:当代的环境问题当代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我们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空气污染严重。目前全世界的工厂和电厂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有200多亿吨。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25%,目前浓度为350ppm,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600ppm,约为现在的一倍。严重的空气污染造成地球升温。第二是世界性水源危机。由于人口的膨胀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用水量持续上升,加上水源污染严重,致使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着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的水源严重匮缺。每年有上千吨石油、几百万吨垃圾、几万吨有毒金属倾倒大海,使海洋受到污染,海洋生物直接受到危害,水生有机体、鱼类和其他微生物大量死亡。第三是森林惨遭毁灭。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没有森林便没有人类,可是它正遭践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有20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1950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了一半。预计到2020年,森林面积将下降到下降到0。18亿平方千米。人均森林面积已由1975年的6800平方米下降到2000年的3300平方米。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质的最大生产者和蓄积者,是“生物资源库”和“绿色蓄水库”。森林的破坏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物种退化的主要原因。第四是物种不断减少。据英国剑桥保护监测中心1986年的统汁,全世界处于灭绝边缘和处于严重威胁之中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以及其他昆虫、蝴蝶等67种。在未来到30一40年中,将有6000种植物在地球上消失。由于森林的破坏,地球上原有的500一1000万生物物种中,现在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预计到本世纪末,地球上的物种将损失1/5。同时,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植被的消失,大大加速了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的进程。地球上已经沙漠化和受其影响的地区高达3843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递增100-150万公顷。第五是臭氧层变薄。臭氧层可以过滤太阳紫外线,是生命在地球上生存的保护屏障。现在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是电冰箱、空调器、喷雾器和某些工业过程排放的氟氯短类物质,导致臭氧层破坏。现在开发氟氯短替代物质虽然取得进展,但是氟氯短类物质排放到高空后,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对消耗臭氧的作用有延续性现在臭氧空洞继续扩大,保护臭氧层的问题仍未解决。相关知识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环境问题案例讨论:(1)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关系?(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案例点评:(1)当代的环境问题凸现了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自然界在漫长的进化中通过其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始终保持自然的平衡状态。当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时,便开始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程度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手段的进步不断加强的。人与自然界作为社会自然系统的两个要素,处于对立的统一之中。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力图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界又以报复的形式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界不仅对立,而且互为存在的前提。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离
本文标题: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2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