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果实和种子类中药果实和种子是植物体两种不同的器官但二者关系密切。古代常统称为“子”由于:①果实和种子经常一起入药,如五味子、枸杞子、马兜铃、栀子②虽然是种子入药,但以果实的形式贮存、运输、销售,临床使用时才去果皮,如巴豆、砂仁③药材库存时经常放在一起所以,把二者放在一起作为一章介绍从植物学角度,二者外形和组织构造是有显著区别的。果实和种子类中药•常见科的果实类型:•豆科—荚果(大豆、花生);•十字花科—角果;•菊科—瘦果(向日葵、牛蒡子);•唇形科—小坚果(紫苏子、茺蔚子);•禾本科—颖果(小麦、玉米);•伞形科—双悬果(小茴香、蛇床子);•蔷薇科—核果(梅子、杏、桃),梨果(木瓜、山楂);•芸香科—柑果(橘子、枳壳);•葫芦科—瓠果(瓜蒌、罗汉果)。果实类中药一、来源:果实类中药是以植物的成熟果实、近成熟果实和未成熟果实入药,包括完整的果实、果实的一部分及果序。果实类中药1.完整果实:①成熟果实——五味子、枸杞子、山楂、栀子、大枣、马兜铃。②近成熟果实——乌梅、枳壳。③未成熟果实(即幼果)——枳实、青皮。果实类中药2.果实的一部分:①果皮——陈皮、大腹皮冬瓜皮、西瓜翠衣;②果肉——山茱萸、乌梅;③果核——樱桃核;④宿萼——柿蒂;⑤果柄——甜瓜蒂(苦丁香);⑥中果皮——橘络、丝瓜络;⑦花托——莲房;⑧胞果——地肤子(有宿存花被);⑨总苞果——苍耳子;⑩发芽颖果-——麦芽、谷芽。果实类中药3.果穗:桑葚、荜茇。注意聚花果(桑葚、荜拨)与聚合果(覆盆子、草莓)的区别。果实类中药•二、性状鉴别•1.形状:•圆球形(山楂、五味子)、扁球形(白豆蔻)、•圆柱形(荜茇)、长圆形(瓜蒌)、•圆锥形(连翘)、纺锤形(枸杞子)、•半圆形(枳壳)、卵圆形(栀子、马兜铃)、•串珠状(槐角)。•2.大小:•大的瓜蒌,直径有10cm以上。•小的谷芽、紫苏子、茺蔚子,直径1mm左右。果实类中药•3.表面:•顶端有花柱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有时可见宿萼(蔓荆子)、花被(地肤子)及总苞(苍耳子)。•有的表面光滑(光皮木瓜)或有光泽(枸杞子),•有的表面皱缩(皱皮木瓜、五味子)、•有的有毛茸(吴茱萸)、油点(陈皮)、隆起的棱线(小茴香)及纵棱角(使君子)。果实类中药4.颜色:红色(山楂、五味子)、黄色(瓜蒌)、白色(白豆蔻)、黑色(乌梅、鸦胆子)、红黄色(栀子)。5.质地:硬的(鸦胆子)、软的(枸杞子)、脆的(马兜铃)。6.气味:甜的(大枣、枸杞子、桑葚)、酸的(山楂、乌梅)、苦的(鸦胆子)、辛辣的(荜茇),五味子五味具全。小茴香、陈皮、砂仁、吴茱萸等有香气。果实类中药•三、显微鉴别•果实的构造包括果皮与种子两部分,•种子的鉴别在后边介绍。•果皮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三部分•果皮的形成是:•叶→心皮→果皮•这样一个演化过程,•所以,果皮可以看作是叶的变态。果实类中药•1.外果皮:•为果皮最外层组织,•相当于叶的外表皮(下表皮),•常为一列薄壁细胞,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腺毛、非腺毛、腺鳞等毛茸(乌梅、蔓荆子)。•还可能有气孔、色素(花椒)、石细胞(木瓜)、油细胞(五味子)。果实类中药•2.中果皮:•为多列薄壁细胞组成,•相当于叶肉部分,有维管束分布,•有时可见石细胞(木瓜)、油细胞(毕澄茄)、油室(陈皮)、油管(小茴香)。•薄壁细胞中含细小淀粉粒。果实类中药3.内果皮:为果皮最内层,相当于叶的内表皮(上表皮),为一列薄壁细胞。有时变异较大,如乌梅的果核是多列石细胞,胡椒是有部分石细胞,柑橘类为囊状毛,小茴香有镶嵌细胞。种子类中药•一.来源•种子类中药多采用植物的成熟种子或种子的一部分。•1.完整的种子:•绝大部分是完整的种子,如王不留行、葶苈子、白芥子。•2.种子的一部分:•①种皮(绿豆衣)。•②假种皮(桂圆即龙眼肉、肉豆蔻衣)。•③种仁(桃仁、杏仁)。•④胚(莲心)。•⑤发芽的种子(大豆黄卷)。•⑥加工品(淡豆豉)。二.性状鉴别1.形状:多为圆球形、类圆形、扁圆形、纺锤形、线形、心形。2.大小:槟榔达3-4cm,车前子、葶苈子不到1mm。3.表面:种脐、种脊、合点、种阜是种子的特有特征。还要注意表面的花纹、毛茸(马钱子)。4.颜色:相思豆红色,白扁豆白色,杏仁、桃仁红棕色,蓖麻子有各种花纹,车前子黑棕色。5.胚乳、子叶、胚:杏仁子叶发达,胚乳不发达,是无胚乳种子。蓖麻子、巴豆子叶不发达,胚乳发达,是有胚乳种子。6.气味:苦杏仁。种子类中药三.显微鉴别种子分为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以种皮的鉴别为主要特征。1.种皮:有的是一层种皮,有的是二层种皮(有外珠被、内珠被)。种子类中药•①表皮层:•一列细胞,常含色素及粘液质(葶苈子),•有的分化为毛茸(马钱子),•有的散列石细胞(杏仁)或全部为石细胞(天仙子),•有的形成栅状细胞(豆科的种子、青葙子)。•②栅状细胞层:•表皮下有一列或2-3列径向延长的栅状细胞,壁多木化增厚(决明子),•有的侧壁、内壁增厚,外壁菲薄(白芥子)。•外侧有时可见一条光辉带(牵牛子、菟丝子)。•③油细胞层:•有些种子在表皮下有油细胞层,含挥发油,砂仁、五味子。种子类中药④色素层:除了表皮细胞含色素外,种皮的内层细胞及内种皮细胞中也含有色素,如黑芥子、白豆蔻。⑤石细胞层:除了表皮含石细胞外,有时在种皮内层含石细胞层,如白豆蔻、五味子。⑥营养层:种皮内侧含数列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淀粉已被耗尽而变成扁缩的颓废的薄层。有的营养层尚含一层含有糊粉粒的薄壁细胞。以上六层,是种皮的模式结构,不一定全部存在。种皮的显微结构模式结构:①表皮层②栅状细胞层③油细胞层④色素层⑤石细胞层⑥营养层。种子类中药•2.胚乳:•外胚乳为含有大量脂肪油滴和糊粉粒的薄壁细胞,有的含淀粉粒,有时可见草酸钙结晶。•内胚乳仅1-2列细胞。•无胚乳种子子叶发达,•外胚乳已经退化,仅残存1-2列内胚乳细胞。•错入组织:•是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槟榔)•或外胚乳错入内胚乳(肉豆蔻)。种子类中药3.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子叶占大部分,无胚乳种子子叶发达,肥厚(杏仁),贮存营养物质。有胚乳种子子叶不发达,菲薄(巴豆)。种子类中药种子类中药的显微鉴别以糊粉粒为特有的鉴别特征,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其他器官中是看不到的。鉴别重点在种皮。五味子-----历史•本经,上品。•陶弘景云:“其核并似猪肾。”•苏颂云:“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却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李时珍云:“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红,北产者黑入滋补药。•古今所用一致。五味子-----来源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的成熟果实。五味子-----植物形态五味子落叶木质藤本,长可达8m,小枝褐色。单叶互生,叶卵形、宽倒卵形至宽椭圆形,边缘疏生有腺体的细齿,上面有光泽,无毛。花单性,雌雄异株,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花被片6—9,乳白色或粉红色;雄花具5雄蕊,花丝合生成短柱;雌花心皮17—40,花后花托逐渐伸长,果熟时呈穗状聚合果。浆果球形,肉质,熟时深红色。花期5一7月,果期6一9月。华中五味于与上种区别为:叶质稍厚。叶片倒卵形、卵状披针形。花单生于叶腋,橙黄色,花被6,雄蕊10-15,花丝极短,着生于肉质蕊柱上。五味子•五味子•华中五味子华中五味子五味子-----产地•五味子产东北、华北,•称为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产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称为南五味子。五味子-----采制秋季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五味子-----性状鉴别五味子①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②表面红棕色、紫红色,皱缩,显油性,常有白霜。③果肉柔软。④种子1-2,2个种子大小均匀,肾形,棕黄色,有光泽,种仁黄白色,油性。⑤果肉气微,味甘、酸。种仁有花椒气,味辛、苦、微咸。南五味子个小,2-5mm,棕红色或暗棕色,无光泽,干枯,皱缩,肉薄,油性小,种子1或1大1小。味淡。北五味子五味子-----显微鉴别•五味子果实横切面:•1.果皮:•①外果皮一列长方形或正方形薄壁细胞,壁稍厚,被角质层,散有油细胞。•②中果皮为10余列薄壁细胞,有小型维管束。•③内果皮为一列小型薄壁细胞。五味子-----显微鉴别2.种皮:①最外层为一列径向延长的栅状石细胞,壁厚,孔沟细小。②其下为3-4列类圆形、类多角形的石细胞,孔沟大而疏,最内一层不规则,壁较薄。③石细胞内侧有3-4列薄壁细胞,形小,有种脐维管束和纤维束。④油细胞一列,含棕黄色油滴。⑤种皮内层细胞较小,壁稍厚。3.胚乳:多角形,壁略厚,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五味子-----显微鉴别南五味子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有角质线纹;油细胞呈类圆形。种皮表皮石细胞外侧壁较内侧壁厚,内含棕色至黑棕色物、壁孔及孔沟细小;种皮表皮下石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壁厚,壁孔及孔沟明显。五味子-----显微鉴别•粉末:暗红棕色。•①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排列紧密而整齐,垂周壁连珠状增厚,表面有角质纹理,散有油细胞,四周有6-7个表皮细胞围绕,角质纹理放射状。•②种皮石细胞分二种:•外层的多角形、长多角形,壁厚,胞腔小,含棕色物。•内层的类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较薄,腔大,有壁孔。•③胚乳细胞多角形,无色,含脂肪油滴、糊粉粒和淀粉粒。•④种皮油细胞类圆形,含挥发油滴。•⑤淀粉粒细小,存在于中果皮及胚乳细胞。五味子-----化学成分•①木脂素类——•五味子素、γ-五味子素、去氧五味子素。•②挥发油——•枸橼醛(柠檬醛)、依兰烯、花柏烯。•③有机酸——•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琥珀酸、苯甲酸。•④维生素、糖、脂肪油(非皂化部分是木脂素)。五味子素:R1=R2=R3=R4=R6=OCH3,R5=OH五味子甲素:R1=R2=R3=R4=R6=OCH3,R5=H五味子乙素:R1=R2=R6=OCH3,R5=H伪-r-五味子素:R1=R2=R3=OCH3,R4-R6=O-CH2-O五味子醇:R1=R3=R4=R6=OCH3,R2=R5=OH五味子酚:R1=R2=R3=R4=OCH3,R5=H,R6=OH五味子丙素:R1-R2=O-CH2-O,R3-R4=O-CH2-O,R5=H,R6=OCH3五味子醇乙:R1-R2=O-CH2-O,R3=R4=R6=OCH3,R5=OH戈米辛丁:R1=R4=R6=OCH3,R5=H,R2=R3=OH五味子-----功效酸、甘,温。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收涩药。用于肺虚久咳,虚咳,口渴,自汗,盗汗,遗精,便频数,五更泻,心悸,心慌,失眠多梦。四神丸: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药理作用①调节中枢,改善智力。②兴奋呼吸。③扩张血管,降压作用。④祛痰作用。五味子-----附注五味子属植物25种,我国18种,除了上述2种外,还有红花五味子、翼五味子、长梗五味子、滇藏五味子、中华五味子等11种亦可药用。山楂-----历史唐本草,赤爪木果实。苏恭云:“小树生高五六尺,叶似香葇,子似虎掌爪,大如小林檎,赤色。”苏颂称棠梂子;本草衍义补遗称山楂。李时珍云:“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其类有两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桠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一种大者,……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经霜乃可食。”以上所述,说明古代所用山楂是以山里红为主,同时也用野山楂,与今一致。山楂-----别名山里红、北山楂、酸楂。山楂-----来源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var.major、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的成熟果实。山楂-----植物形态•山里红落叶乔木,高达6m
本文标题:果实和种子类中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4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