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
1《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社会学思想条件1历代思想家在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他们尽管属于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史前阶段,但是也给社会学产生带来了启示和影响。2从康德道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大卫、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富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当然也是社会学的来源。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那女比例,自杀率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的调查研究方法。怎样理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系统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中性运行是社会发展有障碍,发展不平横,包括较多明显不协调的因素,但是他们还没危害,破坏社会常态运行。恶性运行是社会运行严重有障碍、离轨、失控。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4.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单的说,“带规律性的模式。介绍了动力\激励\整合等机制社会运行激励机制: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从结构上说分析:激励标准、激励手段、激励过程。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控制对象|手段|过程社会运行保障机制:社会有机系统系统对其自身运行安全的防护与保卫,阻止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畸形发展。社会运行保障机制则是社会保障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保障对象:社会成员社会制度、社会保障手段社会援助·社会疏导·社会调节)保障过程:社会检测、具体实施、反馈调整)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2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指社会有机系统对其自身运行安全的防护与保卫,阻止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畸形发展。10.社会疏导:社会疏导指有目的的运用社会力量对业已出现的社会不满情绪予以疏通、引导和排解,抑止这种不满情绪的滋长和累积,从而避免灾难性的冲突出现,保证社会运行安全。11.社会调节:指运用社会力量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进行宏观调整,避免产生危害社会运行安全因素。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有机体。(包括特点1社会是由人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问有组织的体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12.“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与“社会唯名派”: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德国乔治·齐美尔、法国迪尔克姆。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美F`·H·吉丁斯法塔尔德马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论述,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和简单相加,他是人们的联系和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社会的功能:整合|交流|导向|继承和发展13.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大体上有纵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和横向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诸系统的相互作用两方面14.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固定化的持久社会关系。15.“血缘、地缘、业缘”的定义与功能:1)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指具有某种相同遗传身体特质的人种分支。氏族:指原始社会中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集体或社会基本单位。宗族:指有着共同的祖宗或同一父系,因而使用同一姓氏的人们。家族:指同一血统的几代人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也有人称之为“大家庭”。包括两种血缘关系:直系的和旁系的。家庭:把具有直系血缘联系的群体成为家庭。家庭有核心家庭与扩大的核心家庭之分。前者指只有一对配偶(即一个核心)的家庭,后者指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配偶的家庭。功能:就正功能而言,它起着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反功能是其具有“先天的束缚”的倾向。2)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封闭型地域关系指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开放型地域关系指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功能:正功能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反功能则是束缚人们的发展。3)业缘关系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它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功能:正功能,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二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限制了人们的发展。文化: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耕耘”一切均为文化。特点1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复合型3象征性4传递性5变迁性和文化堕距(变迁1自然条件变化2不同文化之间3接触不通国家民族间文化差异行为方式差异3文明与发现16.威廉.奥格本(W.F.Ogburn):“文化堕距”、“文化滞后”: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有快有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物质文化:在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2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维护、支持作用、反,对现存秩序背离和否定,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反抗。评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17.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亦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中性文化的大规模变迁,即人们行为方式的大幅度变化,往往引起社会较大的动荡。18.分析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文化特质与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研究文化模式可以获得对于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19.“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产生的思想上混乱与心理压力。边际文化也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文化功能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二编社会运行微观分析1.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东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4的长期过程。社会化类型: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逆向社会化有长辈给晚辈传授知识,晚辈给长辈传授知识再社会化是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和标社会化与社会运行1社会化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过程2文化具有完善个人、维系社会
本文标题:《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5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