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一二四八”实践育人模式李亚东、刘春宇、赵欣辰一、主题与思路:网络技术植入传统领域,引发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成才业已成为新常态,高校应当与时俱进,顺应这种新常态,努力探索并打造“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实践育人模式,“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最大的震撼,不仅仅是教育手段技术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让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和关注学生群体的个体性差异和个性化的需求,使学生真正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把学生的被教育过程、学生对管理者的评价与反馈、学生的各种提问与质疑,都作为被分析的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作为学生个性化与教育评价的重要根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深层次内心需求,面向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师生之间真正成为密切的合作者,从而引发教育理念、思维、内容、范式、体系等全方位的变革,把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思想政治创新方式连接起来。二、实施方法和过程:面对新形势、新形态高校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理念,通过营造“互联网+”的环境条件,谋划“互联网+”时代思想教育建设框架和体系、建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逐步打造“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与时俱进,顺应新常态,积极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工作内部管理机制和品质,坚持创新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学校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出“坚持一个理念、优化两个平台、把握四条原则、实施八项工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秉承“一二四八”育人理念和体系,学校于2014年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一二四八”实践践育人项目,该项目借助“一体两翼双轮驱动”,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实践育人主体,以“线上”和“线下”为两翼,通过“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平台”和“精心实施、高效运行八项文化育人工程”双轮驱动,营造了新心态、新语态、新形态、新生态“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环境条件,着力优化了“自有媒体多核、网微传播双环、八大功能模块全覆盖”(简称“多核双环功能模块化”)的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两个平台,从而创建起“互联网+”时代平台+工程驱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2+8”思想教育建设框架和体系,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逐步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新模式。(一)树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理念,实现育人思路前沿化面对网络文化信息相互激荡更加突出的新形势,“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发挥巨大潜力,学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树立在“互联网+”时代发挥教育者主动性、先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主导性作为工作引领理念,实现育人思路前沿化。(二)营造四位一体的立体化“互联网+”教育环境条件,推进育人空间拓展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积极营造新心态、新语态、新形态、新生态“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环境条件,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1、树立“新心态”育人观念,走近学生。网络作为一种大众广泛应用的新媒体,发展势头强劲。伴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它以各种形式深入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网络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大学生,因此思想教育工作改变并破除以往的固化思维、行为惯性与路径依赖,以科学、积极、开放的心态审视网络,以新心态引领工作新常态,从而实现教育管理新作为和创新发展,促进教育不断取得实效。要以发展的眼光、开明的心态看待网络中的大学生,改变对网络育人的“偏见”。“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不能回避、不能拒绝,更不能压制,要正确接受、接纳、介入、融入。要主动到虚拟社会寻访大学生,深入虚拟社会听取大学生心声,积极回应虚拟社会的大学生的关切和热点问题。2、营造“新语态”交流情境,贴近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贴近学生,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抛开习惯的说教和命令式言辞,要尊重学生、理解他们、关心他们所关心的、以帮助和服务学生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人格、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学会用网络语言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双向、交互、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学会运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如同搭建起与大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要能够读懂大学生的话,弄不明白大学生日常交流的玩笑,那么自然而然也就不会被大学生所排斥。要经常浏览一些大学生喜爱浏览的门户网站、论坛,及时地了解掌握住当下大学生之间最新潮热捧的时尚语言,这些词语的使用能够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加强同一环境下生活的亲切感。3、打造“新形态”主题活动,引领大学生。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微阵地”。“微时代”的背景条件下,高校要有效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贴吧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并掌控属于他们大学生自己的空间。利用这些“微阵地”,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要培养微时代的引领者,鼓励优秀大学生主动担当各类微博、论坛、虚拟社区的“吧主”、“管理员”,让他们成为网络媒体的“喉舌”,成为正面导向的“舆论代言人”、流言和虚假信息的“纠错者”。引领广大学生深入开展网络“微活动”。可以组织大学生创作社会主流价值观微作品,向爱好者和大学生宣传文明理念,这种方式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互动式交流,使思想教育取得通天接地的实效,直接将“天上跑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都易于接受的“小道理”。4、构建“新生态”网络氛围,呵护大学生。要以积极的主导力量驱散网络负面能量。建设大量色彩鲜明、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对广大学生有感染力和辐射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扩大主流网站在网络空间的领地,用主流文化稀释网络不良文化。建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评价机制,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体系之中,将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网络诚信、网络伦理道德和网络运用能力等作为参照指标纳入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发展创新能力。(三)构建平台+工程驱动式的思想教育“2+8”框架体系,打造育人体系精细化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从教育手段技术到教育理念、内容、框架、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将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思想政治创新方式连接起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逐步构建出平台+工程驱动式的“互联网+”时代思想教育“2+8”框架体系,即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平台,精心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八项工程”,实现育人体系的精细化,不断提升育人实效性。1、着力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两个平台,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途径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平台,形成“自有媒体多核、网微传播双环、八大功能模块全覆盖”(简称“多核双环功能模块化”)的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两个平台布局。优化后平台多核凸显高交互性、便捷性、平等开放、可动态拓展性等特点,优化后平台的双环突出构筑新型的主流媒体矩阵,实现主流媒体环绕全覆盖,要把教育部等主流媒体网站引入为一环,把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引入为二环,实现融媒双环全覆盖;八大功能模块:优化后平台涵盖学校的学工日常工作、就业实习指导、社会实践、心理咨询、学业辅导、奖助贷办理、后勤服务等八大功能分区。(1)优化课程建设,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运用网络不断进行不断创新,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网站上开设“红色经典著作”和“经典胶片”等专栏,丰富两课教学形式,借助网络发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进行网上辅导,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讨论和广泛交流,从而形成开放式、立体式的教育空间,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另一个重要阵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辐射力。(2)创新载体,进一步拓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不断优化以服务师生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平台,通过建立由学工处信息采集系统、学工网络办公室公众号、微信班级群、心理交流群、辅导员服务公众号等组块构建的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以高交互性、便捷性、平等开放、可动态拓展性等特点,将学校的学工日常工作、就业实习指导、社会实践、心理咨询、学业辅导、奖助贷办理、后勤服务等系统双向对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同时最大限度的、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并优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2、精心实施与八大功能模块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八项工程”,不断取得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水平(1)队伍引领工程高校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工作,着力培养和建设党政及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力量支撑和人才保证。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基础上,充分的利用网络多媒体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等手段,打造一支网络教育管理队伍。一是建设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辅导员队伍。队伍由日常辅导员与网络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兼职向专职网络辅导员过渡,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实行网络辅导员网络值班、报告监控、舆情疏导、建立“辅导员之家”网络论坛等多种手段,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利用大数据分析校园动态趋势,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扩大和增强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二是突出学生在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网络素质与政治修养的学生干部作为网络辅导员协管员,在主导校园网络舆情方面发挥作用;建设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针对热点问题定期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实现主流思想入主校园;成立学生网络文化协会,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应用服务、技能培训、软硬件维修等工作,实现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2)学风建设育人工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构建学风建设实践模式,有效促进学风建设。通过充分利用教务系统网络平台开展学评教,教评学项目,借助大数据,来分析各项学风建设指标,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兴趣、个性差异,以此作为学风建设的新依据。建立学生“校园一卡通”,借助学生进图书馆、自习室、学生考勤等进行数据分析,开展“学霸排行榜”,“叫我读书王”等系列活动。逐步打造微信公众平台,校园APP探索“名师面对面”“网络兴趣班”“先锋榜样”三大板块。使“互联网+”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努力使跨平台育人成为可能,开放学习平台逐步形成,不断打造优良学风工程。(3)创新创业助推工程通过引用“三大课堂”理念,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可通过开设职前网络教育学堂为必修课程,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打造互联网公众平台,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形成网络创业创新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网络虚拟系统为学生提供网络虚拟创业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创业流程,获得创业的必备技能和知识,形成网络创业教育“第三课堂”。通过这三大课堂渠道,形成合力,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更充盈,同时也能获得创业的技能和自信,再结合课堂教学和实体竞赛,极大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4)实践引育工程要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着力推陈出新,打造网络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引入营销理念,推介志愿服务项目,发挥引育作用。通过精准定位,划分受众群体。通过学生时下流行的微信软件,建立微信公众帐号,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处理和管理,实现精确的消息推送。在推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语音、视频等方式。这些方式更加直观、明确,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了解推介的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直接的表达方式。微信公众帐号的一个特点是可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推介的内容,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这样的推介方式更人性化,因此也必然更容易被接受。除此之外,通过这样的信息推送方式,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及时的接收到信息。所发布的消息会推送到每
本文标题: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作品优秀工作案例三等奖: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一二四八”实践育人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7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