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最新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现状汇编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现状心房颤动(本文以下简称房颤)作为一个古老的心律失常,最早发现于1909年[1]。国外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在1%左右,而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高[2]。时至21世纪的今天,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也在日趋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医疗手段的进步使许多本来致命性的疾病现在得以存活,全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造成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且,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状态也都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3,4]。著名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这样说道:时至今日,房颤已经是一种患病率日趋增高的“流行病”[5]。房颤对于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显著,而且可能出现众多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再加上房颤的住院率与日俱增,以及房颤的致残率增加,都将显著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可以认为,房颤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威胁整个人类的疾病。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自己的房颤流行病学资料对制定房颤的整体控制方案至关重要,由胡大一等牵头的首次大规模中国房颤流行病学研究已经于2003年底完成,并于2004年初将部分统计结果公开发表[12]。现将资料汇报如下:本次研究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房颤患病人数为224人.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中国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患病率为0.61%。其中房颤患病率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见表40-1。其中各年龄组之间比较P<0.001,男性人群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9%VS0.7%,P=0.013)。表40-1中国性别年龄别房颤患病率年龄组男性女性合计nN%nN%nN%30—01904002640004544040—1036840.27843950.181880790.250—1938190.502443470.554381660.560—4128431.443430371.127558801.370—4111493.57259672.596621163.180—121597.55101357.41222947.5合计123135580.91101155210.65224290790.77注:n为各房颤患病人数,N为调查人数,%为在该年龄组中的患病率房颤患病率按病因分类,结合年龄分组结果如表40-2,按发病时间分类结果如表40-3。结果显示,非瓣膜型房颤患病率明显高于瓣膜型房颤和孤立性房颤(P<0.01),持续性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P=0.03)。在所有房颤病人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和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表40-2中国房颤患病率病因分类及年龄分组情况年龄瓣膜型非瓣膜型孤立性合计n%n%n%nN30—0000000454440—60.0770.0950.0618807950—150.18150.18130.1543816660—50.08540.92160.2775588070—20.09532.50110.5266211680—10.34175.7841.3622294合计290.101460.50490.1722429079注:N为房颤人数,%为各类型房颤在相应年龄组中的患病率表40-3中国房颤患病率发病时间分类及年龄组情况年龄阵发性持续性合计N%N%nN%30—000004544040—90.1190.111880790.250—150.18280.344381160.560—280.48470.807558801.370—221.04442.086621163.180—20.68206.80222947.5合计760.261480.51224290790.77注:n为各房颤患病人数,N为调查人数,%为在该年龄组中的患病率本次流行病学研究中,高血压病人中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人中房颤的患病率为(1.16%vs0.55%,P<0.01)。本次调查中224例患房颤病人的服药情况见表40-4:表40-4中国房颤病人服药情况药物种类从不服用偶尔服用(<3日/周)经常服用(≥3日/周)服药合计(偶尔+经常)N%N%N%N%华法林21897.320.941.861.7阿司匹林13962.14017.94520.18537.9泮地黄13962.15926.32611.68537.9Β-受体阻滞剂16975.43716.5188.05524.6注:N为服药的人数,%为服药的病人在所有房颤病人中的百分比本次研究对房颤病人的脑卒中情况也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224例房颤病人中,曾有确诊脑卒中的病人共29人,占房颤病人总数的13.0%,其中TIA(短暂脑缺血发作)3人(1.3%),非TIA的缺血性脑卒中18人(8.0%),出血性脑卒中3人(1.3%),诊断分类不详者3人(1.3%),曾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1)。无房颤病人中脑卒中患病人数671人,占非房颤人群的2.4%。房颤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显著高于无房颤人群(P<0.001)。应用多因素对中国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初步筛选,得出年龄≥60岁、风心病、冠心病、甲亢、以及吸烟和房颤的发生有关,进一步的数据将在随访研究结束后得出。同时,对中国房颤的首次流行病学研究还提示,文化程度、女性病人绝经、以及肥胖都可能和房颤患病率增高有关。尽管高血压人群中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人群,但是多元分析中没有达到显著性。此外,吸烟、饮酒、糖尿病、体重指数、高脂血症等等,均未达到显著性。这里必需指出,国外的研究资料,如Framingham研究等,多来自多年随访(50年等)的资料,而目前我们进行的中国首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仅为一横断面研究,因此,一些在Framingham等国外大规模房颤流行病学研究中与房颤发病率有显著性相关的因素,在本研究中未能显示其统计学意义,因此,需要对中国房颤流行病学研究的选定人群进行进一步长期的随访得出我们自己的资料。中国房颤患病率一般趋势与国际研究的比较根据国际上几项的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估计发达国家房颤目前患病率为1%,和本次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类似。但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可以高达10%以上[6,7,8,9]。而且一些研究强烈提示,房颤的患病率目前正在上升。例如一项在英国进行的房颤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清楚的显示,从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到中期,房颤的患病率显著增加[8]。其他房颤流行病学研究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如在苏格兰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从1986年到1995年房颤患病人数显著增加[10],同时因为房颤住院的人数增加了2~3倍[11]。这些研究结果均预示,房颤在未来10年可能会成为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美国,房颤的患病率稍低于1%,因此可以推测美国约有2200万人患有房颤[13],甚至有作者估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增加为现在的2.5倍[2]。房颤也是美国住院病人中首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4]。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房颤病人的平均年龄为75岁,其中大约70%的病人年龄在65~85岁之间,年龄超过65岁的病人占84%[13]。对北美、不列颠以及冰岛的慢性房颤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发现,房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在0.5%~1.0%之间[15,16,17,18]。另有两项研究中,严格限制入选病人年龄为60岁以上,分别对入选病人随访5年和15年时,房颤的患病率分别为5%和9%[19,20]。上述研究结果均表明,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首先和年龄相关,而随着世界范围内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房颤的患病率也将不断增加。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研究发现年龄以外,可能还存在更多的因素导致房颤的患病率增加。Framingham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去除了年龄、性别及其他伴随疾病的因素的影响后进行分析,仍然可以发现房颤的患病率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2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解释,未来对其他人群进行研究的资料,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房颤的上升趋势。首次中国大规模房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与上述国际其他地区的研究类似。换言之,若按目前中国13亿人口来计算,目前中国房颤人数接近800万。这些结果首次证实了临床工作者和流行病学家们的猜想,同全世界总的趋势一样,在中国,房颤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我国的房颤病人绝对数量居世界首位,这预示了房颤预防和治疗工作的艰巨。中国房颤患病率同样呈现出随年龄增长显著增高的趋势,由35~39岁年龄组的0患病率,到80岁以上年龄组的7.5%,增长趋势明显。国外有研究显示,80岁以上自然人群中的房颤患病率为6%~8%[24,63],而本次研究显示,中国80岁年龄组房颤病人患病率为7.5%,在各年龄组中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12]。提示在中国,高龄人群同样是房颤的多发人群,本次研究中虽然没有对30岁以下的人群进行调查,但是在30~39岁年龄组调查的4544人中,均未发现患有房颤,提示低于40岁的低年龄组,房颤患病率很低,国外研究也报道了同样的结果,即在青少年及儿童中,除非是心脏手术后病人,一般房颤患病率极低。即使我们对年龄组进行细分为5岁一组,仍然可以看到相同的房颤患病率随年龄递增的趋势,这一点可以从图40-1中清晰的看出,在60岁以后的人群中,曲线上升趋势明显增加。对年龄分层后进行logistic回归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对本研究中调查到的可能的房颤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明确提示,年龄≥60岁是房颤的强危险因素。这些结果和国际上对房颤的研究趋势雷同。国际上有作者提出,房颤的研究工作应该主要针对60岁以上的人群展开,因为对这个人群投资进行研究和防治工作最符合卫生经济学要求,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这种看法是有根据的,且对中国的房颤的整体防治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图40-1中国房颤性别年龄患病率本研究中,将房颤区分为阵发性(发作时间<48小时)和持续性房颤(发作间间≥48小时)两种。持续性房颤的患病率高于阵发性房颤(51%VS26%,P<0.001),两种房颤的患病率均呈随年龄上升的趋势。50岁以上人群中,各年龄组的持续性房颤患病率均稍高于阵发性房颤。尽管如此,本次研究中阵发性房颤的患病率仍然高达26%,占全部房颤病人的1/3以上,显示中国房颤患病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为阵发性房颤,即每次发作时间<48小时的房颤发作。目前,对于慢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的治疗方案较为统一,即为控制心室率的前提下抗凝治疗。但是,对于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发作>2~7天),随着AFFIRM研究结果的出台,是抗凝基础上控制心率,还是积极转复窦性心律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目前在医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而近来支持控制心率的研究越来越多[22],中国目前相关领域的大规模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中的持续性房颤(房颤发作>48小时)实际上包括了3P房颤分类中的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考虑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具体可行性,我们没有具体区分房颤是否为持续性或者是永久性的房颤。而且本次调查中,有21.9%(49例)确诊房颤病人检查当时心电图检查为阴性,即检查当时没有出现房颤,这些病人在最终的诊断中,均被诊断为阵发性房颤。在这些病人中,不能完全排除其历史上可能存在超过48小时,甚至超过1周的房颤发作,但是最终转复为窦性心律。限于调查的条件,我们未能对这部分病人的病史做更为详细的了解。但是无论如何,本次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目前房颤患病人群中,非慢性永久性房颤的比例很大,而且毫无疑问会大大超过全部房颤病例的1/3。也就是说,目前我国非慢性永久性房颤的房颤病人可能有数百万,是需要重点干预的房颤人群之一,对于这部分房颤的干预和研究工作,应该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有研究提示,孤立性房颤中相当一部分为阵发性房颤,本研究中对孤立性房颤的时间分类构成进行分析结果,孤立性房颤(按ACC/AHA标准[23])中阵发性房颤发生率稍高于永久性房颤(55.6%
本文标题:最新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现状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0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