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外文化交流史导言一、什么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是中国文化和异域文明认识、交往和对话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对话的历史。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三个层次天下、四裔、绝域“天下”——指“中华”、“中国”;“四裔”——夷狄,主要为今天的东亚地区;“绝域”——指遥远的西方世界,一般不包括东亚地区。儒家的大九州说《尚书·禹贡》: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理想的“五服”制度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中国的涵义国、中、中国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进程、形式和特点1.基本进程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及明前期晚明盛清时期2.基本形式使节、商人、宗教徒、游牧民族和战争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外交活动、军事冲突3.特点a.偶然性、缓慢性;b.渐进性;c.单向辐射性;d.宗教文化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影响;e.由陆路向海路的变化;f.西部和东部的若干城市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窗口。三、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目的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视角,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在了解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同时,亦能充分认识到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世界意识。第一专题中国与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一、华夷秩序下的东亚国际关系1、华夷秩序论“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朱元璋“夷狄奉中国,礼之常经,以小事大,古今一体。”—朱元璋基本内涵——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封建皇权的约束和保护下,建立国际和平局面;在中华封建文明的影响与制约下,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永乐国书2、宗藩政治——华夷秩序的政治制度体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左传》“奉正朔,求册封,定名分”3、朝贡贸易——华夷秩序的经济制度体现。——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何休——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义不计其功。——董仲舒1644-1839年间各国朝贡次数一览表二、中国与东亚国家的文化交流1.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来往朝鲜:华夷秩序中的模范者2.中国与日本的来往日本:华夷秩序中的游离者第二专题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第一章传说与真实并存的先秦时期一、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三、考古史上的东西方文明交往1.洋海发现2.关于小麦起源的研究麦:芒谷秋种,从来有穗。来:周所受瑞麦,芒束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麥第二章汉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陆海丝绸之路异域物质、科技和艺术文化的引入佛教文化的传播第一节陆海丝绸之路的开通一、陆上丝绸之路从开拓到高潮1.两汉时期对丝绸之路的开拓A.张骞出使西域B.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C.东汉丝绸之路的“三通三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扩展3.隋唐时期中西陆路交通的繁荣A.隋朝B.唐朝安西、北庭两都护府羁縻府州二、中西海路交通的形成及初具规模1、海路交通形成的物质技术前提造船技术的进步汉代的天文导航风力的利用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2.两汉时期海路的形成与发展输出丝绸,输入珠宝、香料。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成为南朝各政权的财政依赖。4.隋唐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输出丝绸、陶瓷,进口珠宝、香料和各国特产,甚至“昆仑奴”。三、汉唐时期的对外交往1.中国与中亚两汉时期:大宛、贵霜隋唐时期:安西、北庭两都护府、羁縻都督府州751年,怛罗斯之战2.中国与西亚两汉时期与安息的关系南北朝、隋唐时期与波斯的往来唐朝与大食的关系3.中国与印度4.中国与罗马第二节汉唐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一、中西物质文化的交流1.中原传入西方的主要物产丝绸纸张铁器、瓷器与漆器2.异域物产传入中原外来物种毛皮和毛织品金银币和金银器西方玻璃器奢侈品二、中西科学技术的交流1.中原传入西方的科技冶铁造纸凿井养蚕2.传入中原的异域科技玻璃制造制糖医药学天文学三、中西艺术文化的交流1.中原艺术对西域的影响2.西方装饰艺术对中国的影响3.西方音乐艺术对中国的影响4.西方舞蹈艺术对中国的影响5.西方百戏对中国的影响第二节汉唐时期外来宗教的传播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1.佛教的传入A.中国和中亚的国际贸易B.商人与僧侣的关系C.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对佛教的接纳2.佛典汉译鸠摩罗什(344~413年)法显(334~420年)玄奘(602~664年)义净(635~713年)3.佛教对中国的影响A.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B.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C.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D.对中国社会习俗的影响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像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千手千眼观音像二、中古三夷教1.景教景教又称波斯经教、大秦教等,是基督教东方教会聂斯托利派在唐代中国的称谓。该派于5世纪形成于东罗马帝国,431年被斥为异端,聂斯托利及其追随者被驱逐出境,流亡波斯等地。在波斯得到波斯国王的支持,遂成立教会,致力于向东方传教。在唐代传入中国并一度颇为兴盛。在唐代后期的武宗会昌灭佛事件中亦受牵连而遭禁。世界考古发现史的“四大石碑”之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2.祆教袄教又称拜火教、火教、火祆教,它为前6世纪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所创,又名琐罗亚斯德教。在波斯萨珊王朝时期被奉为国教。祆教宣扬善恶二元论,认为火、光明、洁净、创造、生命是善端;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死亡是恶端。善端的最高神称做阿胡拉·玛兹达,即智慧或主宰之神;恶端的最高神是安格拉·曼纽,即凶神。祆教认为世界上善与恶一直斗争着,最终的结局将是善战胜恶;人类在这场斗争中,有权选择自己的立场,即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祆教认为火是光明、善的代表,是玛兹达的象征,教徒必须崇拜火、崇拜天上表示光明的日月星辰。因其拜火,我国称之为拜火教;因其拜天,又称之为“胡天”。3.摩尼教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一种二元宗教。后来在祆教的限制和排挤下,在波斯国内无法立足,但却在波斯以外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摩尼教的中心思想是“二宗三际论”,二宗即光明与黑暗,三际是指初际、中际、后际。摩尼教认为光明与黑暗是世界的本原,光明王国光明、洁净、和善、快乐,是美好的所在;而黑暗王国则充斥着污秽、毒恶、愚痴、残暴,是邪恶的化身。摩尼教最晚在唐高宗时代传入中国内地。会昌三年(843),唐武宗禁止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第三章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在宋元及明前期,中国的对外交通和对外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趋势显示,陆路交通除在蒙元帝国时期有过一段辉煌外,大多处于衰落状态,海路交通则逐渐走向繁荣,并随着郑和下西洋而达到鼎盛。在此基础上,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继续开展,以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向西方,以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大规模传入中国。第一节宋元明时期的陆路交通与对外关系一、两宋时期的西北陆路交通1、西北的诸割据政权2、两宋与西方世界的联系北宋仁宗(1023年)正式诏告:“自今取海路,由广州至京师。”二、蒙元时期中西往来的繁盛1.蒙古西征对中西交通的影响2.回族的形成族称、族源回族的初步形成回族的发展3.四大汗国及其与中原的关系四大汗国,是指蒙古帝国时期存在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这四个蒙古汗国的合称。四大汗国虽然先后都与蒙元帝国相分离,但它们彼此之间依然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大大推动了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吸收。三、明代前期的陆路中西交通第二节海路交通的繁荣时代一两宋时期海路交通的发展1.原因2.主要航线3.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二、元代海路交通的繁荣1.元代的海外贸易政策2.元代的海外关系3.元代的中外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汪大渊---岛夷志略三、明代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和郑和下西洋1.明初的海禁政策2.郑和下西洋(1405-1433)过程影响郑和之后海上往来衰落的原因3.明代海外贸易的特点以市舶附于贡舶,优予贡值而免市税明朝政府的海外政策结束了宋元时期中国开放的局面。明初统治者对臣民实行酷政,力图将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最大限度地集中于皇帝手中。明初的海外政策服务于朝廷追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最大程度集中这一目标。宋元时期繁荣的海外贸易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外移民妨碍了这个目标,明朝统治者毫不犹豫地通过海禁和朝贡贸易,剥夺民间的海外利源,铲除海商势力和海外移民据点。无论是推动朝贡贸易,夺民间海外贸易之利,营造万国来朝的盛况,或是招抚海外流民和打击海外华商武装集团,都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使命。由于明初朝廷不遗余力推行海禁政策和郑和下西洋对海上游民和海外华商的打击,中国海商基本上退出东亚和印度洋海域,中国的第一次海洋发展机遇从此终结。第三节宋元时期异域宗教的传入一、伊斯兰教二、犹太教自称为“一赐乐业”(即“以色列”的另一译法)、古教、回回古教、天教、天竺教,也被称为挑筋教、教经教、犹太教等。三、罗马天主教第四节宋元时期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一、中国科技的西传1、指南针2、印刷术3、火药二、阿拉伯科技传入中国1、天文历法2、医药学3、数学4、建筑第四章晚明前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与中国之间维持了近两千年的以中亚、西亚和南亚为媒介,以陆路为主要渠道的交往方式终于在16世纪中叶被打破,从此欧洲商船主动而又频繁的造访直接沟通了远西和远东,“中西关系”实质性地变成了“中欧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它既不同于汉唐时期对滞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文化的吸纳,和对与本土文化水平不分伯仲的南亚次大陆佛教文化的借鉴;也不同于宋元时期与阿拉伯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一次中国文化面对的是水平超越自己的拉丁文化。因此,东西文化甫经碰撞,反差强烈,给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系统带来的震撼程度远远超过昔日。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于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着不小的作用。一、西方航海贸易势力的东进1.葡西海上帝国的建立2.荷兰及英法的远东角逐3.葡萄牙人入居澳门1553年二、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1.分期明代1582-1644清代1644-17732.内容西方科学文化的东传天主教、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学、西洋火器中国传统文化的西传三、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作用和局限性1.特点平等、和平条件下的双向交流2.作用首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使中国传统的科学开始发生变化。这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地图测绘等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崇祯历书》和《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测量和全国大地图的测绘。其次,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再次,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促使中国知识界开始面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艰难历程。3、局限性首先,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传播宗教是其目的,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和交流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这就决定了传教士在学术传播方面不可避免的局限和保守。他们对西方科学文化的介绍是有选择的,只有与天主教教义不相违背的,才予以传播,反之,就不涉及。其次,中西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社会影响不大。
本文标题:中外文化交流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2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