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RFC1122-A(中文版)
欢迎联系huangye1011@hotmail.com自由翻译勿作商用版权所有1NetworkWorkingGroup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RequestforComments:1122R.Braden,EditorOctober1989因特网对主机的要求--通信层(RFC1122:RequirementsforInternetHosts--CommunicationLayers)本备忘录的状态本RFC是Internet社区的官方说明,结合了参考,修改、修正并增补了与主机相关的主要协议标准文档。本备忘录的发布不受任何限制。本备忘录的发布不受任何限制。摘要:本RFC定义并讨论了Internet主机软件的需要,包括了下列通信协议层:链路层、IP层和传输层。RFC-1123描述了应用层和支持协议。-----------------------------------------------------------------------------------------------------------------目录1.介绍1.1Internet体系结构1.1.1Internet主机1.1.2体系结构设想1.1.3IP协议簇1.1.4嵌入式网关代码1.2整体设计1.2.1Internet的可持续性发展1.2.2健壮性(鲁棒性)要求1.2.3错误日志1.2.4设置1.3阅读文档1.3.1组织1.3.2需求1.3.3术语1.4感谢2.链路层2.1介绍2.2协议概要2.3关键问题2.3.1追踪协议协商2.3.2地址解析协议--ARP2.3.2.1ARP缓冲区的有效期2.3.2.2ARP分组队列2.3.3以太网和IEEE802封装2.4链路层与网络层的接口2.5链路层要求概要欢迎联系huangye1011@hotmail.com自由翻译勿作商用版权所有23.网络层协议3.1介绍3.2协议概要3.2.1IP协议3.2.1.1版本号3.2.1.2校验和3.2.1.3寻址3.2.1.4分片与重组3.2.1.5ID号3.2.1.6服务类型TOS3.2.1.7生存时间TTL3.2.1.8选项3.2.2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3.2.2.1目的地不可达3.2.2.2重定向3.2.2.3源站抑制3.2.2.4超时3.2.2.5参数问题3.2.2.6回送(echo)请求或回答3.2.2.7信息请求或回答3.2.2.8时间戳和时间戳回答3.2.2.9地址掩码请求或回答3.2.3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3.3关键问题3.3.1路由越界数据包3.3.1.1本地/远程决定3.3.1.2网关选择3.3.1.3路由缓存3.3.1.4网关检测3.3.1.5新网关的选择3.3.1.8初始化3.3.2重组3.3.3分片3.3.4本地多播3.3.4.1介绍3.3.4.2需求3.3.4.3选择源地址3.3.5源路由转发3.3.6广播3.3.7IP多播3.3.8错误报告3.4网络层与传输层接口3.5网络层要求概要4传输层协议欢迎联系huangye1011@hotmail.com自由翻译勿作商用版权所有34.1用户数据报协议--UDP4.1.1介绍4.1.2协议概要4.1.3关键问题4.1.3.1端口4.1.3.2ip选项4.1.3.3icmp报文4.1.3.4UDP校验和4.1.3.5UDP多宿主机制4.1.3.6无效地址4.1.4UDP于传输层的接口4.1.5UDP要求概要4.2传输控制协议--TCP4.2.1介绍4.2.2协议概要4.2.2.1数值端口4.2.2.2PUSH的使用4.2.2.3滑动窗口大小4.2.2.4紧急指针4.2.2.5TCP选项4.2.2.6最大报文段长度选项4.2.2.7TCP校验和4.2.2.8TCP连接表4.2.2.9序列号的初始化选择4.2.2.10同步打开尝试4.2.2.11重复的SYN包的恢复4.2.2.12RST报文段4.2.2.13关闭一个连接4.2.2.14数据通讯4.2.2.15超时重传4.2.2.16管理滑动窗口4.2.2.17探测零窗口4.2.2.18被动打开调用4.2.2.19生存时间--TTL4.2.2.20时间处理4.2.2.21应答报文段队列4.2.3关键问题4.2.3.1超时重传时间计算4.2.3.2何时发出ACK报文段4.2.3.3何时更新滑动窗口的大小4.2.3.4何时传送数据4.2.3.5TCP连接失败4.2.3.6TCP常连接4.2.3.7TCP多宿主机制欢迎联系huangye1011@hotmail.com自由翻译勿作商用版权所有44.2.3.8IP选项4.2.3.9ICMP报文4.2.3.10远程地址有效期4.2.3.11TCP交通模式4.2.3.12有效性4.2.4TCP与应用层的接口4.2.4.1异步报告4.2.4.2服务类型--TOS4.2.4.3刷新调用4.2.4.4多宿主机制4.2.5TCP要求概要5.参考----------------------------------------------------------------------------------------------------------------------1.介绍本文档定义并讨论了主机系统实现IP协议簇的要求,涵盖了链路层、IP层和传输层三个通信协议层。与之相应的RFC文档“因特网主机要求--应用与支持”[INTR:1]阐述了应用层的协议,同时参阅“因特网网关要求”[INTRO:2]。这些文档旨在为因特网通信软件的开发者、实现者及用户提供指导。这些文档凝聚了Internet研究和开发组织的相关人员的许多技术经验与智慧。本文档列举了主机连上因特网所必须的标准协议参照了相关的RFC文档和其他文档中关于这些协议最新的描述。修正了参考文档中的一些错误并为实现者增加了额外的讨论和指导。对于每个协议,文档中包含了详细的必须要求、推荐要求和可选要求。读者们应当明确文档中所述的必须要求并不完备,对于因特网主机完整的要求主要是在标准协议文档中定义。本RFC只是对其进行修改、修正和完善。如果一个协议是在认真阅读了RFC的标准并与因特网技术社团有了一定的交互,同时按照软件工程要求进行良好的沟通的基础上完成的,那么这个协议于本文档的要求应该基本吻合。对于协议较好的实现是同时,本RFC中所述的“要求”已经在标准文档中阐述过了,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多余的了。但这些要求在本文档中的出现是因为在过去的实现中由一些错误的血则,引起了交互性、可用性和/或健壮性的问题。本文档包括了许多的要求和推荐项。简单地列出所有的要求是很危险的,因为:1.有些要求比其他的更重要,而还有一部分是可选的内容。2.有一些产品由于设计在严格的上下文环境中因此可能选择使用一些不同的规程。但对于面向一般需求的主机为了在交互中适应因特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要遵从本文档的规程规定。虽然在实际上有许多的实现并没有完全按照本文档所述的要求,但这些规程是理想的模式,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些要求是基于现行的因特网体系结构的层次设计的。随着其他的规程的不断发展,文档所述的内容也需要更新,加以辨别或者添加新的信息。介绍部分由与主机相关的因特网体系结构的概貌开始,并给主机软件生产商一些整体的意见。最后会有一些阅读文档的剩余部分和术语的一些指导。欢迎联系huangye1011@hotmail.com自由翻译勿作商用版权所有51.1因特网体系结构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和支持协议簇可参照DDN协议手册[INTRO:3],背景资料举例参照[INTRO:9][INTRO:10][INTRO:11]。[INTRO:5]的参考描述了获得因特网协议文档的过程;[INTRO:6]包含了IP协议分配的一系列序号。1.1.1Internet主机一个主机电脑,也就是常说的“主机”是通信服务的最后客户端。主机通过网络和/或使用因特网通信服务代表用户执行应用层程序。而因特网主机就是OSI协议簇[INTRO:13]中“端系统(end-system)”的概念。因特网通信系统由互联的网络构成,这些网络支持了通过IP协议相互通信的主机电脑。网络间的互联是通过使用分组交换的电脑即因特网社区里所说的“网关(gateway)”或“IP路由器(IProute)”,也就是OSI中的“媒介系统(intermeidasystem)”。RFC“因特网网关要求[INTRO:2]”包含了因特网网关的官方规程。那篇RFC、本文档和[INTRO:1]定义了现行的因特网体系结构的实现规则。因特网主机有很多不同的大小,速度和功能。在大小上,主机的虽然可以小到工作站的微处理器大到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在功能上,主机小到单目标主机(譬如服务器终端)大到支持许多线上网络服务,尤其是包括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的服务齐全的主机。1.1.2体系结构设想现行的因特网体系结构是基于通信系统的设想。之中与主机相关的设想如下:(a)因特网是网络的联网每个主机都与某个特定的网络直接相连,但这种连接只是概念上的。处于同一网络的两台主机只有在对远程网络的通信中采用一组相同协议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通信(b)网关不能保存连接状态信息为了增强通信系统的健壮性,网关旨在独立于其他数据报来转发每个IP数据报。结果,虽然中间网关和网络有可能失败,为了保证服务的健壮性可以找出其他的通路。所有端到端的流控制和可靠性所需的状态信息是在主机传输层或应用层实现的。而所有的连接控制信息是在通信的端点产生的,故仅当端点失败时信息会丢失。(c)路由的复杂性由网关处理路由是一个复杂又困难的问题必须有网关而不是主机来处理。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使主机软件能屏蔽不可避免的因特网路由体系发展带来的变化。(d)系统必须能够适应网络的多样性因特网设计的根本目标是适应各种网络的情况--譬如带宽、延时、分组丢失、分组重排和最大分组大小。另一个目标是在面对使用各种不同带宽的网络、网关和主机时,可以保持健壮性。最后的目标是达到保全的“开放系统互连(OSI)”:使得每个因特网主机可以同多不同的因特网通路与欢迎联系huangye1011@hotmail.com自由翻译勿作商用版权所有6其他因特网主机健壮地有效地合作。有时主机实现者的设计目标较为模糊,比如,局域网环境显然要比整个因特网情况更好,局域网的丢包率较低,时延较少而且不进行分组重传。有些生产商在简单的局域网上较好地实现了主机系统,但在整体的互联上情况很糟糕。生产上判断一件产品是否经济可行实在有限的局域网市场上试验的。但是被隔离的局域网并不一直是孤立的,它们通过网关相互相连,连接到某个组织内的网络,最终连接到整个因特网。最后顾客和生产者都是用的是完全的标准的因特网主机软件。本文档中指出的要求是为能完成完备的功能的因特网主机而设计的,能够通过任意的因特网通路达到完备的互用性。1.1.3IP协议簇使用因特网系统进行桶金,主机必须实现由IP协议簇组成的分层协议集合。主机每层必须至少实现一个协议。因特网体系结构中使用的隔层协议[INTRO:4]主要有:1.应用层应用层是IP协议簇中的最高层。虽然有一些因特网应用层协议确实包含了一些内部的子层划分,但基于因特网的软件集并没有再把应用层再划分子层。因特网软件集中的应用层协议必须包含最高两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根据OSI参考模型的规定。我们将应用层协议分为两类: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用户协议和提供系统功能的支持协议。对于用户和支持协议的要求将在相关的RFC文档中找到[INTRO:1]。最常使用的因特网用户协议包括:a)Telnet(用于远程登录)b)FTP(用于文件传输)c)SMTP(电子邮件发送)同时还有许多标准化的用户协议[INTRO:4]和许多私有用户协议。支持协议用于主机的名字映射,导入和管理,包括SNMP、BOOTP、RARP和DNS(域名系统)协议。2.传输层传输层为应用层提供了端到端的通信服务。现在主要有两种传输层协议:a)传输控制协议()TCP0b)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本文标题:RFC1122-A(中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3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