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编写技巧(彭飞翔)
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编写技巧-技术要点与案例分析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信息网培训部授课讲师:彭飞翔黄山,2010-10-242010年(国内、国际)环境风险评价专业技术与相关软件高级研修班授课主要内容•(一)环境风险评价的依据及目的•(二)环境风险评价的原则•(三)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五)国内环境风险评价与国外定量风险评价的联系与差异(一)环境风险评价的依据及目的•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2005年12月15日;(一)环境风险评价的依据及目的•《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4号,2006年1月23日;•《关于开展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函[2006]69号,2006年2月15日。(一)环境风险评价的依据及目的•评价目的:根据导则以及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要求,进行项目的环境风险排查工作和环境风险专章编写,从物料贮运、生产工艺各操作单元全过程和设备等方面因素,分析项目潜在的事故环境风险,预测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可能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力求将环境风险减至最低程度。(二)环境风险评价的原则•环境风险评价应遵循规划符合性、全过程性、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规划符合性:应根据规划环评结论以及审查意见的要求,论述项目环境风险与规划环评的符合性与一致性(布局,影响范围,风险控制水平等)。•全过程性:应对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贮存、运输、使用乃至废弃等各种进入环境的途径进行全过程分析,重点分析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二)环境风险评价的原则•科学性:应调查收集国内外同类建设项目的风险事故资料,最大可信事故的选取要有充足的依据,预测模型及参数的选择要恰当。•针对性:应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提出具体、合理、可行、可靠的事故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及应急预案。(二)环境风险评价的原则•实用性:应对关键危险性物质、重大危险源以及环境敏感目标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分析过程应清晰明了,分析结果应简洁,必须给出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可接受水平,并提出可操作性的相关措施和建议,落实投资概算,便于环境管理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环境风险管理及检查。(三)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1.环境风险专章检查(1)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否按风险评价导则要求编制了环境风险评价专篇。(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应急预案和事故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得到实施。(三)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2.环境敏感性排查(1)明确各环境保护目标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方位,提供相关图件。(2)项目选址选线是否位于江河湖海沿岸,环境风险是否涉及临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区域,按环境风险涉及的范围进行排查,明确保护级别。(3)人口集中居住区和社会关注区(如学校、医院等)按5公里排查,查明人口分布,核对厂址合理性论证是否充分。(三)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3.危险性物质排查(1)按《物质危险性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A.1表1)、《重大危险源辨别》(GB18218-200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重新判定生产、贮存、运输、“三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性物质。(2)说明危险性物质的贮存量和加工量。(三)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3)对所识别危险性物质的理化性质、毒性表述中是否有危险性物质毒性消除的措施。(4)事故处理过程是否有伴生/次生污染。(三)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4.危险源排查(1)按工艺过程、生产单元及易发生泄漏的重要设备,重新判定危险源是否有遗漏。(2)事故连锁效应和事故重叠引发继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3)本行业的设计规范是否与防范环境风险相适应。(4)说明危险源发生事故的概率。(三)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5.环境风险削减措施排查(1)核查项目各种污水装置的处理能力、各种事故池、监控池的实际容量,各清、污、雨水管网的布设以及最终排放口,是否设置消防水收集系统,排放口与外部水体间是否安装切断设施,主体装置区和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物储存区(包括罐区)是否设置隔水围堰等。(2)排放口处于重要的水流域的企业,是否制定事故状态下减少和消除污染物对流域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的应对方案。(三)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3)企业在发生事故、泄漏、爆炸等非正常状态下排放的各类污染物的处理处置措施和可能排放去向。(4)是否分析了危险物质进入环境的途径,有否相应的控制措施,措施是否有效。(5)是否提出了伴生/次生污染防治措施,说明有效性。(三)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6.除按导则要求检查事故原定应急预案和减缓环境损害后果的措施外,还应重点检查以下工作是否满足以下要求:(1)环评中环境监测计划的日常环境监测因子和频次能否满足事故监控要求。(2)事故应急环境监测方案是否满足应急需求。(3)事故泄漏后外环境污染物的消除方案。(4)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伴生/次生污染的消除措施。(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来确定。•环境风险评价专题的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应在报告书的总论中说明。(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环境敏感区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规定的环境敏感区。•此外,建设项目下游水域10km以内分布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的,应视为选址于环境敏感区;建设项目周界外5km范围内、管道两侧500m范围内分布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等,应视为选址、选线于环境敏感区。(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环境风险评价基本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和评价、提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5个方面内容。•一级评价应当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和评价,提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二级评价应当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及分析,提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三级评价应当进行风险识别,提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一、风险识别1、环境保护目标识别1)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应对评价范围内的人口集中区、社会关注区、居民点、学校和医院、科研和行政区等环境敏感点进行调查并列表图示说明,说明及标明其方位、距离、人口分布等情况。(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2)水环境保护目标:应根据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系统分布情况,对有可能涉及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饮用地下水水井等环境敏感点进行调查并列表图示说明,说明及标明其设计取水规模、保护级别、方位、距离、供水人口等情况。(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应对评价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生态环境敏感点进行调查并列表图示说明,说明及标明其方位、距离、野生动植物分布等情况。(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2、物质危险性识别•按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识别,包括对致畸、致癌、致突变物质、持久性污染物、活性化学物质以及恶臭污染物等物质识别。•应对工程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并列表说明,通过数量和危险程度的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3、重大危险源识别•根据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危险物质名称及临界量情况,确定项目的重大危险物质;结合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依据和方法,对项目所有重大危险源进行识别,判别存在重大危险物质的生产系统、贮存运输系统、相关的公用工程和辅助系统等是否属于重大危险源。(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4、系统生产过程危险性识别a)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以图表给出单元划分结果,给出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b)危险源区域分布分析:按生产、贮存、运输、管道系统,确定危险源点的范围和危险源区域的分布。按危险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进行危险性分析。(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5、事故识别分析a)根据物质的危险性识别、系统生产过程危险性识别结果,分析各潜在事故的类型、危险物质向环境转移的可能途径和影响方式。b)潜在事故应当包括火灾、爆炸等引发的伴生/次生事故。(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二、源项分析1、源项分析内容•根据潜在事故分析列出的事故,筛选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对最大可信事故给出源强和发生概率。(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2、事故案例调查统计分析•应根据国内外同行业、子行业事故统计分析资料以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针对已识别出的危险因素和风险类型,说明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事故发生的概率,并尽量说明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情况,归纳工程项目的事故风险特征。(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3、确定最大可信事故的原则•最大可信事故应当存在污染物向环境转移的途径。•“最大”是指对环境的危害最严重,应当分别对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信”应为科学、客观的设定,一般不包括极端情况(10-8)。•同类污染物存在于不同单元,对同一环境要素的影响,可只分析其中一个单元发生的最大可信事故。(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4、最大可信事故分析•应根据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法或归纳统计法的分析结果,确定工程项目的最大可信事故及其类型、最大可信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可按导则附录A的推荐值确定。同时,应对事故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伴生、次生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事故连锁效应和事故重叠引发继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进行分析。(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5、事故源强的确定(1)事故源强的确定原则和内容1)确定原则•事故源强是为指导事故防范和风险应急的模拟情景设定,具有参考性;•事故源强与重大危险源直接相关,能反映事故的最大可信危害后果,具有安全性。(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事故源强设定应是在事故统计基础上的分析结果,具有客观性;•事故源强设定应是在系统危险性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具有科学性;•事故源强设定应是基于当前工业技术和经济水平基础上,具有合理性。(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2)确定内容•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对火灾、爆炸及泄漏三种风险类型进行事故源强的设定。•事故源强参数包括有毒有害物质名称、排放方式、排放速率、排放时间、排放量、排放源几何参数等。(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2)事故源强确定方法1)事故源强设定采用计算法和经验估算法•计算法适用于以腐蚀或应力作用等引起的泄漏型为主的事故;•经验估算法适用于以火灾爆炸或碰撞等突发事故为前提的危险物质释放。(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2)物质泄漏量的计算•a)液体泄漏速率、气体泄漏速率、两相流泄漏速率的计算可采用导则附录B推荐的方法。•b)物质泄漏时间应结合建设项目生产实际情况考虑,一般可按5~30分钟计。泄漏物质形成的液池面积以不超过泄漏单元的围堰(堤)内面积计。(四)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编制要点•c)裂口面积按事故实际裂口情况或按导则表B.2选取。•d)泄漏液体的蒸发速率计算可采用附录B推荐的方法,蒸发时间应结合物质特性、气象条件、工况等情况考
本文标题: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编写技巧(彭飞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