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初中记叙文阅读Speakernameandtitlehere考点一概括故事情节思维导图•题型一概括故事情节设问形式解题思路1,按照xx(要求),概括相关故事情节①审清题干要求。如按照时间顺序,某个线索,起因、经过、结果,某个人物角度等。②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相关故事情节。2,概括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3,根据提示,填写故事情节或内容(填写表格)①根据所给提示,明确写出内容对应段落,找出或提炼关键词句。②仿照已给内容的句式或提示,概括事件或填写相关内容。答题格式公式一:(时间+地点)(有时可省略)+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公式二:人物+事件典例1(2016河南《母亲的蜗牛》第8题“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见45套模拟第3套)•(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3)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答案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典例22015河南《滴水之恩》请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括“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5套第4套)•答案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典例3《最美的化学反应》45套第28套请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①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反应。•②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③前些年,开办机械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4)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题型二概括多个事件设问形式解题思路1,按照xx(要求),概括多个事件①明确人物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概括与某个人物或情节相关的多个事件答题格式:人物+事件【注意】概括多个事件时,要注意保持主语即主要人物的一致性典例2018河南《父亲的长笛》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5套第1套•(1)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2)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3)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了。•(4)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典例《唯有垂杨管别离》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1)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2)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仅教他更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花。•(3)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写教材。•(4)岳老师听到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了诗,大哭起来。题型三概括内容或事物特点设问形式解题思路1,概括文章xx段的主要内容①划分段落的层次②概括每层的层意。可以采用提炼关键词的形式概括层意③将多层层意进行组合,概括出段落的主要内容。2,概括某个事物具有哪些特点①明确描写事物或事件的相关段落②提炼关键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概括相关内容3,根据故事情节,概括相关内容典例《父亲的歌》“父亲的歌”给了“我”哪些帮助?请分条概括(1)帮“我”战胜对暴风雨的恐惧。(2)让“我”明白面对生活要学会顺其自然(3)帮“我”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或使“我”有效地帮助莎莉恢复学习听力的信心)(4)帮“我”渡过了生活的难关(或摆脱儿子病危时的焦虑和父亲去世的痛苦)典例《老木匠桑伯》桑果不肯“接班”,却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见《试题研究》204页•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考点二人物形象考点人物形象题型一分析人物形象设问形式:(1)文中的xx人物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文中的xx人物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xx是个怎样的人。解题思路画画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句子,或者找出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析分析人物描写以及所做事件表现出的人物特点或品质。答人物特点+事件分析公式xx是一个……的人。他做了……(事件),表现了他……的性格典例2015《滴水之恩》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经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题型二次要人物的作用•设问形式:•(1)xx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文中多次提到xx(人物),有什么用意?解题思路概括内容概括围绕次要人物写了(或交代)……内容情节或结构作用①为下文……情节或塑造人物形象做铺垫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充当线索人物等。人物关系①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②衬托主要人物③通过对比,突出主要人物。主题思想次要人物怎样的品质,丰富、点明、深化了主题。典例12018河南《父亲的长笛》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典例二2015河南《滴水之恩》“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典例三45套第30套《刷子李》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曹小三?•①曹小三的活动是文章叙事的线索•②通过写曹小三,侧面表现刷子李有绝活。(或写曹小三的心理活动,衬托了刷子李的绝活名副其实)题型三区分主次要人物•设问形式:•文中写到多个人物,谁是文章的主要人物?解题思路从标题看主要写了……事,主要写了哪一个人物。从主题看主要人物做……事,体现了……主题思想从行文笔墨看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哪些事件;从主要人物起笔或收束全文;主要人物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人物关系看次要人物衬托了主要人物,突出了主要人物……品质从写作视角看故事是从哪个人物的视角来写的。典例《大年夜》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老板,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老板和我两个人。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示例一:是老板•(1)文章主要写的是老板给我和女人理发的事。•(2)老板的言行表现了当代人的热情友善,凸显了主题。(3)我的谦让和那女人送老板赶火车是受老板感染的。•(4)写我和那女人是为了衬托老板的形象。•(5)文章开头部分是从侧面写老板的。示例二:是我。(1)故事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2)因我去理发才引出了理发店里的故事。(3)因为我的介绍和谦让,那女人才体会到老板为她理发的可贵,才会送老板赶火车。(4)我的言行表现了当代人的热情友善,凸显了主题。•示例三:是老板和我俩个人(1)他们都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人物(2)他们的友善感染了那个女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他们的言行表现了当代人的友善,凸显了主题。新题型《幽幽七里香》猜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的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馆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示例二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会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题型四文中“我”的作用设问形式:从全文看,“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题思路讲述故事故事是“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缘故,情节得以发展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线索人物“我”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贯穿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主题思想见证了……的主题。典例《最美的化学反应》45套28套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1)“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2)“我”是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3)直接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题型五人物描写及作用设问形式:句子或段落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指出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分析作用写出人物怎样的心情、心理等特点。人物特点或情感表现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感情。典例《小偷车夫和老头》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方法提示形象分析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1)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短等(2)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3)(2)“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木柈子。”车夫的话中有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他从容运用各种句式,显得居高临下,没有把主顾放在眼中,可以看出车夫的世故、精明。(1)“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在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又”可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讨要木柈的奸猾,以及得存进尺的贪婪。(3)老头与“我”说话时都是被动应答的,他们以为“我”多给了钱,却不敢贸然来问,一直等到“我”询问才应答,可见他们的诚实、本分。题型六分析人称的作用•设问形式:•(1)作者为什么给文中人物起这样的名字或这样的称呼?•(2)文中为什么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或用别称代替?•(3)将具体事物用“她”称呼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人称角度取名或称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突出什么主题思想。拟人手法对事物用拟人化手法的称呼,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隐去姓名作者故意隐去人物的名字,暗示读者名字在文中并不重要。作者是想以某个人物来代替某一类人。典例新题《帽子》45套第31套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都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考点三揣摩人物心理+补写考点三揣摩人物心理+补写题型一揣摩人物心理•设问形式•①分析文中xx的心理活动。•②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③句中加点词语,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解题思路人物描写角度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关键词语角度抓住动词和形容词等,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修饰限制词语角度抓住修饰、限制性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答题格式事件+心理或心情典例《父亲的长笛》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在嘴边。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
本文标题:初中记叙文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4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