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八十一)
87.我国有乙脑流行的地区是A.云南B.西藏C.新疆D.青海E.东北北部88.乙脑的主要发病人群为A.婴儿B.幼儿C.儿童D.青年E.中年89.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A.1~3日B.2~4日C.3~4日D.4~7日E.10~14日90.乙脑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是A.高热B.头痛C.呕吐D.颈项强直E.意识障碍91.乙脑具有诊断意义的症候出现的时期为病程的A.1~2日B.1~3日C.3~8日D.4~10日E.7~10日92.乙脑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A.高热B.意识障碍C.惊厥或抽搐D.呼吸衰竭E.颅内高压93.有关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皮肤瘀点瘀斑迅速扩大并融合成片B.突发高热、头痛、呕吐C.口唇发绀、低血压D.精神萎靡、意识障碍E.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94.暴发型流脑脑膜脑炎型对症治疗不正确的是A.退热、止惊B.补液C.有呼吸衰竭者给予呼吸兴奋剂D.吸氧E.使用糖皮质激素95.流脑的潜伏期为A.1~10日B.2~5日C.3~8日D.4~10日E.7~10日96.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重要的体征是A.高热B.剧烈头痛C.全身中毒症状D.皮肤黏膜瘀斑E.脑膜刺激征97.怀疑流脑时为明确诊断应做A.血常规检查B.头颅X光片C.头颅CTD.脑脊液检查E.使用抗菌药物98.流脑典型脑脊液外观是A.混浊B.毛玻璃样C.绿色脓样D.脓样E.血水样99.目前我国流脑流行的主要菌群是A.A群B.B群和C群C.D群D.X群和Y群E.Z群100.治疗普通型流脑首选抗菌药物是A.青霉素B.磺胺药C.氨苄西林D.红霉素E.庆大霉素101.鉴别流脑和乙脑最有意义的是A.意识障碍B.病理反射C.皮肤瘀斑D.体温升高E.颅内高压102.疑为伤寒曾使用过氯霉素的患者,细菌培养应用A.大便培养B.血培养C.骨髓培养D.尿培养E.胆汁培养103.对伤寒的诊断及病情观察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是A.血白细胞计数B.肥达反应C.嗜酸粒细胞计数D.体温的高低及热型E.肝脾肿大的程度104.发病第5日,出现皮疹,数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最可能是A.药物疹B.流脑C.斑疹伤寒D.上感E.猩红热105.发热患者肥达反应结果为“O”1:80、“H”1:160,正确解释是A.注射伤寒菌苗的反应B.健康人群的基础效价C.其他沙门菌属的交叉免疫反应D.对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E.无任何意义106.患者持续发热6天,怀疑为伤寒,为确诊最简便而可靠的检查是A.尿培养B.粪便培养C.肥达反应D.骨髓培养E.血培养107.持续高热2周患者,怀疑伤寒,有关伤寒细菌培养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病程第1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B.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高C.粪便培养阳性者可确诊D.尿培养也可获得阳性结果E.用过抗菌药物者会影响培养结果108.目前诊断伤寒,血象检查最有价值的是A.血白细胞计数B.血小板计数C.红细胞计数D.嗜酸粒细胞计数E.嗜碱粒细胞计数109.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A.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B.合并肝硬化C.I型变态反应D.Ⅲ型变态反应E.中毒性肝炎110.关于伤寒杆菌的病原学描述下列哪项正确A.属沙门菌属的A群B.革兰染色阴性,有荚膜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E.外毒素对伤寒发病起较重要的作用111.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A.典型患者B.顿挫型患者C.慢性带菌者D.恢复期患者E.潜伏期患者112.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A.长期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不高,肥达反应阳性B.长期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C.长期弛张热,肝脾不大,外周血自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肥达反应阳性D.长期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肥达反应阳性E.长期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正常,贫血,肥达反应阳性113.曾用过抗菌药物,疑为伤寒的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A.粪培养B.骨髓培养C.血培养D.肥达反应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4.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A.病前1周B.病后第1周C.病后第2周D.病前第4周E.病后第8周115.伤寒患者皮疹开始出现的时间是A.热退以后B.病程的第1天C.病程的第3天D.病程的第6天E.日期不定116.伤寒发病第1周,下列哪项检查阳性率最高A.大便培养B.尿培养C.血培养D.肥达反应E.补体结合试验117.下列哪项不是伤寒的典型表现A.发热B.皮疹C.腹泻D.脾肿大E.表情淡漠118.长期发热的患者,诊断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A.玫瑰疹B.脾肿大C.肥达反应阳性D.血嗜酸粒细胞减少E.血培养阳性119.伤寒溃疡多发生于A.病程的第1周B.病程的第2周C.病程的第3周D.病程的第4周E.恢复期120.关于伤寒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血培养阳性即可确诊B.肥达反应有辅助诊断意义C.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有助于诊断D.“Vi”抗体的检测常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E.粪便培养阳性即可确诊121.治疗伤寒慢性带菌者,首选A.氯霉素B.磺胺嘧啶C.四环素D.氨苄西林E.红霉素122.伤寒患者解除隔离的标志是A.体温下降至正常B.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C.临床症状消失后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D.临床症状消失后2周E.自发病之日起已隔离满2周123.中毒型菌痢好发年龄是A.青壮年B.10~14岁C.2~7岁D.2岁以下E.老年124.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属于A.志贺菌属B.沙门菌属C.弧菌属D.弯曲菌属E.螺旋菌属125.细菌性痢疾传播途径是A.呼吸道传播B.接触传播C.消化道传播D.虫媒传播E.血液传播126.痢疾杆菌的主要致病机制是A.侵入的细菌数量B.细胞毒素C.神经毒素D.内毒素及外毒素E.肠毒素127.目前菌痢的病原治疗首选A.氯霉素B.四环素C.磺胺药D.呋喃唑酮E.氟喹诺酮类128.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预防措施是A.隔离及治疗现症患者B.流行季节预防服药C.及时发现、治疗带菌者D.口服痢疾活菌苗E.切断传播途径129.菌痢的确诊依据是A.粪培养阳性B.粪检有巨噬细胞C.粪便免疫学检查抗原阳性D.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E.典型菌痢临床症状130.下列哪项不符合中毒型菌痢脑型的诊断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B.迅速出现呼吸衰竭C.肠道症状不明显D.大便常规正常E.脑脊液检查正常131.对于中毒型菌痢脑型和乙脑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A.起病急骤B.大便检查有无白细胞C.高热、昏迷、抽搐D.早期休克E.呼吸衰竭【解析】东南亚和两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乙脑流行。88.【答案】C【解析】乙脑发病人群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为高。89.【答案】E【解析】乙脑潜伏期为4~21日,一般为10~14日。90.【答案】B【解析】头痛是乙脑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不定。91.【答案】D【解析】乙脑病程的4~10日,具有诊断意义的症候多在此期出现,多为脑实质损害的表现。92.【答案】D【解析】呼吸衰竭为本病最严重的表现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占70%-80%),多见于深度昏迷的患者。93.【答案】E【解析】暴发型流脑休克型: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血培养多为阳性。94.【答案】B【解析】补液为普通型流脑的一般治疗,或暴发性流脑休克型抗休克的治疗,暴发性流脑脑膜炎型的治疗包括:1.针对病原的治疗;2.针对脑水肿的治疗:重症患者可用高渗葡萄糖与甘露醇交替应用,直至颅内高压症状好转为止。亦可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3.针对呼吸衰竭的治疗:及时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呼吸兴奋剂;4.针对高热惊厥的治疗。95.【答案】A【解析】流脑的潜伏期1~10日,一般为2~3日。96.【答案】D【解析】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重要的体征是皮疹,约70%的患者可有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病情严重者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甚至可因血栓形成而发生皮肤大片坏死。97.【答案】D【解析】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明显增高,蛋白质增高,而糖及氯化物明显降低。98.【答案】A【解析】流脑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99.【答案】A【解析】流脑以A、B、C三群最常见。在我国长期流行菌群为A群,B群和C群散发。100.【答案】A【解析】流脑:青霉素为首选药,较大剂量青霉素能使脑脊液内药物达到有效浓度,从而获得满意疗效。101.【答案】C【解析】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严格季节性,在7~9月间流行。无皮肤黏膜瘀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102.【答案】C【解析】伤寒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为高,可达90%。阳性率受病程及应用抗菌药的影响小,已开始抗菌治疗者仍可获阳性结果。103.【答案】C【解析】伤寒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或消失,此有助于诊断和判断病情;血小板也可减少。故答案选择C。104.【答案】C【解析】斑疹伤寒第5~6病日出现皮疹,数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105.【答案】D【解析】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106.【答案】E【解析】血培养是确诊伤寒最简便而可靠的检查。107.【答案】C【解析】粪便培养阳性,如要确诊伤寒,尚需除外慢性胆囊带菌者。108.【答案】D【解析】伤寒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或消失,此有助于诊断和判断病情;血小板也可减少。109.【答案】A【解析】伤寒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镜下见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110.【答案】C【解析】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组,革兰染色阴性,不产生芽孢和荚膜。含有菌体O、鞭毛H、表面Vi抗原。O抗原和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临床可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Vi抗原的抗原性较弱,随伤寒杆菌的清除其抗体也随之消失,可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及疗效评价。伤寒杆菌可产生内毒素,对伤寒的发病起着较重要作用。伤寒杆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更好。111.【答案】C【解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开始即从粪便中排菌,发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病后可成为长期带菌者,持续带菌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由于不宜引起注意,故为主要传染源。112.【答案】A【解析】伤寒极期:病程第2~3周,持续性高热达39℃~40℃,多为稽留热型。大多数患者于起病1周左右可有脾大,质软或有轻压痛。部分患者肝脏亦大,重者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提示有中毒性肝炎存在。伤寒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而递增,第4~5周达高峰,至恢复期应有4倍以上升高。113.【答案】B【解析】伤寒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为高,可达90%。阳性率受病程及应用抗菌药的影响小,已开始抗菌治疗者仍可获阳性结果。114.【答案】D【解析】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115.【答案】D【解析】伤寒部分患者于病程第6~12日皮肤出现暗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散在分布于前胸和上腹部。116.【答案】C【解析】伤寒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后阳性率逐渐下降,至第4周常转为阴性,复发或再燃时可又呈阳性。117.【答案】C【解析】伤寒见持续性发热、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等典型表现。118.【答案】E【解析】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包括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和尿培养。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后阳性率逐渐下降,至第4周常转为阴性,复发或再燃时可又呈阳性。119.【答案】C【解析】伤寒病程第一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第二周淋巴组织坏死,第三周坏死组织开始脱落,形成溃疡,第四周以后溃疡组织逐渐愈合,一般不留
本文标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八十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5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