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初探《论语》英译—从亚瑟韦利英译《论语》学而篇中感悟翻译一、引言《论语》是第一部儒家经典,成书于战国初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和弟子和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答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揖而论纂,故为之《论语》。”全书共20篇,二万余字。从汉朝起,《论语》就被列为人们初学的必读书目,后被列为儒家经典。2000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1809年至今,《论语》的英文翻译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程,产生了近百个英语译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论语》的英文翻译,最早见于传教士马歇曼(J.Marshman,1768-1837)。第一部最具有广泛影响的译本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理雅各(JamesLegge)的ConfucianAnalects,收入1861年出版的《中国经典》第一卷。此后翻译过《论语》的中西学者先后有WilliamJennings(1895)、辜鸿铭(1898)、韦利(ArthurWaley)(1938)、EzraPound(1951)、李天辰(1991)、SimonLeys(1997)、EdwaSlingerland(2003)等人。本文主要通过对ArthurWaley《论语》英译本选取《学而篇》从典籍初学者的眼光进行分析,试图发现大师翻译中的优劣,指导以后的实践学习。二、ArthurWaley简介及译本综述韦利(ArthurDavidwaley,1889-1969)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论语》翻译家。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因眼疾辍学后进入大英博物馆东方科任职,负责整理敦煌文物。同时在伦敦大学东方研究学院授课。受著名教授迪金森与摩尔的影响,韦利仰慕中国古代文明,决定研究中国文化,自修古文,他关于中国文化的译著,除《论语》外,多达七种。韦利的《论语》译本在中国国内也很流行,原因是译本尽量保留文化风貌,注重细节的传译,文字简练,风格接近原文。韦利的《论语》译本前有很长的导言,介绍孔子其人及其弟子以及尧舜禹等古代圣人,讨论基本概念词的范畴,古代书面语传统,中国早期社会礼仪问题,附录里讲述了《论语》的注疏问题和年代问题,译文本身不仅附有很多脚注,而且译文后面还有不少尾注。三、学而篇分析本文主要节选《论语》学而篇第一的译本,并参考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译注的《论语译注》,分别从文化内涵意义词处理、句式选择以及文化误读三方面,选取典型例子加以分析理解,最后论述了典籍书籍复译的必要性。《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篇名。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等道德规范。⑴文化内涵词的翻译从文化角度而言,《论语》的翻译过程中,最突出的难题就是如何处理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词。《学而篇》中,涉及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较少,但第一次出现且其在整本书所处的位置,其中包含的内涵意义的词却起到统领全书的作用。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韦利大师如何在他的翻译过程中处理这类词的翻译,希望能从中汲取营养,增加我们典籍翻译的方法意识,提高翻译水平。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韦利在《论语》整本书中将“子”其译作“TheMaster”专指孔子,而其他孔子的学生,如“有子”译作MasterYou,“曾子”译作“MasterZeng”。整本书采用这种策略一方面译出了“子”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让人对其各自的人物关系明确化。②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韦利笔下为“gentleman”。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第六版)对其解释为“amanwhoispoliteandwelleducated,whohasexcellentmannersandalwaysbehavewell.”由此可见,“gentleman”是可以代替中国文化中的君子,当然,“amanofvirtue”或者“avirtuousman”也是可以的。③孝悌: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而韦利的“behavewelltowardstheirparentsandelderbothers”,采取意译的方式,道出“孝悌”二字的内涵,但于原文的两字比起来,似乎有点拖沓,给人一种无法整合的感觉。④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译文中,直接采取大写的“theWay”,虽也在附录部分有内涵的解释,但总之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不知所云为何物。⑤仁: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整本论语中的“仁”出现在不同的地方109次,且每次出现其环境不同,有时是专指哲学思想范畴,有时指具体的仁慈的品质,有时指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可以说是整本书中,最难把握处理的词。“Goodness”和“Good”是韦利对“仁”的翻译。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第六版),“Good”作形容词讲时,指合乎道德的,正派的,高尚的;也有守规矩的,虔诚的;善良的;而“Goodness”名词,解释为thequalityofbeinggood,可理解为善良、优良;美德。似乎这两个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仁”的部分内涵,但还不够完全。加之语境灵活多变,更显得不得力。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其译本晕晕乎乎,不知所云。⑥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韦利在第一章是按第一种意思“礼节,仪式”理解,因此选用“ritual”,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第六版),其内涵符合原文中的意思。总之,在涉及中国文化的名词翻译中,韦利大师基本能译出其内涵,尽量做到忠实传达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思想和内涵,必要时采取加尾注和脚注的方法。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典籍翻译。⑵英语句式选择句式架构及其选择也是欣赏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标准。如果原文用语简短,内涵精辟,译文也应尽量靠近原文,用最简洁的句式结构力图达到原文的传神境界。以下,我们摘取韦利大师的翻译成功的句式运用。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rthurWaley译本:TheMastersaid,“Tolearnandatduetimestorepeatwhatonehaslearnt,isthatnotafterallapleasure?Thatfriendshouldcometoonefromafar,isthisnotafteralldelightful?Toremainunsouredeventhoughone’smeritsareunrecognizedbyothers,isthatnotafterallwhatisexpectedofagentleman?”本句属于《论语》的开篇句,采用排比加反问的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道出了学习时常记得复习,朋友相聚带来的快乐和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所表现出宽宏仁厚的君子气质。这句话几乎在中国达到老幼皆知的程度,凡是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吟诵。在韦利的译文中,首先贴近原文所采用的三个反问句式,加强语气,做到与原作的呼应;其次,英译句子也工整对仗,如使用了动词不定式短语结构Tolearnandtorepeat,toremain;另外Thatfriendsshouldcome..中的should一词用得最巧妙,表示出说话人意想不到,从而从另一侧面突出作者delightful。②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ArthurWaley译本:heMastersaid,“‘Clevertalkandapretentiousmanner’areseldomfoundintheGood.”这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整章内容仅用七字,就道出了仁德的反面。译文也逼肖原文的词数的选取也是相对较少的,且突出了“巧言令色”。③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ArthurWaley译本:TheMastersaid,“(Thegoodman)Doesnotgrievethatotherpeopledonotrecognizehismerits.Hisonlyanxietyislestheshouldfailtorecognizetheirs.”这章讲得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原文句式严谨,无冗余表述,干净利落。同样,在译文中,表现出原文的特色。其中“lest”用得恰当,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第六版),“lest”usedtointroducethereasonfortheparticularemotionmentioned(引出产生某种情感的原因)译作“唯恐、担心”,符合原文内涵意义。总之,对于句式的选择、架构方面,韦利大师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纯熟运用发挥英语的优势,紧密结合原文的风格,不仅译出了意义层面,更让我们从语言的形式方面感受到所传达的信息。作为一名中国的译者,或许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多缺乏的是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和地道的表述。正确负责任地将我国的经典文化传播到国外,任重而道远。⑶文化误读现象显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同样,在学而篇中,韦利大师的翻译中,存在几处明显的文化误读,导致的翻译偏离。请看下面的例子: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ArthurWaley译本:MasterZengsaid,“EverydayIexaminemyselfonthesethreepoints:inactingonbehalfofothers,haveIalwaysbeenloyaltotheirinterests?Inintercoursewithmyfriends,haveIalwaysbeentruetomyword?HaveIfailedtorepeatthepreceptsthathavebeenhandeddowntome?”韦利在其译文中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三”翻译成threepoints,正好和下文的三个译文取得一致。表面看似乎没有错误。但是“三、九”在我国古代不表示确指的三,九,而是泛指“多次”的意思。可尝试译为,frequently,manytimes。②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又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杨伯峻汉译文: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ArthurWaley译本:Zixiasaid,“amanwhoTreatshisbettersasbetters,Wearsanairofrespect,WhointoservingfatherandmotherKnowshowtoputhiswholestrength,WhointheserviceofhisprincewilllayDownhislife,WhoinintercoursewithfriendsistrueTohisword---Othersmaysayofhimthathestilllackseducation,butIformypartshouldcertainlycallhimaneducatedman.”在本句的翻译中
本文标题:论语学而篇英译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5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