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其提升
龙源期刊网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其提升作者:王琰朱静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5年第02期[摘要]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能力信念,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目标确定与调整、专业学习、求职行为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有重要影响。高校应根据职业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制定科学的教育措施,积极组织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会合理归因、优化目标设置策略、调整自我监控偏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职业能力。[关键词]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作者简介]王琰(1977-),女,江苏泗阳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淮安223003)[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FDY009)和2013年度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列主题班会的设计研究——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HXGJZ1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6-0119-03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加之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及时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逐年加剧。2014年,高校待就业人数超过800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一部分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一部分大学生不得不从事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或接受超长试用期等不合理的就业条件。为摆脱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行为的指导,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该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科学规划人生,实现职业理想。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希望培养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探索、选择、决策与调整的能力,促进他们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晚,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师资方面还很多存在不足之处,实际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仅在认知层面上对生涯规划目标与步骤的制定进行指导,片面地将规范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完成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指标,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和内在能力信念提高的关注,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教育效果。龙源期刊网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职业行为能力的内在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确立积极职业目标、促进职业探索行为,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述职业自我效能感源于班杜拉(AlbertBandura)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20世纪80年代初,Hackett和Betz将自我效能的概念引入职业领域,提出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职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是否有能力实现特定职业目标的信念,它是建立在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认知评估的基础之上,能够影响个体职业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的内在心理因素。职业自我效能感包括职业内容相关效能感和职业行为组织执行能力效能感。职业内容相关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达到职业发展所需要具备的教育基础、工作任务等的能力信念;职业行为组织执行能力的效能感是指在职业探索、选择、决策,职业目标、计划的制订与调整等过程中,个体是否具备行为的组织与执行能力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职业相关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认知评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职业相关活动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是效能感形成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影响因素。成功的职业活动经验能够促进个体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而失败的经验则导致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降低。第二,替代性经验:与直接经验类似,与自己能力相似者在某种职业活动上的成败经验也能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调节作用。第三,言语劝导:言语鼓励或对行为中肯恰当的评价也能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提高个体对完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信念,促使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成功。第四,生理与情绪状态:身心愉悦、精力充沛的状态有助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躯体疾病、疼痛、精神过于紧张、焦虑或情绪低落时,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往往减低。另外,个体在对上述四种主要效能信息来源进行比较与整合,建立并发展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还会受到个人归因方式、自我监控偏好、能力观、目标设置、外部反馈方式和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二、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根据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大学生在设计和规划未来的过程中,个体行为、外界环境和主体内在因素三者之间是交互作用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主体内在的信念系统,能够对个体职业规划行为起到重要的促进与调节作用。郭峰和周炎根的调查研究也表明,职业自我效能感总分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良好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有利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1.影响职业选择的范围。职业选择不仅决定即将从事的工作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就业者不仅需要个体考虑个人兴趣、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还要衡量自身能力和从事某种职业的可行性,只有个体对特定职业具有较强的效能信念,才会考虑选择该职业,并进一步了解职业,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当职业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高时,个体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更宽广的职业领域内发展,从而拓宽职业选择范围。另外,较强的效龙源期刊网能感还有助于促进职业兴趣的产生,广泛的职业兴趣促使个体扩展职业学习和探索,从而增加对不同职业的了解与选择机会。2.影响专业学习成就。一是影响学习目标的确立。高效能感者更有信心在职业相关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在未来职业发展蓝图的激励下,他们会制定相对较高的学习目标。而低职业自我效能感者对职业发展期待较低,对专业学习成绩的期望值也较低。二是影响学习动力的激发。高效能感者相信自己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就,愿意对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三是影响学习策略的调整。高职业效能感者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够更快调整情绪,采取积极策略,从而取得较高的学习成就。而且他们趋向于持有能力可变观,认为通过努力学习,在知识技能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个人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即使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高效能感的支持下,也会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取得较好成绩。3.影响职业目标调整能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确立职业目标,制定可行职业发展路径,还要在职业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根据职业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职业目标。高职业自我效能者愿意主动探索未知职业领域,积极主动地广泛参与职业活动,更愿意主动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拓展自身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在既定职业目标发展受到阻碍时,高职业自我效能者能积极寻求各方面资源,及时做出调整,重新选择适合自身、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目标。4.影响求职行为耐挫力。高校应届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自身缺乏求职经验,在求职过程中受挫是在所难免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往往带有消极的自我监控偏好,会过分关注自己的弱点和行为失败的消极后果,影响应聘表现。面对失败,他们又往往做消极归因,认为是自己不具备职业要求的能力,即使努力也无济于事,陷入自我挫败的恶性循环。与之相反,高职业自我效能感者能够对求职受挫做出更合理的归因,倾向于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或者其他外部因素所致,积极寻求资源,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三、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措施1.组织职业实践活动、积极提供职业相关经验。职业相关实践经验是获得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最基本的途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突破课堂教学限制,积极组织资源,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主题活动。如社会实践和企业见习活动等,让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除了参加职业实践带来的直接经验外,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体与自身都是来自同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他们的替代性成功经验同样能够提高个体对完成该职业行为的自信心。可以组织实习体验交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经验汇报会,发挥先进个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个体形成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促进积极职业探索行为。2.进行归因训练,正确评估自我。归因是影响个体认知职业相关信息,是评估个体职业能力的重要认知因素。归因方式与成就动机关系密切:成就动机较高的个体往往倾向于认为个人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就是因为自己能力水平或努力程度较高;而成就动机较低的个体往往认为成功是运气、环境等偶然因素所致,失败则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开展恰当的归因龙源期刊网训练,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促进成就动机的产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认知训练与学生小组讨论分享相结合,引导职业效能感低的学生重新认识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认识到失败并不等同于能力差,还可能是缺乏充分的准备、努力程度不够、环境条件欠缺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同时也可利用积极归因者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替代性经验的观察学习,引导学生将成功职业相关体验归因为自身能力强,消除归因偏差,促进积极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定位。3.改善目标设置策略,合理确定职业目标。确立职业目标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合理设置职业目标,并通过努力加以实现,能够增强个体完成任务的能力与信心,有效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目标的合理性主要由难易程度和具体化程度决定。目标的难易程度应该是既有一定难度,又符合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确定的目标是通过个体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设置过高容易产生挫败感,设置过低则不利于个体能力的发挥,无法产生激励作用。另外,目标还必须是明确具体、可以量化、长远期结合的。只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才有助于勾画未来发展的蓝图,激励个体为实现职业目标付出不懈努力;可量化的目标才能使个体衡量自己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随时了解目标在努力过程中实现的程度。还应该注意既要确立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又要制定职业学习与准备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短期目标的完成,而未来职业发展的美好远景又能有效激励个人努力完成眼前的工作任务。由此可见,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目标设置策略的辅导,帮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明确目标完成的时间与衡量指标,提高学生职业目标设置能力。4.调整自我监控偏好,避免消极择业情绪。个体对情绪的认知调节与自我监控偏好有关,对消极事件的自我监控偏好者总是关注和记忆消极的生活事件或是生活事件中消极的方面,容易产生自我轻视与自我怀疑,易于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积极事件监控偏好者则更多地关注成功个人经历和生活事件,容易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制定与个人实际能力水平不相符的行为目标,形成不切实际的职业期待。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自我监控偏好,既要避免自我轻视带来的消极情绪,导致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探索水平减低,又要注意调整盲目自信带来的过高职业期待,以免不切实际的职业目标无法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既要看到自己在成功事件中表现出的个人能力,也要善于从失败中寻找个人的局限和不足,制定能力提高策略,在克服困难和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5.纠正能力本质观,提高职业耐挫能力。能力观可分为能力增长取向和能力固定取向两种类型,不同的能力观对职业活动的成败与个人能力关系的认识不同,随之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尽相同。如果个体认为职业相关能力是可以增长的,能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来提高,就更愿意在这些方面付出努力,同时也不会因一时的困难与挫折而使自我效能感受损,反而会将困难视为能力增长的机会,尽可能调动资源、调整策略,以解决问题。相反,如果个体认为职业相关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个人努力无法改变,那么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
本文标题: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其提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5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