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夏季施工劳动保护措施1、制定防暑工作预案,合理安排施工,防止高温天气引发工人中暑和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妥善安排高温期间施工生产,合理的调整工作时间,安排工人作息时间,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严格控制加班加点,高温时段项目部停止室外露天和高处作业,防止工人疲倦乏力、劳累过度导致伤亡事故发生。3、严格落实工人防暑降温物品和药物,在饮水室设置茶炉和保温桶,保证不间断供应开水和应共给足够的合乎卫生要求的大麦茶,食盐饮料(包括盐汽水、茶水、中药、各种汤类等)其含盐浓度一般为0.1‰~0.3‰防止工人脱水、中暑;医务室配备人丹、十滴水等防暑必要的药品,配备医疗箱。定时足量发放给各班组及一线工人防暑药物,这些药物有: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金银花、菊花、荷叶。4、在炎热季节为保证工人的充分休息,减少疲劳,项目部规定: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保证工人下班后能吃好,睡好,休息好。为保证工人充分休息,尽量精简会议做到有劳有逸,避免加班加点。5、在暑季应根据施工的工艺过程,尽可能调整劳动组织,采取勤倒班的方法缩短一次连续作业时间,加强工作中的轮换休息。对作业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溃疡病、肺气肿、肝病、肾病等疾病的人员不宜从事高温作业。6、进一步改善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和卫生条件,确保施工人员宿舍、食堂、厕所等临时设施符合标准要求和满足防暑降温工作需要,并加强通风降温。7、针对夏季炎热、天气干燥,火灾事故易于发生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强预防火灾措施,对配电箱、仓库、木工房等易燃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同时按规定配备有效的灭火器材。8、加强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开展防暑降温措施教育,结合除害灭病讲卫生,应对高温作业施工人员加强防暑和中暑急救的宣传教育。9、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卫生防疫工作,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对饮用水、食品的卫生管理,避免因食物变质引发中毒事件。同时,加强对夏季易发疾病的监控,确保现场作业人员发生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时,能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10、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施工现场生活垃圾应集中放入专用容器中,并及时清理。加强工地食堂、厕所的卫生检查,坚决杜绝食用腐坏变质食物,严把病从口入关,高度重视暑期有关传染病防治工作,发现从业人员患病要及时医治。11、加强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高温季节施工,作业人员身体裸露部位较多,身体易出汗,极易造成触电事故,各施工现场应严格执行施工用电规范,加强安全用电管理,严禁私拉乱接电线,各项目部要加强工地临时用电日常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12、加强监督项目部将施工作业人员的生活保障和劳动保护情况纳入日常安全生产监管范围,并列入文明施工必备条件之一。项目部认真落实并制定有效的高温季节施工防护措施,加强所属项目的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施工单位要加强对高温作业场所,特别是建筑工地露天作业、高处作业场所的监督抽查,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各项防暑降温措施。对防暑降温措施不落实的,要依规予以查处,将不定期对施工项目高温季节建筑施工作业人员劳动保护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落实的工程项目部将作出严肃处理。二、夏季安全施工的控制内容及措施1、加强夏季高温施工的安全管理。项高度重视安全施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层层分解和落实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特别是要把安全生产的责任、岗位要求、操作规程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环节、每个班组、每个工人。做到班前检查、班中巡检和班后督查相结合,确保安全保证体系有效运作,坚决克服侥幸心理、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按上级有关文件作指导,以现行相关规范、标准为准绳,毫不松懈、狠抓工作落实。2、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1)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要及时对各种支架,特别是脚手架和底层模板支撑,要防止基座下土质因受水浸渍而下陷,一旦发生要立即进行加固处理;施工机电设备因大风大雨受潮、淹水,容易造成导电而发生安全事故,水电施工人员对此应重点检查。(2)施工临时用电要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的要求检查,对不符合之处和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应立即整改到位,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3)夏季暴雨、雷电天气时不应在高耸、旷野中施工,以避免雷击造成人员伤亡。对所有的临时设施和施工机电设备的防雷接地进行安全可靠性检查,如塔吊、井架、脚手架等。(4)夏季风较多,墙体砌筑应与构造柱浇筑同时完成,构造柱混凝土的浇筑应同时跟上并立即浇筑完,严禁高度超过1.8米以上的单片墙长期悬空置放,以免倒塌而造成质量安全事故。(5)加强天气预报的收听工作,对灾害性天气做到有备无患。3、加强对垂直运输机械的管理在雷雨季节,对高耸的垂直运输设备必须严格按相关规范、规程落实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特别是设备的基础、附墙装置必须符合要求,低井字架尽量做附墙,增加井字架的稳固性,不做附墙的,除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做好缆风、地锚外,要采取另外的加固措施,严禁自由高度超过规范的要求,严防事故发生。三、夏季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及措施1、混凝土浇筑工程对高温环境下影响混凝土的因素应进行预测分析,同时加强对天气预报的收听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抓好落实。(1)砼配合比是否考虑夏季施工坍落度损失大的措施。对使用商品砼的工程应加强对坍落度等指标的检测工作。(2)砼浇筑方案是否合理,浇筑速度是否适当。尽量避免在日最高气温时浇筑砼。在高温干燥季节,晚间浇筑砼受风和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可在接近日出时终凝,而此时的相对湿度较高,因而早期干燥和开裂的可能性最小。浇筑砼应精心计划,砼应连续、快速的浇筑。砼表面如有泌水时,要及时进行修整。根据具体气候条件,发现砼有塑性收缩开裂的可能性时,应采取措施(如喷洒养护剂等),以控制砼表面的水分蒸发。砼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如超过0.5kg/(m2/h)时就可能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当超过1.0kg/(m2/h)就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如冷却砼,向表面喷水或采用防风措施等,以降低表面蒸发速度。(3)砼养护条件是否有保证(如覆盖草帘被;数量必须满足要求;养护定人定位;养护用水的质量、数量满足要求等)。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12小时内必须对其进行覆盖保湿养护。施工现场应派专人负责浇水,其中柱、梁可采用包裹草帘被、麻袋等养护,楼面、屋面现浇梁、板浇筑完后应及时进行覆盖养护,以防止混凝土暴晒暴裂,影响质量。(4)项目施工部认真做好施工现场砼同条件试块的规范养护和防护工作,做好每日气温的及时记录,注意现场养护时间和累计日平均温度不要超过规范规定的要求。(5)注意施工环境气温的控制,一般宜在气温30℃以下施工,可通过调整班次来避开高温时段,尽量安排在每天的早、晚施工。2、砌砖体、砌块砌体工程(1)高温季节砂浆应随拌随用,当气温超过30℃时,水泥砂浆必须在拌成后的2h内用完,混合砂浆必须在2h内使用完毕。灰槽中的砂浆应及时清理干净,隔日的砂浆不得再用。(2)基础在砌砖前应先检查基底的清理情况,砂浆、杂物等要清除干净,基底若为砼垫层或砖砌体,应事先浇水湿润。(3)砖在砌筑前一天就应浇水湿润,砖的含水率宜控制在10%-15%,严禁干砖上墙。(4)砌砖工程采用铺浆法砌筑,当气温超过30℃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500mm。否则因气温高,砂浆失水快,会影响砂浆与砖的粘结强度。(5)施工时所用的砌块的产品齡期不应小于28天。要加强材料的进场把关,防止砌体后期的收缩开裂。(6)砌块砌筑时,在天气干燥炎热的情况下,可提前多次洒水湿润砌块;3、防水工程(1)对进场后已经过复检合格的建筑(防水)材料,要做好保管工作。对遇高温易燃易爆和不允许曝晒、超高堆放或堆压的材料,要严格按规定存放,严禁出现不符合存放要求的现象。(2)当气温超过35℃或风力超过5级的大风天气,均不得进行防水施工作业。4、装饰装修工程(1)木材的选料含水率须符合要求,夏季木材的含水率一般较高,所以木材进场后应放置几天后再使用,不合格的木材易引起构件变形。(2)材料的保管和运输为了避免材料受潮或温度不一而引起变形、变色,从而影响工程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在运输过程中应做保护,避免阳光直照或雨水淋湿;材料堆放地点应尽量避开潮湿和靠窗户边,注意支垫离地10cm以上;板材类上面一层应稍加铺压。(3)抹灰、饰面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抹灰工程应注意检查处理基层上的残余砂浆、灰尘、污垢和油渍,除必须进行“毛化处理”外,还应特别注意基层面必须充分淋水湿透。(一般应在抹灰前一天进行,一天浇水两遍,砖墙渗水深度宜达8-10mm)。饰面砖粘贴前应将墙体进行适度湿润;适当延长饰面砖的浸泡时间;在水泥凝固前应勤浇水养护;雨期施工应采取防雨措施,在水泥初凝前应防止雨水冲淋。夏天,由于材料较之平常更为干燥,所以对于地砖、瓷砖等需要经过泡水处理的材料,要延长泡水处理的时间,使之充分接近饱和状态。这样,就可避免在粘接时由于吸水与水泥粘接不牢固,而产生空鼓、脱落的现象。(4)墙面砖缝的抗渗可在水泥砂浆内拌入抗渗剂,墙面砖必须严格按说明要求浸水处理,在室温高于30℃或阳光照透的房间,铺贴前宜用水泥浆封底,铺贴后增加养护。(5)涂料处理要明察秋毫对于内墙涂料的处理,因为受夏季炎热天气影响,应特别注意其稳定性和粘接强度以及初期的干燥抗裂性。这时采取的方法是:仔细观察细微处,并详细做时间记录,再作比较。(6)控制好凝结时间在处理类似石膏的材料时,应该严格控制凝结时间。因为在高温干燥天气,石膏的成型更不易控制,所以应严格控制凝结时间,使之达到标准抗压、抗拉强度和细度要求。(7)注意尺寸的热胀冷缩在铝合金门窗、推拉门的测量和安装时,在尺寸安排上要注意热胀冷缩。因为受气温影响较大的材料,如果在尺寸安排上过于紧凑,到了冬季会因气温降低而出现缝隙、变形,所以尺寸上应该略有富余。
本文标题:高温施工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9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