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教案教师:孙天翔科目:《计算机网络技术》第周次课日期:章节项目一任务三OSI参考模型教具投影教学目标掌握协议在网络中的作用和OSI参考模型。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体验网络体系的博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协议在网络中的作用和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的作用和原理教学难点理解OSI参考模型。时间(分钟)教学内容教法3分钟25分钟导课:课程导入,采用开门见山的问题引入法:利用学生喜欢上网QQ聊天的特点,提出相关问题,QQ发送的信息是怎样到达对方的?黑客是怎么盗取帐号密码的?授课内容:情境1:邮局的收发系统(此时投影仪展示邮局的收发系统图片)举例法理论讲解法画图法下面以两大城市间民间邮寄信件的工作过程为例来说明有关概念及信息流动过程――用户间约定―――寄信人收信人――邮政局间约定――邮政局邮政局――运输部门间约定――运输部门运输部门上海北京邮政系统分层模型用户/邮政局间约定邮政局/运输部门间约定用户子系统运输子系统邮政子系统――用户间约定―――寄信人收信人――邮政局间约定――邮政局邮政局――运输部门间约定――运输部门运输部门上海北京邮政系统分层模型用户/邮政局间约定邮政局/运输部门间约定用户子系统运输子系统邮政子系统首先,通过对邮局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到协议的重要作用,协议是对等实体之间交换数据或通信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标准的集合,没有协议,即使是有邮局也不能使邮件流通。其次,参照邮局系统的分层结构和原理,通过类比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OSI参考模型的分层体系。一:OSI参考模型是什么?OSI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8年在网络通信方面所定义的开放系统互联模型,是一个描述网络层次结构的模型,保证了各类型网络技术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为网络设备厂商对产品的开发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同时,也描述了信息在网络中是如何传输的,以及各层在网络中的功能和它们的概念框架二:为什么要有OSI参考模型?1、把复杂的网络问题分解成小的、简单的问题,易于操作。2、防止一个区域的网络变化影响到另一个网络,而且每一个区域还可以单独快速的发展升级。3、方便同学们去理解和学习网络。三:3、OSI参考模型如何体现了网络的构成?应用层第七层表示层第六层会话层第五层传输层第四层网络层第三层数据链路层第二层物理层第一层OSI参考模型将整个网络通信的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相互支持。四层到七层主要负责互操作性,而一层到三层用于创造两个网络设备间的物理连接。结合层次关系图,讲解每一层实现的功能,每一层的协议、典型设备等。情境2:引用QQ信息的传输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更深刻理解OSI参考模型,结合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比如说:1、QQ聊天前我们先要安装QQ软件,这就是第7层,应用层。功能:在网络应用程序之间传递信息。2、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数据发送到对方,先要把聊天里的数据打包,包装好,用统一的格式发出去,这就是第6层,表示层。功能:处理文本格式化,显示代码转换。3、在聊天的过程中,不光是我们发数据给对方,同时对方也把数据发给我们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控制一下路线,要有一个能保证沟通的机制。这就是第5层,会话层。10分钟3分钟1分钟功能:建立、维持、协调通信。4、在信息发送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数据是正确的,完整的,如果有问题,随时纠正和重新发送,这样对方才能收我们的准确数据,这就需要有第4层,传输层。功能:确保数据正确发送。5、我们聊天对象很多,有的用电信路线,有的用网通路线,不管是什么路线,我们都能把信息送到目的地。这就需要第3层,网络层。功能:决定传输路由,处理信息传递。6、在聊天的过程中,在网络不太好的时间里,就会出现发送信息超时。实际上,在这里有一个计时器,比方说,我发一个数据包出去,30秒内没有返回,我就告诉你,超时了。这就是第2层,数据链路层。功能:编码、编址、传输信息。7、在所有数据的传输中,都要有硬件的支持,如网卡、交换机、网线等,这么硬件都需要管理,这就需要第1层,物理层。功能:管理硬件连接。分组讨论:实施课堂反馈讨论1、通过平时在生活中了解的网络设备,分组讨论哪些设备是分别属于下三层中的哪一层。讨论2、黑客是怎么盗取帐号密码的?采用分组的形式展开讨论,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处适当的补充黑客对协议漏洞的利用等内容,以提高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小结简介此次课学习的内容,并介绍OSI参考模型是一个理想的概念模型,是整个网络构建的基石,也是今后学习网络知识的基础。学生对OSI模型理解后,下面要学习TCP/IP协议体系就相对容易得多,把TCP/IP协议体系与OSI模型对比讲解。布置作业:实施课后反馈作业1、OSI参考模型分为哪几层?作业2、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各有什么功能?通过课后作业练习,实现课内外结合,使知识得以巩固和延续。时间(分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心得
本文标题:OSI参考模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9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