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八章 民国时期国民党的政治思想
第八章民国时期国民党的政治思想第一节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国共合作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三、孙中山的国民党改组与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二节戴季陶主义一、戴季陶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二、戴季陶主义及其核心内容三、中国共产党人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第三节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改组派的思想一、汪精卫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汪精卫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三、汪精卫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歪曲和肢解第四节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的政治思想一、作为国民党思想统治主流的孙中山三民主义儒化二、抗日战争前的蒋介石三、蒋介石独裁政治的实现过程中华民国37年,政治思想却经历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蒋介石背叛三民主义走向独裁专制的变化。这不仅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政治思想的特性,也是了解和认识中华民国历史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视角。第一节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国共合作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三、孙中山的国民党改组与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加合乎人民大众的意愿,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对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开来,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和推动民主革命重要思想动力经过多次与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接触,孙中山逐步接受了共产党人关于反对帝国主义和支持工农运动等建议,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讲,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也是基本一致的。二、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1月,孙中山同苏联政府特使发表联合声明,联俄政策趋于成熟。改组国民党。1922年孙中山同意中共关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相继接受李大钊等中共的一些主要负责人加入了国民党在中共的帮助和参加下抓紧筹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俄为师”必须依靠联共,联共则必须大大推进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孙中山在亲自审定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规定,国家权力必须由农民、工人、商人及知识分子联合起来“享有自由及权利”,并在组建的机构中设立了工人部和农民部,专门负责领导工农运动。三、孙中山的国民党改组与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共产国际的建议和帮助。1920年7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决议》——1922年孙中山接受了马林关于改组国民党——办革命军校——建立革命武装的建议——讨论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建立革命军队——苏俄和共产国际援助中国等问题。2、中共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大力支持。1922年中共发表了《对于时局的主张》,愿意和革命的民主派建立联合战线,并指出中国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1923年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方针和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直接参与国民党改组和召开“一大”并在其中央担任领导职务。3、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主要原则上是一致的1923年1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通过了《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肯定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他领导的国民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以及国民党革命派在接近劳动群众,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方面的可喜进步第二节戴季陶主义一、戴季陶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二、戴季陶主义及其核心内容三、中国共产党人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戴季陶(189l—1949),名传贤,字季陶,晚号孝园,笔名天仇,浙江吴兴人,生于四川广汉,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早期理论家。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曾经介绍过社会主义思想和劳工运动,参与过共产党的筹建工作。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后,专门从事反共反革命的理论研究,1925年6月和7月先后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标志着戴季陶主义已经形成,它从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反共反人民的理论和主张,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成为资产阶级右翼和国民党新老右派反共的思想武器。一、戴季陶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1、时局动荡、政治思想和派别。戴季陶主义所反映和代表的,正是当时最为反动的阶级和政治势力的立场、思想和主张。2、中共的发展和国民党的政治分化。3、反动势力破坏工农革命的需要。二、戴季陶主义及其核心内容1、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以“仁爱”为核心的“道统论”。戴季陶完全不谈三民主义的革命内容,却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中大肆鼓吹三民主义不同于共产主义,因为它具有“更深刻而博大精深的思想基础”,是“继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是智、仁、勇三德贯穿的所谓“诚”;《民生哲学系统说明》中说:“先生的基本思想,完全渊于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庸之道。2、否认阶级对立,反对阶级斗争学说。戴季陶宣称,中国只有民族和国家的需要,国民党所进行的革命是各阶级的联合,中国没有阶级对立,所以不需要斗争,并认为阶级对立是社会的病态,并不是社会的常态;应该用“仁爱性”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抛弃人的阶级性,“恢复他的国民性,抛弃他的兽性,恢复他的人性”。3、反对国共合作,主张建立纯粹的国民党戴季陶认为,国民党信奉三民主义而共产党信奉共产主义,“理论和政策不同,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同志”,所以要以“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团结不固;团结不固,不能生存”的原则,反对联共政策,清除共产党,建立一个单纯的国民党。三、中国共产党人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1、揭露了戴季陶对三民主义哲学基础的歪曲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哲学基础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以他才会接受共产党的帮助,自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批判了戴季陶关于国民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反动观点阐明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关系,指出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中需要联合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阶级组成统一战线,但必须坚持工农群作为主要力量的原则。3、戳穿了戴季陶建立纯粹国民党的政治目的指出他避而不谈新三民主义只谈抽象和空洞的“共信”,就是企图通过歪曲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附庸提供理论基础,并以此排斥打击共产党。第三节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改组派的思想一、汪精卫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汪精卫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三、汪精卫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歪曲和肢解汪精卫(1883—1944),字季新,浙江山阴人(今绍兴)人,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多个重要角色,如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改组派精神领袖、南京政府行政长官、国民党副总裁等,是民国史上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既有追求革命的愿望,积极从事反清、反北洋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革命,也有复杂多变的政治行为。同盟会时期他民族民主意识体现为强烈的排满主张,孙中山逝世后又积极宣传三民主义,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后来却叛国投日做了汉奸,因此他又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物一、汪精卫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汪精卫政治思想的萌发。l905年汪精卫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保皇派展开论战,揭露和批判清廷立宪的反动实质,宣传暴力革命,明确提出了他的排满革命思想。2、由激烈冲动转向妥协调和的政治思想。武昌起义后,为了调停南方诸省和袁世凯对抗,汪精卫和杨度以君主立宪党人的名义联合发起成立国事共济会,出面调和南北对峙,要求两方停战,鼓吹组织临时国民会议。3、孙中山的主要追随者和参与改组国民党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主要亲信参与了改组国民党的重要工作,表示坚决拥护改组以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并多次撰文严厉批驳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等谬论。4、“和平反共建国”思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汪精卫提出了和平救国的悲观抗日论,认为“非和平不能建国,非反共不能和平”,于1940年3月20日宣布成立汪伪政府。二、汪精卫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汪精卫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即大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共和理想的混合体。1、民族主义与民主共和的融合。民族主义“排满”——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理想——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思想2、从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到反共。汪精卫的政治思想其实从一开始就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其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远大于反对封建主义。3、对蒋介石的重用与斗争。汪精卫资格老能够在提携蒋介石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他的“均权”和“共治”等民主思想又与蒋介石“专权”与“独裁”的政治信条相冲突。汪“反蒋”和“讨蒋”活动的目的还是要求自己掌权。4、从主战到主和直至叛国投日。这种变化充分表明了汪精卫政治思想维护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和虚伪民族主义的实质,但他却把这些说成是自己性格的多变,并认为中国无力取胜,不如先求和平。三、汪精卫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歪曲和肢解1、由贯彻新三民主义到反共“清党”。对国民党内部的纠纷和地方实力派,汪精卫主张实行“和平统一”和“均权制度”为了维护大资产阶级利益和国民党统治,争夺国家命运主导权,他必然由联共走向反共,并强词夺理说这是为了坚持三民主义。2、蒋汪对峙时期对三民主义的工具主义歪曲。汪精卫一直在工具主义的意义上把三民主义奉为“党义”、“党统”,既可以为自己的争权夺利服务,也用来掩饰自己政治思想的多变性3、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亲日卖国的所谓“三民主义”。汪精卫不做论证解释,直接说他的“和平建国”同样符合三民主义原则。第四节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的政治思想一、作为国民党思想统治主流的孙中山三民主义儒化二、抗日战争前的蒋介石三、蒋介石独裁政治的实现过程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以独裁闻名,先后拥有“总裁”、“委员长”和“总统”等头衔,窃取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解释权,从而获得了掌控全党的合法性。抗战时期,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登上权力巅峰,实行全面独裁统治政策。一、作为国民党思想统治主流的孙中山三民主义儒化蒋介石把儒家伦理道德与三民主义联系起来,在文化上提倡尊孔复古,把服从领袖说成是最大的孝道。就是通过恢复封建伦理道德来实现君权至上思想,把国家的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实行个人独裁统治的政治目的。儒化三民主义是他排斥异己、巩固自己统治,抵制共产主义思想的和打击共产党力量的策略蒋介石于1929年在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孙中山的政治遗产确定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根本法;并公开表达自己对孙中山三民主义解释权的掌控和垄断,以此成为其儒化三民主义的合法保证;凡是被他列为异端并加以禁止的言论与行为,都被说成是与三民主义不一致。二、抗日战争前的蒋介石在“以党治国”的原则下,国民党将自己立于最高决策地位,代表人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国民政府则为执行机关,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党和政府都实行委员合议制,为了实行个人独裁,蒋介石就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设政治会议(1935年12月后改称政治委员会),作为国民党的最高政治指导机关,由他担任中政会主席,国民党的一切大政方针都必须通过中政会形成决议后再由政府公布执行,而且国民政府不对议会和选民负责,却对中政会负责。国民党内部一直存在反对使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观点和行动,蒋介石对此的办法主要是操纵决议和另设机构,比如,由于党内的反独裁争斗,1931年12月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及陆海空军总司令等职,但蒋介石随后又操纵修改了《国民政府组织法》,使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不负实际政治责任的虚位元首。三、蒋介石独裁政治的实现过程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地位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彻底实现的。首先,通过抗战和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提高国际国内的声望。自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和1943年10月
本文标题:第八章 民国时期国民党的政治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0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