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典诗词鉴赏复习艺术手法高二《唐诗宋词元曲》选修复习总结诗歌鉴赏怎样读懂一首诗:①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②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③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④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⑤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特别注意: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诗词鉴赏艺术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陆游《书愤》杜甫《登岳阳楼》辛弃疾《鹧鸪天》上片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转换记叙角度作者当时被安使之乱的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意见。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杜牧《题乌江亭》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b、描写内容:所见,所闻,所感(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c、描写方法: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Ⅱ、虚实结合Ⅲ、动静关系Ⅳ、白描、工笔描写手法•根据描写角度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正面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侧面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渲染与烘托的区别•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在于,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两者虽然都用到描写的手段,但是渲染是把加浓的笔墨用到主要对象上面,烘托却把笔墨用到了次要对象上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正面进行渲染,也可以从侧面进行烘托。•[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1)正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悲衬悲、以喜衬喜、以乐衬乐、以哀衬哀等等,诸如此类都是正衬。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牡丹》《鹧鸪天桂花》•(2)反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美衬丑、以丑衬美、以悲衬喜、以喜衬悲、以乐衬哀、以哀衬乐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对比是通过比较,区别好坏,揭示不同事物的不同面目,所比较的对象,两个方面没有什么主次之分;而衬托中的两个方面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是用次要的来衬托主要的。•“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动静结合]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客观为实,虚构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间接描写为虚。•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上文画线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这句诗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马致远《秋思》•李白《丁都护歌》如“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的直白描绘,震撼人心。•[工笔]即细节描写。•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如:《登幽州台歌》•间接抒情:•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融情入景:Ⅱ、托物言志、借物寓理: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Ⅲ、用典抒情•Ⅳ、借古讽今•Ⅰ借景(物)抒情。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寓情于景(物)。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种景象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雨》•(Ⅱ)借物寓理。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托物言志。如韩愈《葡萄》•(Ⅲ)用典抒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Ⅳ)借古讽今•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起兴。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比兴: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2)赋。朱熹对“赋”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从多角度直叙刘兰芝的多才能干。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白居易《轻肥》“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3)借代。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4)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梦游天姥吟留别》等•(5)反问。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顾况《子规》何树何山著子规?•(6)设问。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7)比拟。如“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8)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一正一反)•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春风十里”(姜夔《扬州慢》)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暗用)•(9)对偶。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10)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如苏东坡《定风波》•(11)通感也称“移觉”。通感的概念虽然没有在中国古典诗论中出现过,但是在古典诗歌中使用通感艺术手法的名篇佳句俯拾皆是。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者描写视觉中的枝头春意,却
本文标题:古典诗词鉴赏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2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