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任课教师:冯玉梅内容范围内容的选择二、制定依据一、目标内涵1212Contents目录三、目标结构3四、目标表述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表述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一)社会教育目标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是社会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期盼。(二)社会教育目标的功能是社会教育开展的基础和依据,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内容与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才能达到儿童社会发展的预期目的。1.《规程》、《纲要》、《指南》等国家文件2.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其需求3.社会发展的需求4.社会教育学科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社会教育任务和要求的总和;是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最为概括的陈述;是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为: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是对幼儿在一定年龄阶段(小班、中班、大班)应达到的教育效果的期望概述。是总目标在各个年龄段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幼儿园各年龄班儿童社会性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例)《指南》之社会社会适应人际交往1.愿意与人交往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3.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4.关心尊重他人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社会人际交往1.愿意与人交往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3.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4.关心尊重他人社会适应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1.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中的四个目标分别反映交往态度、交往能力以及在交往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对己对人的认识、态度和相应的行为表现。(1)愿意与人交往(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3)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4)关心尊重他人目标1愿意与人交往3~4岁4~5岁5~6岁1.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2.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1.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2.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1.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2.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3.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同伴交往伙伴关系成为儿童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关系。教育建议:建立亲密关系、创造交往机会3-4岁4-5岁5-6岁1.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2.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3.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1.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2.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3.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4.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5.不欺负弱小1.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2.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3.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4.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5.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中心”年龄特点教育建议:情境中的指导、换位思考、谈话3-4岁4-5岁5-6岁1.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它活动。2.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3.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4.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1.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2.知道自己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并对此感到满意。3.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依赖别人。4.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1.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2.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4.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5.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教育建议:保护、鼓励独立3-4岁4-5岁5-6岁1.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2.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3.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1.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2.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3.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1.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2.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3.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4.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目标4关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表现:同情心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只有具备同情心,才能帮助关心他人,学前儿童的同情心主要产生于对老弱病残的关心和爱护。教育建议:以身作则、尊重他人、接纳差异2.社会适应儿童的社会适应主要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目标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3-4岁4-5岁5-6岁1.对群体活动有兴趣。2.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1.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2.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体活动。1.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2.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为小学生活做准备分离焦虑教育建议:参加群体活动、打破班级界线、入学准备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4岁4-5岁5-6岁1.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2.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3.在成人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1.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2.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3.知道说谎是不对的。4.知道接受了的任务要努力完成。5.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1.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2.爱惜物品,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3.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4.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5.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幼儿遵守规则的表现(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成人提醒---基本遵守---体会规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幼儿遵守行为规范的表现主要包括: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爱护物品、珍惜粮食,认真负责等。教育建议:树立榜样、情境体验、诚实守信目标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3-4岁4-5岁5-6岁1.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2.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3.能说出自己家所在街道、小区(乡镇、村)的名称。4.认识国旗,知道国歌。1.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2.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3.知道自己是中国人。4.奏国歌、升国旗时能自动站好。1.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2.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3.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4.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3-4:对家庭和所生活的环境的归属;4-5:对家庭的归属逐渐发展对幼儿园、家乡的归属;5-6:儿童则要求对集体的成绩、家乡变化感到高兴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教育建议:亲切对待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特点:社会领域目标是以幼儿为第一人称来表述的,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切入,尊重幼儿,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目标体现了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从他律逐步走向自律。从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角度来分析社会领域的75条具体目标,其重点在于情感态度的养成和行为技能的习得。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单元目标(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亲亲爸爸一、主题介绍小班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在议论着,仔细一听我们发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爸爸,有的孩子说:“爸爸每天都来接我,爸爸很爱我!”有的孩子说:“我过生日,爸爸给我买大大的蛋糕,我爸爸也很爱我。”还有的孩子说:“我爸爸的车很漂亮。”……小班的孩子刚脱离家庭环境来幼儿园体验集体生活,为了让幼儿在幼儿园感受到“爸爸”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眼看父亲节也要到了,我们便萌发了开展“亲亲爸爸”这个主题的想法。设计本主题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父亲节的由来及意义,知道爸爸从事的职业、爸爸的生日、爸爸的爱好等等。小班幼儿年龄小,爱模仿,我们让孩子亲近爸爸,进一步真切地感受爸爸的爱,并通过开展给爸爸制作礼物,帮爸爸画像和为爸爸过生日等活动,激发孩子爱爸爸,关心家人的情感。二、主题目标(一)了解自己的爸爸,知道爸爸的姓名、生日、职业和兴趣爱好。(二)通过亲子活动和家园互动,孩子能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爸爸的爱,亲近爸爸、喜欢爸爸。(三)在熟悉爸爸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用语言来描述不同状态下的爸爸,如生气时的爸爸、有趣的爸爸、好爸爸、坏爸爸等。(四)观察爸爸不同衣服上的扣子,学会初步的分类。(五)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体验和同伴一起合作的乐趣,并初步学会回报爱。中班社会性主题活动:温馨家园一、主题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名称,能关注与家庭、社区有联系的一些人和事。2、情感目标:培养对父母、家庭、社区的情感,萌发我是家庭、社区小主人的主任意识。3、行为能力目标: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对亲人的爱,学习与和家庭有联系的人进行沟通与交往。爸爸妈妈工作单位职业小区里的人小区里的物联系电话家庭住址与电话爷爷奶奶家庭成员温馨家园我的家大社区我自我服务在家的安全与卫生我是社会小主人与家有联系的人朋友为我服务的人邻居我住的小区案例《学会等待》1、知道人多的时候不等待会造成麻烦;2、感受适当等待带来的轻松和便利;3、学会通过排队或站在旁边等一等的办法解决人多拥挤的问题。例如:[活动名称]庆祝“春节”[班级]大班[活动目标]•了解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今年是猪年,通过观察说出今年春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说出春节的活动形式及庆祝的方式。•知道在春节到来时,对亲友说祝福的话,体会节日的喜悦气氛。教师可以将《纲要》提出的社会领域发展目标逐渐具体化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及活动目标;【例】小班社会领域学年目标是“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月目标就应该比这个目标更具体,可以是“初步掌握和父母、教师、同伴的礼貌用语”;周目标进一步具体为“初步掌握和父母、教师、同伴的问候、分别、请求用语”;单个活动目标就应该更具体一些,比如一次目标就掌握“对不起”或“谢谢”思考:社会教育目标只能通过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实现吗?【案例一】大班一名幼儿不像睡午觉,也确实睡不着,而且下午活动一样有精神。教师悄悄告诉他:你到活动室做一点安静的事情,轻轻地,不要吵醒小朋友,也不要出去。教师组织其他幼儿午睡,间或到活动室看看他的活动。【讨论】请点评这位教师的行为体现了哪些教育意义,发展了幼儿哪些社会性。A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体现了对幼儿不同发展特点的尊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尊重自己和他人;B引导幼儿懂得自己的行为不应该干扰别人的活动,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案例二】教师组织幼儿在室外玩老鹰捉小鸡,【讨论】如果你来组织“老鹰捉小鸡”,会设置些什么目标?面对小朋友争当老鹰和鸡妈妈时,教师提出“大家想当老鹰和鸡妈妈,可是每次只能有一个,怎么办?”“鸡妈妈能只顾自己躲开老鹰吗?”“小鸡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让老鹰捉不到呢?”请幼儿讨论一会之后,游戏反复进行数次。游戏结束时,请小朋友总结游戏进行得是否有意思,谁表现好,为什么,等。点评:事先提问,反映了教师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社会性的目标意识,即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轮流、负责、勇敢、合作等社会行
本文标题: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5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