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与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与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李资源1(中南民族大学思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作者认为十七大阐述了两岸关系的新主张,推动了国共两党关系的新发展,开启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海峡两岸关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所作的报告,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积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阐述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主张,推动了国共两党关系的新发展,开启了两岸经贸文化合作的新局面。一、中国共产党十七大阐述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主张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使党和国家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其中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达到新水平。十七大报告阐述的关于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达成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1]这是我们党关于两岸协商谈判主张的新发展,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的规划。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并未改变,这一现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均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007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回应台湾当局所谓“入联申请”时指出,根据联合国大会1971年通过的2758号决议,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代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立场准确表达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充分肯定了两岸关系现状的事实。中华民族历来把分裂国家视为最大罪恶。在国家统一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可能有任何妥协的空间;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其他任何事情都好商量。不论是什么人,以前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只要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两岸关系要迈上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要实现和平统一也只有坚持一个作者简介:李资源(1957-),男,湖北省仙桃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共党史及民族问题理论。2中国原则。妄图通过所谓“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国论”、“一边一国论”、“去中国化”等各种论调和手段,蓄意扭曲一个中国的现状,蓄意破坏一个中国原则,都是在挑战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最终必然成为历史上的罪人。第二,真心诚意地团结广大台湾同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十七大报告对台湾同胞作出了庄严的承诺:“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湾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2]胡锦涛的讲话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台湾同胞的善意和对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体现了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关怀。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血脉相连。台湾同胞中大多数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梅县、潮州,其中98%是汉族,台湾原住民占2%。他们同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台湾同胞同大陆同胞无论在血缘上、文化上、社会关系上、经济往来上都密不可分。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末两岸交流逐渐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规模越来越大,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即使那些主张“台独”的人士,也大多亲自或委托亲人到大陆寻根追宗,祭拜祖先。任何人以任何手段的“去中国化”,都不可能切断台湾同大陆的血脉、文脉、人脉,不可能人为否定其自身的民族和文化根源。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尽磨难,终于迎来了民族复兴的难得机遇。两岸同胞都有责任站在历史的高度,服从民族大义,顺应时代潮流,超越历史恩怨,加强相互交往,拓展交流领域,提高交流层次,推动直接“三通”。近年来我们不断出台和实施的台湾同胞的各种措施,如开放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实行有利于台湾学生在大陆学习就业的政策,积极推动两岸节日包机常态化,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及世界各地的合法权益等,已经将继续产生良好效果。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关于“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3]等,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加强两岸交流交往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两岸同胞加强交往、沟通、理解、合作的正确方向。第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十七大报告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4]这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丝毫不会动摇和改变。1988年1月,蒋经国逝世后,李登辉以台籍人士身份继任“总统”,在执政的12年间,大力推行国民党“本土化”,利用总统选举,分裂国民党,让“外来政权”下台;抛出“一国两府”、“中华民国在台湾”、“两国论”,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2000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成为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他上台后,顽固坚持“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分裂立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九二共识”,阻挠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岸谈判,继续推行“务实外交”、“去中国化”、“文化台独”,在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04年民进党再次成为台湾执政党,进一步确立了台湾政党轮替的格局,“台独”气焰更加嚣张。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多次重申了和平统一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3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决不妥协”[5],大陆理性善意的两岸政策对台湾人民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正是台湾人民在“台独”活动猖獗,以及岛内异常复杂的政治形势之下,坚持不懈与“台独”活动斗争,有效挫败了一系列“台独”势力的图谋。如挫败了“台独”势力操弄的“统独公投”,“入联公投”、“法理台独”图谋,打乱了陈水扁“宪改时间表”,巨额军购案遭遇台湾民意阻拦。特别是台湾民众用选票终结了民进党的执政地位,让一意孤行的民进党在“立法院”沦为一个不足四分之一的小党,让国民党马英九以绝对优势入主台湾“总统府”;台湾民众终止了一条激进的“去中国化”的“台独路线”,让“海基”与“海协”两会回到“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来,实现了两会的成功复谈。这是台湾民意变化的结果,是民意对陈水扁推行“正名”、“公投”、“修宪”、“入联”路线的否决,是两岸追求“和平、安定、繁荣、共存”主流民意的胜利。二、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推动了国共两党关系的新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国共两党间的交流合作,开启了国共两党关系的新局面。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和四次“胡连会”以及“胡萧会”、“胡吴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形势下发展国共两党关系的新观点、新主张和新的战略思想,成为改善和发展国共两党关系的科学指南。第一,“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对台工作部分时,15次提到“和平”,5处讲到“和平发展”,首次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这一新观点列进了党的正式文件。他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国民党重新在台湾执政后,两党两岸关系的主流是“以和平发展为主”:其一,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当今对台的方针政策;其二,和平发展也是当今国民党的主要政策;其三,和平发展国共双方已达成共识。因此,“和平发展是未来两岸关系政策的最重要内容。”[6]党的十七大后,胡锦涛无论是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民革、民盟、台联委员时,还是在会见连战、萧万长、江丙坤一行及同吴伯雄举行会谈时,都一再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7]第二,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逐步确立。国共两党历史上有过两次重要的合作,第一次合作共同实现了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第二次合作共同完成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两次合作双方都有合作的共同基础,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宣言”中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基本相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样本着认同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与国民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为中华民族彻底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承认‘三民主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承认‘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但这个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8],是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曾提出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问题,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关于新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胡锦涛作了精辟概括:“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4两岸同胞的福祉,基于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立场,共同致力于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成两岸关系发展,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两党交往的政治基础”。[9]这一概括是科学的、合情合理的。实践上述主张,对保证两岸的和平发展主题,实现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三,“国共平台”的作用充分显现。2008年1月12日台湾“立委”选举和3月22日台湾领导人选举,国民党获胜。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台湾局势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2008年4月28日至5月5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时,回顾三年前第一次“胡连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时说:“事实充分证明,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共同迈出的这历史性一步,是十分正确的。”胡锦涛指出,当前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这十六字方针是这次“胡连会”的重要成果。据台湾媒体报告,马英九高度评价胡锦涛的16字箴言是“开展两岸新页极重要方针。”2008年5月26日至3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应邀访问大陆,是在岛内“5·20”政权交接不久,即吴伯雄以执政党主席的身份访问大陆,这是1949年以后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第一次。5月28日,胡锦涛与吴伯雄会谈,又对“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16字方针进一步阐释,强调双方首先要建立互信,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双方建立互信的基础。并就发展两党两岸关系问题达成多项重要共识[10]。吴伯雄回到台湾后同马英九、萧万长谈话时,马英九对吴伯雄大陆行充分肯定,称“国民党此行圆满成功”。[11]第四,“平等协商”成为两党交流对话的重要途径。海峡两岸虽然是同根、同族、同脉,但由于长期分离,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一些隔阂、分歧、差异是很自然的。现在世界上不同民族尚且能够通过协商谈判化解矛盾、解决争端、开展合作,两岸同胞本是一家人,更应该这样做,而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与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