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谋攻篇》孙武《谋攻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yin),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mi)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在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怠。“谋攻”,即谋划如何主动进攻敌人、战胜敌人。曹操注:“欲攻敌,必先谋。”本篇力主以智谋取胜,旨在论述临战前谋划攻敌的“全胜”战略原则及其实现方针、方法和条件,求得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本篇共430字。孙武与《孙子兵法》1.孙武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hélǘ),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西破强楚,入郢(yǐng),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武的战功公元前506年,吴楚柏bò举之战,吴军对楚国实施千里奔袭,以3万精兵破楚20万大军,连续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都城,把一个雄踞江汉、称霸中原的头等大国打得落花流水;公元前484年,艾陵战役,吴军重创齐军,使十万齐兵几乎被全歼;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威逼晋国,取代其霸主地位。《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书名,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春秋末期孙武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兵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十三篇,与今本同。《史記》載闔閭(hélǘ)謂武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汉书·艺文志》著录八十二篇,图九卷,列于兵权谋家。今本十三篇,6076字,分为上、中、下三卷: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篇名与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基本相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迫使敌国完整降服为上策,攻破敌国为下策。全,保全,完整,使动用法。“全国”属战略,下文的“全军”、“全旅”属战役,“全卒”、“全伍”属战斗,说明孙子主张打歼灭战,不主张打击溃战。(一军:12500人;一旅:500人,一卒:100人;一伍:5人)《谋攻篇》孙子曰: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地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了;能使敌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了;能使敌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了;能使敌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孔子创立的儒家核心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仁”!老子创立的道家核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道”!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字:“全”!孙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句话:用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全利”目标!如果用经济学家的理念解释: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译:所以用兵作战的上策是用智谋挫败敌人的战略意图;其次是在外交上破坏敌人的盟邦间的盟约,再其次是以武力打败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堡(营垒、关隘等要塞在内)。伐谋:就是采取一定措施,干扰敌方统帅心理过程,动摇敌方统帅做出谋划的决心,或者使敌方统帅改变已经作出的谋划。伐交:敌方的谋划已成,而且又不能改变,那就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各种外交关系,同时破坏敌方的各种外交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敌方。“伐兵:”“伐谋”、“伐交”仍然不能阻止敌方发动战争,就要想办法把敌军从有利于他们的环境里引出来对阵。“攻城”:敌方固守城内,我方不得不与敌方开战,只能主动攻城,这是万不得已的做法,是下下之策。《谋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全”:自保全胜。译: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使敌人屈服而不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池却不用强攻的手段,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却能够圆满获得,这就是以谋取胜的法则。至此段,孙子的全胜思想得到了一个大致的展现。其中包括了不破之全,和破中求全,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与当时“去兵”“反战”的思想有本质的区别,也不能将其简单地定义为“和平主义”。《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译:所以用兵打仗的法则是:我军力量是敌军力量的十倍就包围它,五倍就进攻它,二倍就设法敌兵分散各个击破;敌我兵力相当,要有战胜敌人的能力;兵力少于敌人,要有摆脱敌人的能力;敌强我弱要避免决战。弱小的军队一味强打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不能因小失大在《吕氏春秋》这部书里表达了与孙子“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类似的思想。书中说:所有人凭自己的经验都能分出大小与轻重。没有人愿意把脑袋砍掉去换帽子,也没有人愿意残害肢体去换衣服,如果有人愿意这样做,周围人一定嘲笑他分不出轻重。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帽子是用来装饰头部的,衣服是用来装饰身体的。残害所装饰的身体,去换取装饰身体的事物,无异于舍本而逐末。“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圣人去小而取大”。此段从敌我的兵力对比上总结了用敌的战略。其中可以看出,孙子并不赞成甚至是反对“以卵击石”的。只有在战前就全面掌握敌情、我情,才可能对双方的优劣长短进行综合比较,制定战争策略,这也是“知己知彼”的一个方面。《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译:将帅是国家的辅佐之臣,辅佐得周详严密,国家就必定强盛;辅佐得有缺陷漏洞,国家就必然衰弱。《作战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mi)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在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译:“三军”泛指军队。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有上、中、下三军,有的有左、中、右三军。国君给军事行动造成灾祸的情况有三种:一是不了解军队不能够进攻而命令军队进攻;不了解军队不能够撤退而命令军队撤退,这说的是对军队的束缚;二是不懂得军队的管理,而干预军队的管理政务,就会使将士们迷惑而无所适从;三是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产生疑虑。全军上下既迷惑不知所以,又疑虑不明就里,各诸侯国乘机进犯的灾难就会到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自乱其军,招致败亡。。在这段中,孙子提出了重点在论述“君不御”的观点。孙子以为,君主身居朝中,如果盲目干预前方的军事行动,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他列举了三种情况:一是不顾客观情况,只凭主观意志,“遥制”和束缚前线军队的行动;二是不了解军队的管理的特殊性,而干预军队的行政;三是不懂得用兵的权宜机变,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其结果只能是“乱军引胜”,自取败亡。这一段和上一段结合起来,即可以看出孙子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将能而君不御。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选定了将帅之后,就应该对他赋矛完全的信任。《谋攻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译:所以,要预测胜利必须有五个条件:清楚地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作战,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与敌作战的,能够获胜;懂得根据兵力的多少而采取不同战略战术的,能够获胜。将帅与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能够获胜;以充分周密的准备去对付毫无准备的敌人的,能够获胜;将帅有组织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牵制干预的,能够获胜。以上五条,是预测胜利的方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要有不受君命的胆量,前提必须懂得“知胜有五”。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怠。译:所以说:既了解敌方情况,又了解我方情况,便能百战百胜不会有失败;不了解敌方情况,只了解我方情况,这样就可能胜负参半;既不了解敌方情况,又不了解我方情况,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军争篇》)外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知道各诸侯国的谋略,才能开展必要的伐谋伐交活动。知彼的重要性故由此可总结出孙子的战争思想主要有三点:将战争损失降到最低的全胜思想,赋予将领独立的指挥权,和全面掌握敌情。《谋攻篇》如何实现所谓的“全胜”,孙武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以谋略取胜为上。第二,设若被迫采取“伐兵”之法,则应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灵活机动,尽量保全自己把战争损失降到最小,告诫人们切不可意气用事,死拼硬守。第三,正确发挥国君和将帅的作用,第四,准确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自己行动的策略,确保全胜,提出“知胜之道有五”。思想精髓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2.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作战的上策是用谋略胜敌,其次是运用外交取胜,再次是战胜敌人军队,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3.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不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而不是靠久战。4.兵不顿而利可全——军队不致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圆满获得。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百战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都有危险。内容提要1.战略思维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2.实现“全胜”的方法谋攻的指导原则:“必以全争于天下”谋攻法则: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六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3.实现“全胜”的保障:贤将明君,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三种情况4.指导战争的基本前提:知彼知己预知胜利五法: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本文标题:《谋攻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7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