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我眼中的西方哲学——以叔本华为例
1---------------------------------------------装------------------------------------------订-----------------------------------------线----------------------------------------班级0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班姓名林嘉骏学号08251101260-广东商学院答题纸(格式二)课程当代西方哲学思潮2010-2011学年第2学期成绩评阅人评语:==========================================我眼中的西方哲学——以叔本华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我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过程入手,通过对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阐述我对西方哲学的看法和理解,并以叔本华哲学思想为例展开阐述我眼中的西方哲学。关键词:西方哲学叔本华悲观主义一、我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过程在上高中之前,我根本没有接受过哲学的学习,更不要说西方哲学啦。到自己上了高中之后,在政治课上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老师说马克思主义是西方传来的哲学理论,这可以说是我接触西方哲学的开端。后来在大三之前的时间里,我接触的西方哲学还是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2过几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我对西方哲学有了一种错觉,就是认为西方哲学是很枯燥的,都是一些教条化的简单的口号而已。后来在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谢华汉老师的伦理学导论课程,在他的课程上我接触到功利主义等西方伦理哲学思想,这是我认识西方哲学的第二步跨越。到了这学期,我选修了贾未舟老师的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我有机会了解到叔本华、尼采、萨特、祁克果、福柯、佛洛伊德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这门课程也使我对西方哲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认识到西方哲学并非一门枯燥的学科,也并非只是一些教条化的简单口号而已,它是一门既深奥有富有趣味及启发性的学科,它能为我们的人生提出很多富有深刻意义的思考及启发。正如贾未舟老师所说的,只要你好好地去研究一下西方哲学思想,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会有所提高,你自己的人生也会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指导。二、我对西方哲学的看法及理解西方哲学是指西方世界、相较于东方世界的主流哲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腊的古希腊哲学。在我看来,儒家哲学是内在超越的,西方哲学是外在超越的。西方哲学注重追求超越性的真理;而中国哲学注重追求道、创造自己。即相对中国哲学而言,西方哲学对真理的追求更为执著。然而,中国哲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相对缺乏对客观真理的追求热情,他们更多的是偏向于自我心性的修养。中国哲学的系统观是开放的,是过程式思维;而西方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是超绝的,是绝对的、独立的、封闭的。当代西方哲学更是批判其超绝性而发展出来的新哲学思想,使两者具有更多的相通性[1]。总体上,西方哲学侧重于名辩(概念的思辨、推演),强调由外至内,偏于感性,外在是影响内心的主要条件;东方哲学不限于名辩,也包括非语言精神过程,同时其大多是从内心出发的,偏于理性,认为由内至外,内心是引起外在变化的因素。三、我对叔本华哲学的看法及理解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是意志论哲学的开创者,他一生致力于人生诸多问题的哲学思考,其人生美学以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外壳,以意志和表象的理论为哲学基础,并在这样的基础和外壳下表现人生的痛苦症结所在以及解脱痛苦的解决方式[2]。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3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3]。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人生的最终根源就是意志,而意志就是人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和欲求,即欲望。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也就是延长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命冲动和欲求是非理性的,周而复始,不断出现,且欲望的满足永无止境。生命个体在欲望满足之前焦虑不安,充满冲动和欲念,而在欲望满足之后,随着好奇心、新鲜感、兴奋心理的逐渐消失,生命个体开始感到空虚和无聊,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他又开始焦灼不安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满足后,又开始感到人生的空虚和生活的无聊。叔本华认为:“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份[4]。”试想一下,我们的人生何曾不是如叔本华所说的一样呢?我们自出娘胎,就在无止境地追求着无穷无尽的欲望。当我们在欲望尚未满足时,我们自身会感觉到无比的焦虑,总是希望自己快点能达成欲望;而当我们的欲望真正得到满足后,我们经过一段短时间的兴奋后又会感到无聊,从而寻找新的欲望。以我为例吧,我是一个追求科技的人,当有一部高科技的新手机面世时,我总会很有欲望去买它,拥有它,每天总会无意间去想想它;但当我真正把它买回来后,一开始我会很兴奋,每天都会把玩一下它,然而一个星期过后我就会趋于平淡,会对新买的手机感觉到有点无聊,并试图重新寻找更加高科技的产品欲望以填补我的无聊。人生也就是这样,会在欲望的痛苦中和无聊上摇摆,直至人的生命结束为止。叔本华认为,人生虽然是痛苦、悲惨和不幸的,但人们仍然可以寻找自我解脱的方法。在他看来,解脱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意志的暂时否定——艺术;二是意志的绝对否定——禁欲[5]。叔本华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超越自我意志的。无论是艺术的创造者还是欣赏者都是怀着一种超意志的理念去看待艺术的,因而艺术能使人享受短暂的愉悦、获得短暂的解脱。而要使痛苦的人生真正获得彻底的解脱就只能依靠禁欲,因为禁欲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叔本华认为禁欲可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愿放弃性欲;二是甘于默认痛苦;最后一种是死亡。我认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论是基于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反思的,这种反思是直击人类的现实处境,,是针对普世的实实在在的困惑的。纵观现实社会我们会发现为名为利、争强好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精神空虚等等人性的蛀虫。许多人因这些人性4蛀虫而一生烦恼痛苦不堪、欲望难以满足,处于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处于空虚和无聊之中。这些人性蛀虫说到底是滋生于人的无止境的欲求。叔本华对人生悲观痛苦的揭示,无疑是告诫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不要为物所惑、为人所恨、为情所困,而要擦亮眼睛、清洗头脑、反思人性、鼓起勇气、敢于直面与挑战人生。同时,在我看来,叔本华提出的人生痛苦观所隐含的最终结论是:痛苦是人生的必然境遇。叔本华在这里潜在地表达了他的意图:人不可能处在宁静的幸福之中,不可能达到完全和谐的状态。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是打着人世苦痛的幌子,在向世人揭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人之所以生活在痛苦之中,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有欲望,有追求,这种痛苦正是人们为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能够诗意化地生存所必须经过的历程。他的痛苦观实质上是鼓励世人积极面对生活,勇于追求人生的意义。四、结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决不是失望颓废的悲观主义,它是一种哲学的悲观主义,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悲观主义。其唯意志悲观主义人生观赋予了人直面现实、看破红尘、自我反思、敢于奋争的勇气。叔本华的某些论述是针对人类一般处境而言的,这并不是什么空洞的感伤,而是实实在在的困惑。只要人类存在一天,生存与死亡、欲望与解脱、自杀与人生的问题就会存在一天。人活着一天,就会追问人生的意义。叔本华的魅力正在这里,西方哲学的魅力正在这里,人生的魅力也在这里。认识了西方哲学,我们的人生就会富有意义,就会有方向了,因为哲学能指导我们的人生。参考文献[1]西方哲学[EB/OL].维基百科.[2]吴奕菲.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J].美与时代(下),2010,5:40-41.[3]叔本华[EB/OL].百度百科.[4]胡元志,陈双凤.试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1):19-22.[5]林宝煌.试论叔本华的人生观及其价值向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学报.2011,28(1):44-45.5678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西方哲学——以叔本华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7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