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第二节儿童观第三节儿童教育观第四节幼儿园教师观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一、儿童发展的含义(一)发展的含义发展就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二)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的发展心理发展儿童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相互影响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争论的提出:视频1(一)遗传决定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代表人物:柏拉图: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格塞尔: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有效。高尔顿:优生学创始人(二)环境决定论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代表人物洛克:“白板说”华生:“教育万能论”讨论:儿童发展源自遗传还是环境呢?来自心理学的观点:视频2(三)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2.后天环境和教育(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RH溶血病、苯丙酮尿症(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缺点:过多强调遗传的影响,轻视教育的力量总结:视频3三、儿童发展的规律(一)儿童发展的潜力要及时挖掘神经系统发育90%在6岁前完成个性、性格、气质等初步形成期多种身体机能发展的关键期(二)儿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三)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1、儿童的发展有性别差异2、儿童的发展有个别差异3、儿童的发展有文化差异(四)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五)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木桶理论四、早期婴幼儿教育的意义——来自脑科学研究的相关结论1、婴儿一出生就做好了学习准备,他们是非常出色的学习机器,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变成这样;2、儿童的发展及其学习能力依赖于天生本性(被8万个基因所控制)和后天养育(儿童拥有的经验与养育他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儿童在生命最早发生的事情对儿童如何成长与学习产生长期的影响;4、关键期既积极地也消极地对儿童学习产生影响;5、人类的大脑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具有根据不同经验、环境而做出改变的能力;6、预防和早期干预比后来的治疗更有效;7、大脑根据经验表现出生理上的变化;8、丰富的环境影响大脑的发展。(《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2004年版)2004年6月,“北京亚运村第一幼儿园为70名小朋友安排了身穿黑色博士服的隆重毕业典礼,园长介绍说,希望这个典礼给孩子们留下关于学习与美好未来的深刻影响”.《黑龙江晨报》报道,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两岁幼童张泽洲乖巧聪明,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小小年纪就能识1200多个汉字。张泽洲的妈妈曾是一名幼儿教师,在张泽洲5个月大时,她发现孩子特别爱听“三字歌”的录音带,孩子13个月,她就按识字挂图教他识简单的生字,现在,25个月大的张泽洲已经能背诵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全部课文,据介绍,张泽洲的家长己经为他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正在等待回音。一、儿童观的内涵二、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史三、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四、儿童观的形态五、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一、儿童观的界定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二、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史(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罪(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儿童的发现”(五)“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对科学儿童观的召唤(六)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儿童观在科学层面上出现成为可能(七)20世纪:“儿童的世纪”(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斯巴达人住在旷野之中,共餐而食,过一种军营生活。而各个功名似乎没有私宅和小家庭的生活。所生下来的儿童由诸长老根据其体格是否健壮而决定弃留;儿童7岁时即离开母亲,到军营中生活并接受军训……”(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罪修道院长说:我们竭尽全力责备他们,从早到晚都打他们,可是我却看不见有什么进步。安塞姆问道:那么他们怎样成长呢?修道院长回答说:就像许多牲口那样又呆又笨。安塞姆说:一个著名的教育制度却正在把人变成牲口。……这些可怜的孩子交给你了,你就应该帮助他们成长,使他们思想成熟,但是,如果不给他们自由,其身心发展必遭挫折……(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伊拉斯谟:“有些老师总希望我们的孩子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这是完全错误的”;“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仍是一种奴性的做法。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夸美纽斯:在人的身上自然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它们发展出来。——种子论“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儿童的发现”英国的洛克:儿童来到人间时其精神方面是一块“白板”,成人应该给予儿童自由;——“白板说”法国的卢梭:1、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2、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儿童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他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他过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牺牲了快乐的时光才达到他这种完满成熟的境地的……”(五)“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对科学儿童观的召唤裴斯泰洛齐:“当我读他(卢梭)那些令人陶醉的书籍时,我的梦幻般的旨趣达到了异常热情的高度”福禄贝尔: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者和父母须了解儿童,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发展的生存关系中认识儿童;人类的每一后代的发展,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复演以前人类发展的阶段,个人经验必然包含种族经验。(六)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儿童观在科学层面上出现成为可能1882年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争论的提出:视频11、遗传决定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代表人物:高尔顿:优生学创始人格塞尔: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有效。2、环境决定论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代表人物洛克:“白板说”华生:“教育万能论”讨论:儿童发展源自遗传还是环境呢?3、儿童发展心理学主张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视频2(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RH溶血病、苯丙酮尿症(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缺点:过多强调遗传的影响,轻视教育的力量(七)20世纪:“儿童的世纪”及其问题1899年爱伦·凯《儿童的世纪》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吗?1、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2、儿童研究盛况:格塞尔、皮亚杰3、将儿童研究与理解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联系在一起4、用法律来达成“尊重、爱护儿童”共识(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罪(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儿童的发现”(五)“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对科学儿童观的召唤(六)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儿童观在科学层面上出现成为可能(七)20世纪:“儿童的世纪”没有儿童概念有儿童概念成人中心发现儿童儿童中心儿童观演变的原因:●人类主体的发育水平●时代精神文学发展是如何影响儿童观的演变呢?古希腊伊索寓言农夫和蛇贝洛尔兄弟的《鹅妈妈的故事》小红帽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故事集》老鼠嫁女儿安徒生《安徒生童话》20世纪有香味的书、立体书、手工书等裸体男孩普托三、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1、“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纲常中的儿童父亲掌握着子女的生死大权二十四孝之郭巨埋子10月19日《扬子晚报》报道2、成人本位的文化蔑视儿童——小孩儿懂什么周作人:用四书五经灌溉的儿童,长大进入社会后就只能像“暂出樊笼的小兽”那样,“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了3、把儿童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儿童是追求生命不朽的另外一种办法“春秋齐景公爱庶子荼,曾自己衔绳作牛,让荼牵着走,公触地而齿折”。4、把子女看作光耀门第的工具父以子贵子女攀比5、养子防老6、性别歧视总之,传统儿童观基本上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看作是工具,没有认识到儿童自身存在意义和目的(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鲁迅先生:“我最初实在替这个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挖到黄金,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做孝子,……倘使父亲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吗?……”陈鹤琴:儿童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他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三)中国当代的儿童观1、对童心论的批判陈伯吹:“如果审读儿童文学作品不从‘儿童观点’出发,不在‘儿童情趣’上体会,不怀有一颗‘童心’去欣赏和鉴别,一定会有‘沧海遗珠’的遗憾,……”2、对母爱教育的批判《育苗人》3、“出身论”与“血统论”的交锋“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而混蛋”“基本如此”四、儿童观的形态(一)社会主导形态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是指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法律机构及其他居支配地位的人们所持的对儿童的看法、态度特点:一元的;法律性;阐述概括、简约案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9月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所持的儿童观特点:多元性;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背景,阐述系统、全面(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1.是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2.特点:实感性、差异性及不系统性3.类型:形式性儿童观或理念性儿童观实质儿童观或功效儿童观不但能从理论上、观念上掌握一定的儿童观,而且具有足以使这种儿童观得以贯彻的内在素养和技能五、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一)儿童观的现在化途径在哪里?1、梳理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2、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参照不同文化的儿童观;3、在法律上保障儿童的权利;4、作好宣传工作,使现代儿童观深入人心。(二)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1、儿童是人,具有人的尊严和一切基本权利;2、儿童是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他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4、不同性别的儿童应受到平等待遇;5、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6、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可以给成人启示;7、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儿童发展,还在于儿童的幸福;8、儿童有权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第三节儿童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教育观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维持”,即儿童某些认知能力能够自然地完全发展,教育和经验的作用只是使儿童维持现有能力水平◎第二种作用模式是“促进”,即后天教育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第三种模式是“诱导”,即后天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某种能力的发生与否,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园丁说”与“否定教育论”“园丁说”——教师是园丁,他应当相信种子成长的能力,准备好适当的土壤,全力为花草的生长创造适合的条件,但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让苗儿自己生长。夸美纽斯:种子论“在人的身上自然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它们发展出来。”“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裴斯泰洛齐:园丁说“种子是树的精髓,它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大树”“树的生长同人的生长一样,…在儿童还没有出世时,未来的能力的萌芽就已经具备了”“教育如同园丁的艺术…教育者也是如此,他没有传授给人们一点能力。他既没有提供生命也没有提供呼吸,他只是看守着,以防任何外部力量的伤害或干扰”园丁说的意义:1、教与学的行为本来是件自然的、令人高兴的和惬意的乐事2、教育者应当研究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儿童成长的环境,如同园丁要研究种子和土壤
本文标题: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0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