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讯2010年第13期2010年5月31日我会参与主办“低碳我们在行动”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2010年5月15日,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联合国协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主办的“低碳我们在行动”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暨北京国际科普节启动仪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我会常务理编者按5月15日,我会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联合国协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了“低碳我们在行动”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暨北京国际科普节启动仪式。我会何建坤、周大地常务理事给师生们做了精彩的主旨报告,来自北京12所高校的师生共同发起倡议并签署了《首都大学生低碳生活公约》,在活动期间还举办了小型“低碳、环保”主题展览和分论坛,上述系列活动得到大学师生们的积极参与和热烈欢迎。现将有关情况通报给大家。(因两位常务理事的报告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切勿公开引用)2事何建坤教授和周大地教授到校给师生们做了精彩的主旨报告。来自澳大利亚、挪威、法国等国家知名环保组织、绿色企业的专家、学者与北航大学、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12所首都高校青年师生近300多人,齐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交流“低碳发展”之路。主题教育活动中,举办了小型“低碳、环保”主题展览,开展了“低碳大学生在行动”论坛、及“大学生环保作品及成果转化”和“环保政策与绿色经营”两个论坛,发布并签署了《首都大学生低碳生活公约》等,活动意义深远、内容丰富。对于帮助广大青年师生正确理解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低碳发展;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指标,了解国外政府制定的产业与环境发展政策、企业绿色经营模式和发展等大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进行了导向性的讲解与交流。并就大学生节能环保创新成果转化等问题进行了现场对话。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张小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郑志明,北京市科委张星处长、本会办公室宋征主任先后在启动仪式讲话。本次活动我们从多方面体现了低碳理念,如:所有参会人员包括与会领导、讲课专家均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参会,乘地铁、公交、或骑自行车、步行;会场不提供瓶装水和一次性纸杯;参会领导、专家与各校学生一起在学校食堂共进午餐等,使所有参会者真正做到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3何建坤: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5月15日,我会何建坤常务理事在“低碳我们在行动”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主论坛上做了题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的报告。首先,何教授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他说,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已成为世界广泛共识,尤其是化石能源燃烧、土地开发利用等人为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中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大气中CO2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已上升到2008年的384ppmv。近百年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cm。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增加、河流径流量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自然生态退化、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加等。图为常务理事何建坤在论坛上做主旨报告4接下来,何教授回顾了哥本哈根大会召开的背景,哥本哈根大会即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大会。哥本哈根大会的任务就是围绕2012年后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行动,以及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展开。在哥本哈根大会举行期间,共有194个国家代表团,3万多人与会,119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会。会上会下,场内场外空前活跃,各国代表团新闻发布、演讲、交流,双边和多边磋商、NGO活动、边会;场外集会、游行,各种活动使得哥本哈根会议背景错综复杂,交锋惊心动魄,进程跌宕起伏,成果来之不易。大会最终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会议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新起点。总体上来说,《哥本哈根协议》凝聚了共识,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基本上得到了反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了《公约》和《议定书》的框架和原则,延长了“巴厘路线图”的授权,保证了双轨谈判的进程,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达国家2012年后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迈出了新的步伐,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010年1月底按不同格式,发达国家提交减排指标,发展中国家提交减缓行动;发达国家承诺,2010-2012三年提供资金300亿美元,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强调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中国家5坚决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三可”或评议,但接受了“国际磋商和分析”。我国为促进哥本哈根会议成功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尤其是我国提出自主减排目标,体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诚意。我国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统筹考虑了国内节能降耗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符合我国发展阶段特征,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需付出巨大努力。“十二五”期间投入要大于“十一五”,据麦肯锡测算,需要额外成本的减排技术,“十一五”约20%,“十二五”将达40%,附加投资也需从“十一五”1.5万亿元上升到1.9—3.4万亿元;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相同工业化阶段GDP能源强度大都呈上升趋势。日本1960-1974年,上升23%;韩国1971-1997年,上升45%;我国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目标体现了我国的决心和成效。何建坤常务理事认为,下一阶段我们着力要做的是:面临对外争取发展空间,对内实现低碳发展的双重艰巨任务,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应对;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是我国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是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6周大地: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5月15日,我会常务理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教授在“低碳我们在行动”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主论坛上,为300多名参会师生和新闻媒体记者做了题为“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主旨报告。图为常务理事周大地在论坛上做主旨报告周大地教授的报告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国能源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阐述了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性;第三是讲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周教授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高速增长年均达8.9%,位居世界第二,而世界能源总增长速度在经济平稳正常发展的年份也不过是2.5%。我国石油生产量多年持续平稳增长,但消费量确远远高于生产增速,致使成品油需求总量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3%。超过半数7需要进口。2009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已超过30亿吨标煤,其中煤炭占到70%,按此趋势,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将超过50亿吨,届时世界总消费能源约155亿吨,美国不到33亿吨。我国GDP总量占全球的7%,但能耗却占到全球的17%。这就是中国国情。第二个问题,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我国要从3000美元增长到20000美元,依靠什么?过去长期依靠土地、矿场资源的大量投入,负担已经过重;年已投入更多的劳动力,目前劳动力优势已不明显,人口红利已经不多;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比重过大,产量过高,生产事故、重大事故发生过于频繁;核电比重过小,仅占我国能源供应量的1.4%。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产品出口占制造业比例过大,我国生产的产品总量中70%用于出口的产品有鞋、自行车、手机、电脑显示器等,其中很多产品价格很低。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过高,2005年,我国在全球排放前十位国家位居第二,今年将上升为第一排放国。我国温度升高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大城市人均温室气体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受到挑战!我国面临着严重大资源环境制约,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制约条件:酸雨、阴霾、淡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不断被化学品、重金属污染;干旱面积以及荒漠化面积扩大。由此可见,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迫于外部政治经8济压力,应当从国情出发,必须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个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明确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量,以致脱钩;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扩大排放。其次,低碳经济需要发展方式转变。低碳能源特别是低碳燃料,会产生更高的能源成本,将制约公平服务。发展低碳经济要防止误区:发展低碳经济不是扩张“低碳产能”,不是单纯搞扩大新能源,而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能再增加也没有排放空间了。第三,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技术措施,原则上要立足于限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内容包括:节能放在首位,2030年前,60-80%靠节能;2030-2050年间,50-60%还是靠节能;防止砍伐森林,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恢复土壤植被;扩大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能力;要从国情出发确定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重点,调整的方向应优先发展核电、水电、天然气。核电目前为900万千瓦,力争在2020年超过7000万千瓦。我国天然气发展潜力巨大,国情决定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发展水电,这类能源供应稳定,效能高。有一笔账:一个单位的水电等于两个单位的风电,一个单位的核电等于五个单位的风电;中国未来的能源支柱很有可能是天然气,我9国有几千亿的储备,有成熟的开采、运输等技术,性能稳定,逐步替代煤炭而成为支柱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发达国家长常规源结构优化潜力有限,提出了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欧盟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20%,占生物液体燃料的10%;美国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25%,2030年风电占能源总量的20%,占生物液体燃料30%。我国要从经济增长内容,发展方式、社会发展目标、消费方式、能源效率、结构等多方面综合创新。碳封存技术(CCS),目前处于研发阶段,受到高成本、规模化的制约。要重新设计我国的消费模式,防止盲目被动的受市场推动。要建设基于轨道和大容量公交的高效交通系统,加快清洁交通工具发展;要全面提高建筑物能效水平,开创有中国特色的低能耗建筑物的建设和运行体系。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占略定位是近期主要依靠提高水电比例,同时探索风电大规模应用的技术、经济的可行性;主要是发展技术、降低成本、扩大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可利用范围和程度,为今后大规模利用做好准备。2030年后,我国能源增长需要基本依靠非化石能源,以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10低碳的艺术——大学生节能环保创新作品展5月15日,在“低碳我们在行动”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会场还举办了一个小型“低碳、环保”主题展览,从另一个侧面对低碳生活以及节能减排做了微妙的诠释。由我会提供的节能减排摄影获奖作品,在我会领导的启发下,大学生们摒弃了用铁架、木板展示作品的方法,而选择了将一张张反映节能减排的摄影作品贴在了可以循环利用的纸箱子上(见图一),这种表现形式不仅新颖别致,更突出了低碳生活、节能环保的主题,成为了整个展厅的亮点,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展厅中还展示了部分造型奇特的雕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雕塑的原材料全都是用尾矿的废弃石料加工而成的。这种加工工艺不仅降低了材料成本,更将工业生产中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进行加工利用,使艺术作品与节能减排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这其中,一件名叫《对话》(见图二)的雕塑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眼球:该雕塑左半边是中国传统的爵,右半边是西方现代的高脚杯,而爵和高脚杯的造型有如男人和女人,寓意着时间的对话、空间的对话以及不息的生命力。挂在展厅一角的两件“唐装”(见图三)也使人眼前一亮。废旧的书籍和报纸在艺术家眼里成为创作的源泉。作者通过创新的艺术构思和精巧的手工编织传达着这样的信息: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既是文化的,同时也社会的。艺术不仅可以丰富人11们的生活内容,还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艺术家们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肩上也担负着社会的责任。在展厅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幅令人揪心的油画“最后的嘶鸣”
本文标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