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洛可可艺术苏比兹宅邸室内装潢波夫朗巴黎1736-39一、洛可可艺术概念•1、意义与背景•洛可可艺术(Rococo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2、词源与含义•从词源来看,rococo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意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derocaille(岩状工艺)为travail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3、洛可可艺术的特质•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型的装饰效果。•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四﹑洛可可艺术的表现•1、建筑•洛可可建筑•特点:洛可可建筑的外型满足于有节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层简单的色调,而内部装潢则五彩缤纷,形式多样。最大特点是明显带有人生的享乐主义思想,它是人生现世享乐生活的舞台,主要体现在王宫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上。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比较•前者讲究线条的韵律感、量感、空间感和丰富而有变化的立体感,并带有绘画般的效果。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更讲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复多变的曲线和装饰性的绘画布满壁面,甚至利用镜子或烛台等使室内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喜欢用舶来品(如中国瓷器、日本漆器、东方丝绸与挂毯、非洲珠宝、意大利水晶灯等)装饰室内。•室内装潢通常以白色为底,利用花朵、草茎、棕榈、海浪、泡沫或贝壳等作为装饰的图案,带来一种异常纤巧、活泼的趣味,但却破坏了建筑的均衡、庄重和安定的感觉,尤其是使用金、白、浅绿、粉红等刺眼的色彩,更令人眼花撩乱,这种繁琐、矫揉造作的风格,实在是装饰艺术的极端。•代表作品•波夫朗(G.Boffrand,1667~1754),巴黎《苏比兹宅邸》(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厅)。•德国费斯堡(Wurzburg)住宅内的《凯瑟大厅》(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筑师诺曼(B.Neumann,1687~1745)领导兴建,提埃波罗(G.Tiepolo,1696~1770)负责装饰天花板上的绘画(1753)。2、雕刻•洛可可雕刻•洛可可雕刻是杰出的写实风格,纤细精美也很生动,一般作品体积不大,多半是人物半身像。喜欢带有历史典故或寓意的雕像,用于点缀贵族的邸宅,有些小雕像是用陶瓷器制作的。重要雕刻家:•法国法尔科奈(E.M.Falconet,1716~1791)为俄国凯瑟琳皇后所作的《彼得大帝骑马像》(1766~82),是十八世纪最优秀的纪念碑雕刻,用古典手法雕刻宏伟作品。后来倾向用瓷器制作亲切活泼的小雕像,如《山林女神伊利哥妮》(1747)、《浴女》(1757,大理石,巴黎罗浮宫)。•如作品《森林女神Nymphand森林好色之神Satyr的狂饮》(约178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西风神与花神》(1799,陶器,纽约HenryClayFrick收藏)。•可罗狄恩(Clodion,1738~1814),善于制作小陶像,技巧高妙,带有淫欲意味,但能散发出有韵律的活力。•鲁比里阿克(L.F.Roubiliac,1702~1762),生于法国,活跃于英国,为欧洲开创制作纪念天才雕像的先例,例如《英国乔治二世国王》(大理石,温莎王室藏)、《大音乐家韩德尔像》(1738)。3、绘画•洛可可绘画•(1)法国洛可可绘画•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景(如威尼斯、罗马)奇物(向日葵、玉米等)。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著名画家:•华铎(A.Watteau,1684~1721),路易十五时代的宫廷画家,他的画具有如梦一般的生活情景,令人向往,产生愉快之感,绅士淑女们在森林中嬉戏﹑野餐,人物表情显得优雅。其风俗画画风即所谓的“野宴”,被誉为“绘画中的莫扎特”。代表作《到西西瑞岛朝圣》(1717,巴黎罗浮宫)、《小丑》(约1718,巴黎罗浮宫)。•布雪(Boucher,1703~1770),专长在“牧歌”和“神话”为题材的绘画,十足的贵族趣味,是随侍国王的首席画家,庞芭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妇)的绘画老师。代表作如《黛安娜入浴》(1742,巴黎罗浮宫)、《棕发女奴》(约1743,巴黎罗浮宫)、《庞芭杜夫人》(1756,慕尼黑老绘画馆)。•弗拉哥纳尔(J.H.Fragonard,1732~1806),以华丽的沙龙生活为乐,以当代风俗为主作画,用轻快的笔触表现抒情、风雅的诱人画面,代表作如《阅读的少女》(1776,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荡秋千》(1766,伦敦华莱士藏)。•夏丹(J.B.S.Chardin,1699~1779),从静物开始登上画坛,而扩及人物肖像画,非宫廷贵族的场景,仅是传达一般平民单纯而有节制的快乐,善于以沉着、朴素的色彩描绘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代表作厨房静物画《魟鱼》(1728,巴黎罗浮宫)、《从市场回来》(1739,巴黎罗浮宫)。(2)英国的绘画•英国到十八世纪才有独特本国风格的绘画出现,虽然也采用洛可可样式,但不大考虑贵族的需要,无论在风俗画、肖像画或风景画上,都能反映英国现实生活和民族思想感情。著名画家:•霍加斯(W.Hogarth,1697~1764),平民画家,吸取洛可可艺术潇洒地运用色彩的一面,善于使用近乎讽刺画的技巧,深刻沉痛地勾划出时代的弊病,代表作《流行婚姻:婚后》(1743~45,伦敦国家画廊),讽刺破落的贵族强迫他们的继承人同富商女成婚,却因无感情基础而产生的悲剧;•《捕虾女》(1745,伦敦国家画廊),描绘一个性情开朗、富有生气的瘦弱的贫家姑娘,打破传统肖像画以表现庄严、高贵气质为主的样式。其理论著作《美的分析》,阐述曲线是最美的线条,多方面举例说明变化与统一法则在艺术中的运用。•雷诺兹(SirJ.Reynolds,1723~92),模仿意大利古典大师的精华,关心高尚的题材,如“史画”,人物尊贵动人,但不重质感。除为人制作肖像画外,对神话景象、古代历史插曲有兴趣。他于1768年创立皇家美术学院,要求艺术家如希腊罗马一样,也能创造出理想的人体,表达崇高的原则和纯洁的美。代表作《高尚的奥古斯都》(1753~54)、《尼丽·厄布来恩》(模特儿画像,1760~62,伦敦华莱士藏)、《海尔阁下》(1788-89,巴黎罗浮宫)。《海尔阁下》•康斯博罗(T.Gainsborough,1727~88),受范·戴克影响,绘画表现不落俗套,肤色、质感技巧成熟,此点胜过雷诺兹。除画肖像画外,对风景画特别有兴趣。代表作《安德鲁斯夫妇》(1750,伦敦国家画廊)、《何奥公爵夫人玛莉》(1760,IveaghBequestKenwood)。•《何奥公爵夫人玛莉》(3)意大利•提埃波罗(G.Tiepolo,1696~1770),十八世纪威尼斯派最突出的代表画家,他的风格以继承提香和乔尔乔尼明亮的色彩与柔和的效果为特征,其作品最大的魅力是人物形象英资勃勃、色彩明快富有感染力。也是最杰出的壁画家、版画家和漫画家,曾应邀到当时欧洲各国为王室作壁画,•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国费斯堡的天顶壁画(天花板),此画充分反映洛可可艺术的漂亮、风雅和轻松的特点,《圣母与握金翅雀的圣婴》(1760,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也有相同的格调。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本文标题:洛可可艺术-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1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