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狗之歌作者简介•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生于梁赞州康斯坦丁诺沃村(现名叶赛宁诺村)一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对于十月革命,他表示欢迎。第一该诗集《扫墓日》于1916年出版,其中有优美的风景诗,也有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诗。十月革命后曾创作过歌颂革命与革命领袖的诗篇,如《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列宁》(1924)、《大地的船长》(1925)等。他曾受到颓废文人的包围,迷恋过形式主义,一度成为意象派诗人。组诗《小酒馆的莫斯科》(1921~1924)以莫斯科小酒馆为题材,美化流浪者与无赖汉的颓废情绪。1924至1925年是他创作上新的高潮时期。•诗集《俄罗斯与革命》(1925)和《苏维埃俄罗斯》(1925)渗透着歌颂革命与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描写了农村革命的广阔图景,塑造了建设新生活的战士的鲜明形象。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叶赛宁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他未能从根该上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期望于革命的是建立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歌颂革命,却没有投身于革命的决心;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个人生活中又常常受感情的盲目驱使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感情极度矛盾下自杀。狗之歌简介•叶赛宁在《狗之歌》中所追求的“新”和“奇”,不是从空中楼阁中臆想出来的,而是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提炼而得的。在原文中,《狗之歌》的“歌”字是崇高体词,是用来赞颂高大形象之词,但诗中出现的并不是英雄豪杰。就动物世界来说,狗既没有牛的“任重”或马的“道远”,也没有云雀的“高翔”或海燕的“预见”,然而,诗人从狗的身上发现了诗真正的诗。一只其貌不扬的狗,从清早到晚上的短短十几个小时之内,经历了悲欢离合,尝尽了甜酸苦辣,一切都源出于对下一代的爱,光这点精神就够催人泪下的了。•诗人在这里成功地运用了小中见大,凡中见奇,丑中见美的艺术手法,给人以质朴意新的美的感受,使人情不自禁地落下同情的泪水。诗中还出色地运用了正反相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七只小狗被主人淹死后,母狗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回走,这时不是月黑风高,一派肃杀的气氛,而是夜空挂着一钩弯月,大地一片宁静。然而清丽的美景更反衬出命运的险恶,环境的寂静愈激起内心的波澜,以致母狗想小狗想疯了,竟误把天上的月亮当做自己的小狗。这种心理刻画,真是入木三分。环境的寂静《狗之歌》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于1915年写就的抒情诗。这首由七个小节组成的诗,从早晨开始,到月夜结束,似乎构成了有关于一只母狗的完整的叙事,但又不仅仅如此。.•早晨,在存放黑麦的小屋•靠着一排金色的蒲包•母狗生下了七条小狗•个个长着棕色的茸毛•“七条小狗”,就是七条生命,•“棕黄的茸毛”,显示了生命的可爱,•母狗整天的抚爱着它们•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一股股乳汁像融化的雪水•流在它的腹下——带着体温•从早晨到黄昏的“舔遍”“融”“体温”等动作与情态的词,均显示的是爱,或者说是母爱。前二节所展示的生命降临的惊喜和对生命的爱抚与后面因生命的离弃而来的哀伤构成对比,从而形成了该诗叙事的张力。•到了傍晚,当鸡群进窝,•主人板着脸走出门外,•把七只小东西抓来•全都塞进一条口袋•第三节:仅仅在一天之中,命运就发生了变化,“主人板着脸”“抓来”,“塞进”,写出了主人的无情•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而在那没有结冰的水面•久久地,久久地抖着波纹•写出了母狗内心的焦急,它爱自己的孩子,但看到的只是水面久久的波纹,暗含着它的孩子已没有了.•当它舔着两肋的热汗,•有气无力的又往回走,•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正像是它的一只小狗。•表达了母狗失去狗崽的极度悲痛之情。此处细腻的写出了母狗内心的痛苦与怨恨,由此而产生幻觉,房顶上的月牙仿佛是自己的孩子。•它抬头望着蓝色的高空•发出响亮的怨恨的悲鸣•细细的月牙儿溜过天顶•偷偷躲进田野和丘陵•“溜”“偷”两个动作活画出深受感动的心情,十分传神。圣洁的母爱感天动地,月牙儿怎么忍心看下去呢?•人们嘲弄地向它扔着石头•它却漠然的面对这恩赐•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写人们对母狗的嘲弄,再度体现人们的残忍无情.•.你能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吗?•解析:叙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内容:狗:生子-失子-念子爱:(抚爱,舔遍,体温,有气无力)•焦急:(紧紧地,久久地)•失子之痛怨恨:(幻想月牙,响亮,悲鸣,漠然)•主人:残忍,冷酷(抓,塞)•人们:冷酷,冷漠(嘲弄,扔,恩赏)•诗言志: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诗人表现出对母狗的真挚的爱,也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文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分析划线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01.母狗整天抚爱着它们,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解析:表示舔的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02.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离近,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03.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正像是它的一条小狗。•解析:月牙儿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儿,情景交融感人肺腑。•04.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解析:用金色的星星比作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3.文中除了母狗,还出现了哪些形象?•解析:还有主人和人们。•4.主人和人们对母狗的态度是怎样的?•解析:主人和人们都是:残忍,冷酷无情的。如:主人板着脸,把小狗抓来,塞进了一条口袋。人们嘲弄地向它扔石头。•1.第一二节写母狗得子之喜,联系起来看,两个表时间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解析:“早晨”“和黄昏”两个词语,突出母狗舔小狗的时间之长,充分表达母狗的爱子之情。•2.结合语境说说“踉跄”一词表达了母狗怎样的心情。•解析:表达了母狗失去狗崽的极度悲痛之情。•3.母狗望着高空,发出悲鸣时,月牙儿有怎样的表现?•解析:细细的月牙儿“溜过天顶,偷偷躲进田野和丘陵”。•《狗之歌》从构思到手法、语言,都能使人读后充满新奇感。例如诗题选得颇为奇趣。•环境的寂静《狗之歌》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于1915年写就的抒情诗。这首由七个小节组成的诗,从早晨开始,到月夜结束,似乎构成了有关于一只母狗的完整的叙事,但又不仅仅如此。•诗中意象极其丰富,但并不叠床架屋,在组合上有详有略,出现跳动和飞跃。当主人背着装在麻袋里的七只小狗往前走时,母狗丧魂落魄地跟在后面紧追不舍,下面略去主人把口袋扔进河里的细节,只留下水面涟漪在颤抖的情景。下面又略去对主人的描述,只留下母狗踉踉跄跄往回走的画面。这种在意象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跨度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像余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诗的艺术魅力。河面“久久地、久久地颤抖”的镜头示意极其丰富:既可想像为小狗垂死挣扎的余波,也可设想为母狗、主人或诗人的内心和水波一齐颤抖;既可揣度母狗在河边久久地呆立的神态,又可描绘浮想联翩的诗人久久不能自已的情状。••《狗之歌》这个诗题表明了叶赛宁奇中求美的艺术追求,他要抒发对生活新鲜独特的感受,也想倾吐屠格涅夫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那种声音。•诗中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色彩的反衬、通感、隐喻、象征……如母狗丧子后“响亮地望着蓝空吠叫”(只能意译成“眼巴巴地望着”)听觉通于视觉、声态并作,使人印象加深。又如第二诗节用“刚刚消融的白雪”形容乳汁,结句用“从天陨落金色的星斗”描绘黯然神伤,不但设喻新颖,意象优美,而且富于象征意义,耐人玩味。•《狗之歌》用人化自然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母狗在一天内得子之喜,失子之虑,丧子之哀以及误认月亮为子后的恼恨,同时用物化情思的手法,把为下一代操碎了心的母亲的爱通过动物的象征使人看得见,摸得着,这些也许是它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主旨•狗之歌这首诗叙述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的生活,表现了母狗的怨恨和悲痛,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诗人表现了对母狗的真挚的,实际上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被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小结•写母狗的遭遇和悲痛,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诗人表现出对母狗的真挚的爱,也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总结•诗的艺术特点•(1)诗人善用对比,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2)笔触细腻的刻画了母狗的形象。•(3)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4)巧妙插入两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
本文标题:狗之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2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