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1.功能翻译形成的背景•2.功能翻译的代表人物•3功能翻译的形成与发展•4.功能学派翻译实例功能翻译形成的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Neubert)、卡德(O.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派(theLeipzigSchool)和以威尔斯(W.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theSaarbrucken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对等”成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这种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译者感到不满。•功能派翻译理论就在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它是以目的论(Skopostheory)为核心的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实质•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得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该定义实际强调了三层意思:一是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二是译本与原文本应保持一定的联系,而保持什么样的联系则是由希望或要求译本实现的功能(即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三是翻译必须化解客观存在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三层意思概括了功能派对翻译实质的认识。功能翻译的代表人物•1.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2.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3.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HolzManttari)•4.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Nord)•1923-德国翻译功能学派早期创建者之一,汉斯·弗米尔,克里斯汀娜·诺德的老师,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工作。深受奈达等值理论的影响,将语用学引入翻译研究中,提出了从功能角度对文本进行删减和补充,以实现更好的对等。主要论著包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局限制》(1971)•弗米尔合著《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984)•《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KatharinaReiss•早期理论:围绕对等概念展开,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而不是词、句的对等•1971年,莱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提出功能类别的问题。是突出一种基于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的新模式。•莱斯认为,语篇有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HansVermeer•1930-2010•德国美因茨大学和海德尔伯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语言学家,谙熟十多种语言。•主要著作:•《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1978)•《关于翻译理论》(1983)•与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1984)•《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委托》(1989)•《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1996)•翻译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有目的,首先要明确翻译的目的。skopostheory•在与老师莱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一书中对该理论的基本架构进行阐述。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Basicunderlyingrulesofskopotheorya.Atranslatum(orTT)isdeterminedbyitsskopos•b.ATTisanofferofinformationinatargetcultureandTLconcerninganofferofinformationinasourcecultureandSL.•c.ATTdoesnotinitiateanofferofinformationinaclearlyreversibleway.•d.ATTmustbeinternallycoherent.•e.ATTmustbecoherentwiththeST.•f.Thefiverulesabovestandinhierarchicalorder,withtheskoposrulepredominating.JustaHolzManttari•德国•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理论和方法》•提出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分析,包括发起人(theinitiator)、委托人(the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STproducer)、译者(theTTproducer)、译文使用者(theTTuser)以及译本接受者(theTTrecie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个过程,又是一个人可以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ChristianeNord•1943-•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主要著作有:•《翻译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面向翻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1988)》翻译成英语出版后立即在国际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目的性活动-析功能翻译理论》(1997)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功能学派的形成过程,整理归纳了其内部各种学术思想和术语,检讨了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对该学派创立以来遭遇的质疑做出了回应。•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functionalityplusloyalty•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改写甚至删减)•忠实法则”(thefidelityrule)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本的功能范围,强化了译者和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协商•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模式其实走的是折中路线,貌似完备,但在实际运作中,尤其当原文目的和译本目的不相同时,要做到忠诚于各方,难上加难。更何况诺德深受莱斯的影响,使用语篇分析的模式,这无疑使她最终不能走出对等的局限。发展的五阶段•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费米尔认为,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Nord)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但仍存有缺陷。第五阶段•汉斯·荷尼西(HansG.Honig)&保尔·库斯摩尔(PaulKussmaul)合著的《翻译策略》(1982)以行为和文化为导向的交际论为基础,论述了如何恰当解决翻译,为功能翻译理论的译者培训领域作出了贡献。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标语转向推翻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使译者摆脱对等论的羁绊,在翻译理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方面成就突出,并在商业文本及政治文本翻译中取得较大成功。•三大原则:•1、目的性法则(skoposrule),翻译中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2、连贯性法则(coherencerule),主要强调译文在译入语中的可读性及其交际意义。•3、忠诚原则(loyaltyprinciple),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忠实原文的问题。•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功能学派翻译实例•影视翻译“目的”的翻译过程••字幕翻译有两个翻译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原文资料再造(Originaltextcreation)—草翻资料(Transadaptation)—译文(Translation)这个过程组成。第二个层次则是由原文再造(Originaltextcreation)—译文(Translation)•第一,步骤是指作者与译者的互动交流。译者需要以源语言为背景语言,通过对源语言的分析与解释来获取时和翻译的信息表达。•第二,步骤则是译者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在这个步骤中,译者必须以目标语言为背景语言,通过在构建与解释,用精确的目标语来表达出观众们喜闻乐道的篇章来。•第三,步骤则直接是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的合并。。•《越狱》中有一句话•Preparationcanonlytakeyousofar.•在翻译这个句子时,译者必须考虑到关联、重要性及其他因素,之后从第一层次进行这次翻译的话,将会将译文带入草翻资料(Transadaptation)的步骤。为了实现这个步骤,意者可以做一些直译就足够了。草翻资料就可能会成为“准备的作用是有限的”。然而,作为观众看到这个译文之后总会感觉缺少了什么,有时会有点不能瞬时理解这个句子在整个语境下的含义。译者这时就要以汉语为背景语言对草翻资料进行语境分析,对整个句子进行重新构建。考虑这个句子在影片中想要表达“准备是不够的”,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努力。所以,经过步骤B原文再造(Originaltextcreation),意者可以翻译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一个通用的中国成语,言简意赅,又能迅速让人瞬时理解主人公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娱乐大众,服务大众的目的就达到了。••在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有一个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那就是对于外国幽默的中国化翻译。在电影《律政狂鲨》,有一句话是这样的:•IsweartoGod!•在大多数人这个很容易翻译,可以翻译成“我向上帝发誓!”但是结合当时的语境,以及主人公的表情和动作,很明显的这是一个让观众发笑的镜头。上面的翻译明显是一种直译,很难达到让人发笑的。实际上,这就是达到草翻资料的步骤,还没有真正到达译
本文标题:功能翻译学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4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