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红沿河核电机组dcs系统安装施工的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
红沿河核电机组DCS系统安装施工的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作者:杨卿作者单位:中电投工程公司大连核电管理分公司红沿河核电厂,辽宁瓦房店,116319刊名:科技风英文刊名:TECHNOLOGYWIND年,卷(期):2009,(21)被引用次数:0次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徐韧涛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主要配套设施优化设计2007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采用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推出的CPR1000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首次在我国寒冷地区实施建设,而且首次实施四台机组统一规划布置。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也是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首次承担的核电设计项目。CPR1000技术方案是在大亚湾核电基地正在运营的四台机组和正在建造的两台机组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优化,形成安全成熟先进的CPR1000技术方案,为推进国家核电自主化、标准化、系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CPR1000技术方案标准化绝非意味着可以完全照搬照抄参考电站的技术方案,必须根据不同厂址条件和电站总体规划进行优化设计或适应性改进(如:在红沿河地区必须考虑防冻措施),优化设计或适应性改进的技术难点和工作负荷集中体现在电站配套设施上,设计好电站配套设施对稳步快速推进CPR1000系列化建设十分关键。CPR1000电站配套设施从狭义上讲,指除核岛厂房和常规岛厂房以外的厂房(也称谓子项,即:BOP),与电站运行密切相关的BOP厂房称为技术性厂房,与电站运行非密切相关的BOP厂房称为非技术性厂房。CPR1000电站配套设施从广义上讲,除了BOP厂房以外,还包括核岛辅助系统与设施(即:BNI)和常规岛辅助系统与设施(即:BCI)。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CNPDC)高度重视电站配套设施设计,成立公用设施所,承担如下电站配套设施设计任务:全厂消防、全厂给排水、全厂防洪、全厂循环冷却水、技术管廊、常规岛及BOP埋地管网和非放射性污水处理;全厂压空、辅助蒸汽、制氯、制氢、二氧化碳/氮气、实验设施、冷热机修设施、海水淡化、除盐水生产、凝结水精处理、常规岛化学取样和常规岛化学加药;全厂供暖、通风和空调。CPR1000电站配套设施主要特点是专业广、启动早、变化大、任务杂、子项多、系统多、接口多、各方关注多,很难形成标准化设计;其难点不仅仅在于设计出满足各个厂址条件的优化合理的各个子项和系统,更关键的是让这些优化合理的子项和系统组合在一起后,让整个电站更加优化、合理和协调。CPR1000核电站地下隐蔽工程相当复杂,有很多廊道、浅沟、地坑和埋管,是国内任何常规电站设计很难想象的,与参考电站相比,任何优化设计和技术改进都必须相当慎重,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和风险。设计公司以红沿河项目初步设计为突破口,在参考电站的基础上,经过大量分析、研究、论证和评审,充分听取广核运营公司、广核工程公司、业主公司以及国内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电站配套设施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改进项目。不仅高质量完成符合规定设计深度的初步设计文件,而且针对红沿河初步设计,对所有重要子项全部组织业主公司、广核运营公司、广核工程公司、广东电力设计院等专家进行了技术方案评审,在认真消化吸收各评审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改进配套设施设计,提高了设计分析决策能力。红沿河项目配套设施初步设计的圆满完成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开展CPR1000项目标准化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2.期刊论文周小珊.杨森.杨阳.陈家宜.ZHOUXiao-shan.YANGSen.YANGYang.CHENJia-yi影响红沿河核电厂区热带气旋特征及最大强度估算-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红沿河核电厂区位于我国北方海域的辽东湾东海岸,经常受到北上热带气旋的侵袭和影响.观测和统计表明,在辽宁登陆的热带气旋,强度能够达到台风,不容忽略.影响红沿河的热带气旋基本出现在7、8月份,以进入渤海后向西北移动和穿越山东半岛向北在辽东半岛登陆的两类热带气旋对红沿河区域影响最大,建国56年来最强的热带气旋在红沿河附近区域造成的最大风速达到25~33m/s,极大风速达40m/s以上.使用概率论方法和梯度风公式估算红沿河核电厂区可能最大热带气旋的强度参数,得到:百年一遇的可能最低气压估值为961hPa,最大风速为35.4m/s,极大风速为46.0m/s;千年一遇的可能最低气压估值为939hPa,最大风速为42.2m/s,极大风速为54.9m/s.3.学位论文张予红沿河核电项目文化建设研究2007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文化被认为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分为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四个层次,包括了企业组织的最高目标或宗旨、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组织价值观的物质载体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企业文化具有无形性、软约束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起着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创新、辐射的作用。项目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项目管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从属于主流文化的支流文化,是一种微观的、与项目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文化。项目文化孕育于企业文化中,是企业文化的子文化,项目文化的建设同样包含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更强调团体精神。团体精神是项目文化的核心,也是项目文化有别于企业文化的特点。为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中国未来十至十五年的能源和电力供应十分关键。核电作为安全、可靠、经济和清洁的能源越来越得到重视,我国核电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辽宁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是中广核集团第一个走出广东的工程项目,面临环境、技术、人员、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较一般工程项目而言,核电工程建设项目由于周期长、安全和质量要求高、管理复杂等特点,项目文化的需求更高,项目文化建设对于项目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国家积极发展核电的背景下,核电项目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的第一座商用核电站,从建设伊始就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安全文化理念,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大亚湾核电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核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核安全文化奉行“程序至上”的制度文化、“四个凡事”的行为规范,强调员工具有正确的思维习惯。本文通过大亚湾核电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核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企业文化的理论结构进一步提炼出大亚湾核电的企业文化框架结构的四个层次。作为一个核电项目,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的项目文化必须要以核安全文化为根基,不仅要迅速、正确地复制和移植中广核集团在大亚湾和岭澳工程建设期间所形成的核安全文化理念和基本内容,而且需要根据红沿河项目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分析自身的其它文化需求,对红沿河项目文化模型进行优化设计。本文简要介绍了红沿河核电项目建设模式、组织机构、项目进展等基本模式,分析并建立SCIOCI核电项目文化需求模型,据此构建以“优、和、省、闯、廉”为核心的红沿河项目团队文化,并从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四个文化层面探讨红沿河项目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其中重点强调制度文化层中项目部程序管理体系、岗位责任制、廉洁从业管理制度的建设。目前,我国核电行业的文化管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核电项目文化的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核电项目文化的研究仍有较大的发展前景。4.期刊论文朱晓峰.石海松.李恺核准制在核电领域的实践与创新——记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项目核准工作的管理实践-长三角2008,05(7)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法令颁布后,国内核电项目也随之从项目审批制进入到了项目核准制阶段.作为国内第一家执行项目核准制的核电项目,辽宁红沿河核电公司对一次性核准4台机组的可行性以及项目的申报、核准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尝试和探索,在原项目审批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实践,最终获得了国家对红沿河核电项目一次性建设4台机组的核准,为企业节约投资约27亿人民币.5.会议论文万新朋.欧朝春.罗谨飞红沿河核电信息系统建设浅谈2008对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简称红沿河核电)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并对以后的实现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红沿河核电信息系统的背景、现状、目标、设计原则、建设任务以及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提出了1+1+N信息化建设方案,即一个数据中心,一个企业信息门户,N个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强调了在信息资源规划下建立统一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平台建立过程中保证系统的可拓展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性。6.期刊论文杨卿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DCS系统安装的实践与探索-现代企业文化2009(23)DCS系统安装是核电建设的一个关键路径.文章主要是站在DCS安装专业的角度,阐述了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DCS系统在合同签订、计划制定、上游设计、施工准备、安装施工、检查验收、设备保护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详细说明了与安装相关的应特别关注的各类问题及经验总结.7.学位论文康凌滨海地区核电厂大气扩散规律研究2007近年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电力)更加迫切。在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方面,国家对能源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大力发展清洁的核电。目前,已有数座核电厂开工或通过国家立项。而这些核电厂几乎都位于滨海地区,鉴于核电厂对环境影响的特殊性,对每个核电厂厂址区域进行前期的大气扩散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利用辽宁红沿河、福建惠安两座核电厂的大气扩散实验作为基础资料,通过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风场诊断模式和MM5模式模拟流场、RPPM模式模拟扩散,并结合野外实验的结果,深入地分析了滨海地区的大气扩散特征。本研究的创新结果归纳如下:国内首次利用莫宁-奥布霍夫相似性理论和湍流资料,为核电厂大气扩散提供更为可靠的稳定度分类方法;通过对RPPM模式的改进,使该模式具有反映各种气象因素对扩散作用的能力,包括不同大气边界层湍流状况的对污染物扩散强弱的影响、边界层高度的时间变化的作用。该模式与实际中尺度风场的时空变化作用和小尺度范围的解析解符合得很好。模式也可良好反映不同源排放条件的影响,对不同的排放时间长度给出扩散烟云接近烟流或烟团的性状。红沿河与惠安两座核电厂厂址区域虽然系统风较强,但由于沿岸附近山地的作用,使得山谷风与海陆风相结合,形成海陆环流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这对于今后核电厂运行及事故处理时污染物扩散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针对特征地区获得如下重要结论:确定△T/U法作为红沿河厂址的稳定度分类方法,p-T法、ΔT/U2法和辐射法可作为辅助方法验证。红沿河厂址气象铁塔湍流测量结果表明,离岸流条件下和向岸流条件下在30m和70m两个高度的湍流特征均符合莫宁-奥布霍夫相似性理论。典型稳定度层结条件下的湍流特征量规律与以往结果基本一致,但湍流度的数值呈略偏大。向岸流条件下观测结果受热内边界层和水陆交界处的地面非均匀性影响大,测量值代表性值得探究,虽然无因次湍流速度σu,v/u*和σw/u*的变化规律仍较好,但湍流度在稳定情况下表现异常。红沿河厂址具有海陆风性质的向岸流和离岸流交替现象比较常见。冬、春季夜间从半岛中央流向辽东湾海面的趋势明显,白天的向岸流则往往被系统风所掩盖。夏、秋季则以白天从海面吹向半岛陆面的气流更明显,从辽东湾吹来的气流往往在半岛上空与东侧而来的气流相遇,形成辐合;夜间陆风性质的下泄流则不显著。在系统性气流影响下,红沿河厂址附近小尺度风场的空间变化较小,污染物搬运轨道曲折往返的情况很少出现。厂址附近的山体和地形对流场具有一定扰动作用。扰动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具有易变性和间歇性。由于扰动尺度很小,对输送轨迹无显著影响。采用RPPM模式对红沿河厂址的16组野外示踪实验进行模拟,以及对冬、夏两季各12组的补充模拟表明:各个例相应的气载污染物搬运方向较为固定。受附近山体和地形影响,扩散型分为正常扩散和地形扰动扩散两种基本形态。厂址东面的山体可以对流动和扩散有重要影响,使烟云侧向增宽。模拟的侧向扩散参数比Pasquill-Gifford扩散曲线高约一个稳定度等级,与示踪实验的结果基本一
本文标题:红沿河核电机组dcs系统安装施工的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