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克服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克服【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正逐渐从个人问题延伸为群体与制度问题,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因素,在于对教师个体需要,尤其是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的忽视。为了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为了激发教师的职业动机,既要关注教师的个体需要,也要利用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的职业追求。【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对策;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是一种伸缩性很强的内在潜能,只有将这种内在潜能充分地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时,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种转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无疑它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黑洞,像一只蛀虫一样在慢慢地蚕食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教师的内在潜能难以充分发挥,最后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采取有效途径堵塞这种教育中的黑洞,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什么是职业倦怠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背后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机,动机具有激发、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产生于需要,并和人的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平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动机消失,为之所推动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躯体、智力、社会、心理等方面。总之,职业倦怠具有以下特质:(1)倾向于极端;(2)反应出负向、消极的心境和态度;(3)广泛涉及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境,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个体,他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学生,并处理许多与教学无关的事物,同时还要面对家长的过度要求,教师本身常常处于压力的状态下。这种现象可能耗损教师的工作士气和情绪,因而导致教师心身的倦怠。在教学领域,国外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国际研究,虽然不同的研究者给教师倦怠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表明,教师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都同意教师经历着倦怠的三种心理反应。首先,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表现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为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人格丧失。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来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第三,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不再做出努力了。教师一旦经历这三方面的过程,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了失败感,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教师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都有许多消极不利的影响。体验倦怠的教师很可能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常旷工、工作不求进取、耗费大量时间寻求新工作。在健康方面,倦怠的教师也有许多表现,如身体不适、失眠等。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是教师倦怠结果的最终受害者。一般地认为,教师在开始时,工作都是热情与奉献的,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并产生个人满足感。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个人问题及个人性格的脆弱性,加上社会压力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产生的挫折感,促使教师对工作成就的可能性进行重新评价。教育人的这种工作具有结果上的不可确定性及效果上的不显著性。工作投入越少,实际回报越低,结果引起人们试图权衡工作投入与可能回报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开始减少,心情愈加烦躁,再加上班级更加混乱,学生对教师关注的减少,家长的要求增多,领导的关心不够,同事的支持不多,等等。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引起愤怒,变得不具耐心。随着情况的恶化,个人一旦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此时,工作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工资就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了。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一)职业因素1.称誉与现实的反差教师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今天,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没有科技不行,没有教师的劳动更不行。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教师节”的确立、《纲要》和《教师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教师也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人之楷模”等。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地区,由于一些人,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干部,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轻视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对教师生活中存在的住房难、婚恋难、办事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不给予解决;有的人等级、权力观念严重,鄙夷教师职业,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发展到殴打、谩骂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尊严。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2.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背离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据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职工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面对这种不合理的“脑体倒挂”现实,教师们就会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懑心理。加之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3.职业工作强度大据199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拥有中小学教师887.14万人,中小学生17979.38万人,师生比为1:20.6,明显低于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加之我国教育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短缺,致使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大。教师的超负荷运转使他们没有任何的喘息机会,又由于追求升学率的缘故,他们不得不整天为提高学生考试分数而犯愁。这一点在毕业班任课的教师中特别严重。况且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工作时需要身心的极大投入。因此教师工作时更容易比别人发生职业倦怠。目前,我国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欠佳,与职业倦怠也有关系。4.职业工作的低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也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教与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压力导致了教师身心的疲惫状态。5.现代教育高要求与教师个人素质偏低的矛盾。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教育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从199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看,我国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截至1993年底,我国还有15.3%的小学教师、40.5%的中学教师、48.9%的高中教师学历未过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国家教委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即高中为大学本科、初中为大专、小学为中专)且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落后。以低素质的教师去应付现代化教育,其结果不难想象。虽然他们在责任心和道义感的驱使下,尽职尽责,但由于个人素质较低,在工作中还是有诸多问题难以解决。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在心理上承受难以负载的压力,以致于产生许多心理焦虑和挫折感,失去工作信心。6.自我抱负水平过高与工作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工作完成的好坏,不但和教师的德才学识有关系,而且还和学生素质、社会环境、教育条件等诸因素有关系。如果教师在工作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常常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一个人的心理上是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则愈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抱负水平的适合与否,与工作准备的程度密切相关。准备充足,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愈大,抱负水平便适合;准备不足,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愈小,抱负水平便不适合(过高)。总之,由抱负水平过高和工作准备不足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挫折感的产生,同挫折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7.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说,就有多种,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朋友与知已、心理治疗工作者等等。因此,教师在各种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二)工作环境1.教学情境。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目前,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以各种“率”作检验教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比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如果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就会使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的产生。2.组织气氛。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常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有的研究发现,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回馈乃是助人工作者的重要压力来源。(三)个人因素1.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A型人格特征的人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B型与此相反。研究发现:A型与B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A型性格都比较明显,这些表现与倦怠的征兆有很高的相似性。2.对社会能力的知觉也是影响倦怠的因素。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如教师、咨询人员等,他们所需具备的能力与一般行业的工作不同。助人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特别需要与人互动的人际关系能力,即所谓社会能力。专业人员倦怠的发生,取决于下列两个原因:①是否能觉察到当事人(clients)的问题因个人的处置而获得显著的改善。②助人目标是否达到。如果专业人员能知觉到当事人,因自己的处置有所改善,则会增加他的胜任感,进而提高其助人的动机。如果预期目标不能达到,专业人员将其全部原因归咎于工作本身,那么就容易产生倦怠,因而降低助人的欲望。由上述理论可知,教师产生倦怠的原因,在于教师能否知觉到学生的问题因其努力获得改善,以及教师协助学生的目标是否达到,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无法达到目标便容易产生倦怠。例如一个老师在新学年接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开始时立志要把这个班带好,但经过长时间努力以后,无效果或效果不显著,那么教师就容易产生倦怠。(四)社会因素教师工作倦怠是个人行为,但造成的原因也与社会因素有关。1.社会的巨变,使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给人以更多
本文标题: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克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6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