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1世纪的资本论读后感
21世纪的资本论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用心搜集整理的21世纪的资本论读后感,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吧!篇一:我是从司徒(约翰.斯图尔特)的电影《玫瑰香水》中听到莱纳德.科恩的那一首《EverybodyKnow》的,虽然之前我一直在听他的歌,但却奇怪地没听到这一首。在这首歌里,其中的那句“Thepoorstaypoor,therichgetrich.”和我在之后看的这一本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产生了奇异而相互连接的呼应。把这本厚实的书看完之后,我发现皮凯蒂在其中所强调的一个重点便是,在我们的这个世纪,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将再次卷土重来。贫富差距将成为我们在21世纪接下来的日子里必须面对的社会甚至是全球问题。我想贫富差距自古有之,不可能真正的做到彻底消灭。就像皮凯蒂在本书中时常引用的那些18世纪的小说家作品一样,我们可以从过去作家的小说中看到这个问题。像雨果的《悲惨世界》,像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像中国自古以来的有志之士都在孜孜以求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样,贫富差距自始至终都是个问题,我想或许有人曾想消灭这样的贫富差距,如空想社会主义家,如之后的共产主义思想,但在实际情况或我们更为关注的是,贫富差距的程度如何?是否已经到了渐渐出现巨大鸿沟甚至不可忍受的阶段?皮凯蒂通过分析过往历史也指出,一旦贫富差距达到了令贫穷者无可忍受的程度,他们便会起身反抗。贫富差距是这本《21世纪资本论》最重要和核心问题,皮凯蒂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数据来分析过往的一系列经济变化和贫富差距的变化(虽然对我而言,那些图标和数字如天书)。皮凯蒂所做的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让读者知晓,如今我们在经济上的某些行为已经再次出现过去的那些状况:如财富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资本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RG);财产继承再次变得重要;而就连曾经我们所坚信的“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条看似真理的信念都在遭受冲击。虽然本书的很多部分都是专业的经济术语或是专业性很强的分析,但皮凯蒂始终在耐心而通俗地告诉像我这样外行的读者,我们的经济和财富出了什么问题。所以,整本书看下来,或许那些数据和一些分析早就忘记了,但其中作者提到的几个重要问题我们却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我看来,这些问题时常就在我们身边闪现。前些年,美国出现占领华尔街运动,其中出现的标语是“99%对抗1%”(大意如此)。在本书中,皮凯蒂便向我们展现了所谓的1%是什么,并且告诉我们,这1%的群体手中掌握着本国甚至是世界的大部分财产,有时甚至超过一半以上。这样的状况会导致怎样的局面?我想起去年上映的那部沃卓斯基姐弟的电影《云图》,其中有一个讲述复制人的故事,其背景便是当时的世界已经被几个大公司所掌控,公司就是政府。皮凯蒂同样指出,这些1%的群体如果依旧像这样继续下去,掌握越来越多的财富,我们未来的世界就会变成科幻电影中的世界。这本书的主要且中心的一个结论便是资本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即RG。皮凯蒂说这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在这样情况下,那些手握众多资产的前1%人群并不需要劳动,便能获得比劳动更多的利润,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钱生钱”的问题。因此我们可想而知,如果劳动所获得的财富远远低于富者本身资本所创造的财富,那劳动还有什么意义?而如果我们往下深究,既然辛苦的劳动(脑力和体力劳动)创造不出相应的财富,那为此付出的那些努力,所学的知识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一层面,我们所坚信的“知识改变命运”便面临冲击。这是一个让人沮丧的问题,皮凯蒂在书中也指出,这个信念的诞生是在二战之后,遭受重创的就包括战争前的财富结构,因此在这一切都需要重建的时期,经济增长率一路飙升,因此劳动所能带来的财富也是客观的。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总结出“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个结论。但皮凯蒂同样指出,那样的时期已经远去,各国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死灰复燃的是财产继承和“钱生钱”。我们并没有如想象的那样直线而前进式的继续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再次回到历史中。对于财产继承,即有钱老爸留给儿子的钱甚至会比一个农村来的同龄人在城市打拼多年多积累下的的财富都要多。在中国,这就是“拼爹”“富二代”这些现象。有人含着金汤勺出生,衣食无忧的一辈子,有人努力拼搏半生,到最后所拥有的财产也少得可怜。在书中,我们还看到这样的一群人,即对一些公司高管的高昂薪酬。在国内的一些新闻中,我们也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国有企业高管的高昂工资。我记得,在XX年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那著名的公开课《公正》中,就曾讨论过对富人收取更高的税额是否公平?在学生的辩论中,就出现了我们常常听到的那些观点,即这些高管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薪酬,完全是因为他们劳动所得。但在这本书中,皮凯蒂驳斥了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高管的薪酬并非都来自他们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掌握着高层决策的高管本身就同样掌握着对自己薪酬的制定。“对高管进行的慷慨重赏是导致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强大力量:如果收入最高的人群可以自己设定工资水平(至少一定程度上能),就会引起越来越严重的不平等。”(对于这些高管或说是企业家,让我想起齐泽克在《暴力》一书中对此所做的一段分析,他在书中提到“老好人”卡耐基,提到比尔盖茨,提到索罗斯。在齐泽克看来,“以金融家兼慈善家索罗斯为例,他同时代表了史上最冷酷无情的金融投机剥削和其反面(对不受约束的市场经济所引致的灾难性社会后果的人道关怀)这两者的结合。”“盖茨的双面性和索罗斯的双面性平行。前者作为一个残酷的商人,摧毁或收购所有竞争者、志在实施垄断、采用所有行内低劣伎俩到的目的。”最后,齐泽克指出,“发达国家在造成落后国家悲惨境况里所扮演的共谋角色和责任。”皮凯蒂从对XX年南非马里卡纳铂矿的劳资冲突开始本书的分析,矿工们要求总部位于伦敦的隆明公司给他们工资翻番,最终在警察开枪,打死34位矿工之后,公司才同意每月加薪75欧元。与此同时,齐泽克在《暴力》一书中同样提及这样相似的事件,善良的老好人乔治.卡耐基雇佣了一支私人武装,残酷地镇压他拥有的钢铁工厂内的工人组织。这样的不幸现实背后所存在的是贫富差距和劳动所带来的天壤之别的薪酬。保守主义反对对富人征高税的观点已经面临冲击,因此皮凯蒂提出的方法便是国家政府对于累进税的运用。我们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即政府对富人和普通工人的征税标准一样,这显然不公平,但每当我们对此抱怨的时候,便会遭到劳动决定薪酬这一陈词滥调的反击,但皮凯蒂在书中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告诉我们,对富人的累进税是必要且有助于控制贫富差距增大的方法。当那些掌握大量资产的1%人群不用工作即永享富贵的时候,当高薪高管获得的报酬远远超过其劳动相应的报酬时,当继承财产再次卷土重来的时候,这些食利者最终将掌握所有财富,而那些普通的底层劳动者将面临科恩歌中所唱的“Thepoorstaypoor”,而这样的差距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彻底分裂,到时候雨果和狄更斯的世界便不再是遥远的历史了。对于解决贫富差距这个问题,或许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在为此殚精竭力。中国圣贤所渴望的“大同”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都是对此的想象和努力。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而现实就是皮凯蒂在书中向我们所展现的,贫富差距在如今已经渐渐扩大,各国各地政府是时候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抑制或说是减缓这样的局面。很多人批评皮凯蒂在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太过乌托邦,但就如他苦口婆心所指出的那样,这是需要我们所有人都投入其中的斗争,因为它事关我们每个人。“对我而言,所有社会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时事评论员、工会和各个派系的积极分子,甚至所有民众都应该对金钱、金钱的度量、围绕金钱的事实和金钱的历史抱以严肃的关怀。”因为,“有钱人不可能不捍卫其利益。拒绝与数字打交道,很难为最不富裕者的利益带来帮助。”在看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我都能感觉到皮凯蒂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在最后的结论一张露出端倪。皮凯蒂是那一种我们所尊敬的法国传统知识分子,他在书中批评经济学界的一些乱象和部分经济学家的远离现实,只顾对理论的研究。在皮凯蒂看来,经济学是社会学的一部分,所以研究经济学的人其实就是社会学家,而对于他们而言,应该“像所有知识分子和公民一样,应该参加公开辩论。他们不能满足于援引宏大而抽象的原理,比如正义、民主和世界和平。对于特定的制度和政策,他们必须做出选择和表明立场,不管是针对社会国家、税收体系还是公共站务。每个人都各有其政治立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就如崔卫平老师所说的那样,生活在真实中。而知识分子尤其如此。篇二:《二十一世纪资本论》是时下非常流行的一本经济学著作,有英文电子版下载,中文版据说正在翻译之中。全书实在很厚,说实话,没有兴趣全部仔细读完。耐着性子读了一半,就直接看结论了。估计翻译成中文,也会比较boring。这一点和马克思的作品有很大不同,马克思的文章表面上显得晦涩,但实质读起来不会让人感觉太无聊。《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几乎就是《资本论》的一个附注,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实证。既然如此,要理解这本书就需要首先搞明白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劳动的异化与对立……照理说,这些都是高中和大学本科政治课的内容,但是基于我自己的切身经验,党国开设政治课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使人们从小对马克思产生厌恶情绪,远离真正的马克思,远离原著,从而为他们自己实践形形色色的“伪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创造便利。所以,最好还是看看原著。《资本论》写作的背景年代是十九世纪的欧洲,书中的例证大部分都是“当下”的,没有作长时段的实证研究。而且在马克思的写作方法中,逻辑思辨显然要重于经验实证(作为一个德国籍犹太人,性格使然)。《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核心内容,就是运用历史统计数据,定量分析资本与劳动之间分配关系的历史变动规律。凡是做过此类研究的应该知道,关键点无非这么几个:1、史料(来源、可靠性、一致性等);2、方法;3、观点结论。我看书不怎么仔细,对于书中历史数据的来源不是很清楚。这里只提一下书中运用的数据方法,以及作者最后开出的药方。要衡量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并非易事,研究者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个经济体的细节中去考察工资、利润等的历时变化情况,因此,书中采取了宏观的、间接的计算方法,通过资产存量、利率、储蓄率、经济增长率等更易统计的数据来推算。由于资本所得应当等于前一期的资本投资总额乘以社会平均利率,所以资本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为:α=r×β其中,α资本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1-α就是劳动的分配比重)β=capital/income资产投资量与当期总产值(流量)的比值r资金利率同时,β=s/g其中,s储蓄率g经济增长率(国民总收入增长率)作者表达的观察结论有这么几条:1、β在长周期中不断上升。但是这主要来源于私人部门的资本上升,公共部门的资本/国民收入比却在缓慢下降。2、r在长周期中逐步下降。(资本日益密集,投资回报率下降,很好理解);3、α长周期中下降,但是七十年代以后又转为上升势头;4、长期看,rg,即资本的回报率从长期来看总是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尽管这一比例曾一度下降,但是近几十年又快速攀升。按照书中的观点,资本回报显著高于收入增长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尤其是当经济发展相对进入停滞,因此这种回升势头预示着较为悲观的未来财富分配格局,值得忧虑。特别是从1970年代以来,资本利得高过工资所得的趋势日益明显。辛辛苦苦踏实上班的,永远追不上拼爹吃利息的,财富只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简直就是“世袭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以说,《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分析结论基本都在《资本论》的预言范围之内,甚至可以说了无新意,从思想深度而言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马克思如果看到这本书,估计会不屑一顾就这么点子事,还需要弄700多页?皮克特和马克思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开出的药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构想,尽管在实践层面明显遭遇挫折,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但仍然无愧于人类最为宏大、最有抱负的社会改造理想。世事就是这样,最人性的、最精致的理想,反而导致最惨痛的、最不幸悲剧,这也是理想主义者普遍的悲剧。(所以海耶克会认为,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少折腾、不折腾,少
本文标题:21世纪的资本论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8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