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天之未丧斯文也课件-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天之未丧斯文也【画面描述】上边是各种各样的摄像机和话筒;右边是记者在做采访,被访者是一位头戴官帽的人,他说:“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寓意点评】作为政府官员,在众目睽睽之下,出言如此低俗,这不只是文化水平问题,更多的是思想态度问题。1.通假举要(1)而谁以易之(“而”同“尔”)(2)予私淑诸人也(“淑”同“叔”,取,拾)(3)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内”同“纳”)(4)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而”同“则”)(5)由射于百步之外也(“由”同“犹”)2.词类活用(1)使先觉.觉后觉(动词作名词,觉悟的人)(2)柳下惠不羞.污君(意动用法,以……为耻)3.古今异义天之将丧斯文..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文雅。这种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4.文言句式(1)子畏于匡(被动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宾语前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何为不豫哉(宾语前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不是与人群一道还与谁在一道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你们这些人为什么担忧没有官做?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5)由射于百步之外也(状语后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问于桀溺(状语后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7)子路行以告(省略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如在百步之外射箭。向桀溺去问。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地位及形成对于孔子为何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自民国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谓孔子原只不过先秦诸子之一,或先秦哲学家之一,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之崇高地位,乃由历代帝王,或其他在政治上居上层地位的统治者特别提倡而致。孔子在民国以前,初亦并非只被视为先秦诸子之一或一儒家,孔子亦不只是所谓狭义的哲学家,而是被视为先圣、先师。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地位之形成,初亦不由于帝王或政治上居高位者的提倡,却是主要赖于孔子之弟子后学,及后来各时代在不同的学术文化领域中兴起的特出人物之尊崇。而这些人物的兴起,则经常是当其个人居贫贱之位,在困厄忧患之中,或整个民族生命,文化生命,遭遇艰难挫折,人心危疑震撼之时。对孔子之教,有种种不同的体悟,随时间推移而又兴起;对孔子之学与教,上有所承,下有所开;而后二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对孔子之尊崇,乃历久而常新,相续而不已。至于历代帝王而采取的尊崇孔子种种政治上的措施,只是倾历代之人心之所向,而不得不然;至多只是形成孔子之崇高地位的后来的助缘。故说孔子之地位,乃由政治上的统治者的尊崇而致,乃倒果为因。本板块各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8.仪封人对孔子的佩服与赞美。9.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自身的自信和对天命的认可。10.孔子宽大为怀,谦虚好学。11.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信念。12.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13.孟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14.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是古之圣人中的集大成者。1.孔子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请分析“斯文”的具体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孔子的自白和与隐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所担当的文化责任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天之未丧斯文也”他们把继承礼乐制度等传承文化(斯文)作为己任,有责任感,所以,在被匡人囚禁的困境中,在“天之将丧斯文也”礼崩乐坏的危难之中,卓然坚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复兴、传承文化奔走游说,鞠躬尽瘁。可见文中的斯文主要是指古代(西周)的礼乐制度等文化。2.孟子总结的古代圣人有几种?为什么他说孔子是“集大成”者?他又是如何阐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认为有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这四种古代圣人。孔子是集大成者,一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圣人特点的大成,二是集巧与力、圣明与智慧的大成,三是集三代及其以上圣王德业的大成,四是集古代思想学术的大成。孟子拿演奏音乐作比喻来形象地说明孔子集大成的特点。集大成就是“金声而玉振”。金声起头,开始有条理;玉音收尾,结束有条理。金玉之声前呼后应,条理贯穿始终。最后又用射箭来作比喻,说明孔子巧与力兼备,能在百步之外射中目标。这就是集大成,这就是孔子的境界。阅读课文8、9,完成后面的问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丧:失掉官位B.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与:和C.仪封人请见..请见:请求(孔子)接见他D.子畏.于匡畏:拘囚【解析】B项,与:掌握,知晓。【答案】B名师讲坛文言实词推断法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1.字形推断法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禾”与谷物有关,“月”与肉有关,“目”与眼有关,“贝”与钱有关。暂举一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如“罗、罩、罹、罟”等。2.邻字帮助法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如: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其中,“消”和“长”是邻近的且意义相反的一对词,由“消”可推知“长”为“增长”之意。另外,本句中的“盈”与“虚”也是一对相邻的且语意相反的词语,由“虚”可推知“盈”为“充盈、圆满”之意。3.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如: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①句中的“爽”字,联系成语“屡试不爽”,可推知该字有“差错”之意。②句中的“暇”字,联系成语“目不暇接”以及词语“闲暇”,可推知该字有“空闲”之意。4.语法分析法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词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如: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赤壁赋》)②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项脊轩志》)句①中的“侣”“友”原本做名词“伴侣”“朋友”解,但从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做名词是说不通的,只有做动词,解释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句②中的“乳”字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做动词,解释为“喂奶、哺育”。另外,文言文中常常有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在这些句子或短语中,相对应的一些词语常常以对称状呈现,这些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利用这一特点,考生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与之对称的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赤壁赋》)句①中的“夙兴夜寐”和句②中的“正襟危坐”均是并列短语,“夙”和“夜”、“正”和“危”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相同。所以,由“夜”可推知“夙”有“早晨”之意,由“正”可推断出“危”的意思,即有“直立”的意思。☞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7题8.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道:“所有到了这个地方的有道德学问的人,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出来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担忧没有官位呢?天下黑暗的日子很久了(圣人也该有得意的时候了),上天将要让他老人家做人民的导师哩。”——《论语·八佾第三》9.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便道:“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论语·子罕第九》10.楚国有个接近孔子车乘的狂人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一面唱着歌,道:“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品德这么衰败?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执政诸公是多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逃开,孔子没法同他谈。——《论语·微子第十八》11.长沮、桀溺两人一同耕田,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问渡口。长沮问子路道:“那位驾车子的人是谁?”子路道:“是孔丘。”他又道:“这个人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子路道:“是的。”他便道:“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向桀溺去问。桀溺道:“您是谁?”子路道:“我是仲由。”桀溺道:“您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答道:“是的。”他便道:“社会纷乱如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你们同谁来改变它呢?再说,你与其跟从‘辟人之士’,哪里赶得上跟从‘辟世之士’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工作。子路回来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失望地说道:“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我不是与人群在一道还与谁在一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起来改变社会了。”——《论语·微子第十八》12.孟子离开齐国,在路上,充虞问道:“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但是,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今天又为什么如此呢?)”孟子说:“那时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情况不同啦)。(从历史上看来)每过五百年一定有位圣君兴起,而且还会有命世之才从其中出来。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论年数,自周以来已超过了五百年;论时势,现在正该是圣君贤臣出来的时候了。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孟子·公孙丑下》13.孟子说:“君子的影响五代以后便断绝了,小人的影响五代以后也断绝了。我没有能够做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向人学习来的。”——《孟子·离娄下》14.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用。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就退居田野。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心去居住。他以为同俗人相处,好像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泥土或者炭灰之上。在商纣暴政肆虐的时候,住在北海海边,等待天下的清平。所以听说伯夷的节操的人,贪得无厌的人都廉洁起来了,懦弱的人也都有独立不屈的意志了。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人民不可以使用?’因此天下太平也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也出来做官,并且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后知后觉的人。我是这些人之中的先觉者。我将以尧舜之道来开导这些人。’他这样想: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沾润尧舜之道的好处,便好像自己把他推进山沟之中——这便是他把天下的重担让给自己挑起来的态度。柳下惠不以侍奉不好的君主为羞耻,也不为官小而辞掉。仕进做官时,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他的原则办事。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同俗人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旁边赤身露体,哪能就沾染着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节操的人,胸襟狭小的人也宽大起来了,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了。孔子离开齐国,捧着已经淘湿的米,不待做饭便要走;离开鲁国,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道路啊。’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应该继续
本文标题:(教师用书)高中语文-天之未丧斯文也课件-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8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