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1)
河中石兽【清】纪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4.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教学步骤:一、复习检测。(多媒体展示)1、解释文言文加点字(红色字)解释。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翻译句子(1)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3、一词多义(1)是是非木杮()斯是陋室()(2)为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啮沙为坎穴()(3)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哪一项以其他用法不同。()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其反激之力D、康肃笑而遣之二、合作探究。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2、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人物寻找的方法理由结果寺僧讲学家老河兵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2)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4)、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2)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6、课堂小结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三、拓展阅读:《虽有嘉肴》《河中石兽》(节选)比较阅读答案《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河中石兽》(节选)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①虽有嘉肴__________②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③阅十余岁__________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2、.翻译句子。(4分)(1)故曰:“教学相长也。”(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虽有嘉肴》告诫人们只有认真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真诚地教人才能知道理解不了的地方;那么《河中石兽》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3分)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训练题。2、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本文标题:(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0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