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17课缓和和对抗交替——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
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与冷战局面的终结课标要求: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一、美苏争霸--“缓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美苏关系缓和的原因:①国际关系出现多极化趋势国际大背景:西欧、中国、日本崛起,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欧共体日本美国中国苏联第三世界一、美苏争霸--“缓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美苏关系缓和的原因:①国际关系出现多极化趋势②美苏的军备竞赛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越南战争从1961年至1975年共历时14年,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先后投入250多万部队,动用了除核武器外的所有尖端武器,期间被击落击毁各种飞机7000余架,耗资3500多亿美元,死亡5.6万人,伤30万人以上。五角大楼前的反越战示威美国飞机轰炸河内。洲际导弹数量1968年美1054枚苏858枚1978年美1054枚苏1400枚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世界现代史一、美苏争霸--“缓和”2、美苏的对外政策:美:尼克松主义-收缩海外力量,对苏“缓和”的政策。苏: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策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问题1:20世纪60、70年代,美苏双方的对外战略有什么重大调整?调整的基本内容各是什么?你能不能分析原因?一、美苏争霸--“缓和”3、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1972尼克松访苏1975欧安会召开二、美苏争霸--“对抗”1、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的同时,积极在全球扩张2、表现:①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政策顶峰②1980年美国提出“卡特主义”③1981里根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的遏制政策三、美苏争霸--“第二次缓和”思考问题:美苏“第二次缓和”指的是哪次关系的缓和?具体表现怎样?为什么会走向缓和?1、“第二次缓和”表现:1)苏联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美国放松了与苏联的对抗2)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谈判两国之间关系3)标志---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三、美苏争霸--“第二次缓和”1)苏联的经济面临巨大困难2)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理论2、走向缓和的原因3、特点:相对的有限缓和里根主义、销毁的导弹有限四、“冷战”的结束问题:什么叫做东欧年?东欧为什么会在1989年发生如此剧烈的政治动荡?你能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原因?1、东欧剧变原因1)长期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其弊端阻碍其发展;2)苏联因素,苏联对东欧控制的减轻;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一切机会渗透自己的力量。问题:曾为实力超群的苏联为什么最后走向了解体?2、苏联的解体1)标志---1991、12独联体成立2)解体的原因:1)根本:斯大林体制的僵化,改革的失败,长期的争霸,国力的消耗,经济衰退2)内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导致国内局势失控3)外因:西方国家的长期和平演变4)催化剂:八一九事件3、“冷战”的结束1989东欧剧变1990德国统一1991苏联解体实质:东欧各国和苏联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标志:两极格局瓦解缓和1972尼克松访苏对抗第二次缓和冷战结束1987导弹条约①1979苏联侵阿富汗②1980年“卡特主义”③1981里根主义1989东欧剧变1990德国统一1991苏联解体思考1:归纳总结出美苏争霸在60年代后期——80年代双方态势的变化历程,找出态势变化的原因思考2:在争霸的三个阶段中美苏对中国的政策有什么样的变化?时间50年代中-60年代初60年代末-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领导人美国政策苏联政策争霸态势赫鲁晓夫、肯尼迪和平政策平起平坐共同主宰勃列日涅夫、尼克松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尼克松主义积极进攻苏攻美守优势在苏戈尔巴乔夫里根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全球收缩“新思维”美攻苏守优势在美时间50年代中-60年代初60年代末-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美国对华政策苏联对华政策孤立和反对中国推行霸权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致酿成边境武装冲突美中关系时好时坏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思考3: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或启示?(课标)1、人类社会必须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害人又害己(军费开支、经济恶化)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核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强加到别的国家身上,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主要内容:“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对二战以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加以确认促进经济贸易、科技、环境以及人员接触、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苏军的侵略在阿富汗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国内:阿富汗人民掀起了反苏高潮,大大小小的游击队遍及全国各地;国际上,苏联也空前孤立,联合国大会在1980年1月即通过提案《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1986年,苏联决定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军撤出阿富汗。据统计,由于侵略阿富汗,苏联军队死亡13833人,负伤49985人,致残6669人,失踪330人,物资消耗超过400亿美元。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反应强烈美苏关系紧张二、紧张与缓和并存——第三阶段:80年代1、卡特主义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1977—1980年任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卡特主义:任何外部势力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利坚合众国切身利益的侵犯,对这种侵犯,将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予以击退。2、里根“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1981-1988)1981-1988年里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里根1986年对外政策咨文根(1)试图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情报等各种手段遏制苏联的力量(2)主张从实力出发,同苏联从实力出发,同苏联对话和谈判,对苏联施加压力。美国于80年代中提出这一计划的原因是什么?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美国企图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2、里根“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尼克松主义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2、内容:①调整与欧、日、中国的的关系,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②维持与苏联的均势,从实力出发,以谈判为手段,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实质: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策略欧安会召开1、背景:美苏关系缓和;德国互相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2、召开:1975参加国:欧洲大多数国家、美国、加拿大3、成果:《赫尔辛基宣言》确立原则:“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战后的一些国家政治和领土得到确认进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合作影响:东西欧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一定的缓解
本文标题:第17课缓和和对抗交替——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0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