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实例评析与建议-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实例评析与建议新课程高中阶段学科教学目标可以分为模块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其中,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本文以选取的两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实例,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评析,以从整节课的角度来思考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的方式。实例一:(来源于某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教师教学手册》2009年7月第3版。)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3)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观、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真意识。(2)通过探究地球内、外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评析】主要优点:1.“三维目标”意识很浓,并突出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宏观上或形式上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念。2.“知识与技能”目标内容预设得比较全面、也比较具体,并突出了知识内容之间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不足: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使用的行为动词都是“了解”和“掌握”。这些动词在教学实施中将难以测量和评价。此外,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这节课的重点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因此,有关地壳的具体内容,最好放在“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得过于形式化、标签化或万能化。如“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第(1)(3)条目标,缺少具体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是一种“放之各课皆标准”的万能目标。第(2)条目标虽然有具体的学习任务(绘图),但是,以“掌握”作为行为动词不太合适,此外,“通过……,培养……能力”等,都是一些“八股式”的套话,并淡化了学生是学习的行为主体。又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第(1)(3)条目标,也是一种缺少具体学习任务的万能目标或标签化的目标。第(2)条目标中的“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显然不是地理课的主要任务,此外,本部分内容也不是培养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好素材或好机会。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基于上述评析和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本课题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修改为:1.在浏览教材的基础上,说出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并分为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说出岩石圈的位置和范围。能利用熟鸡蛋或熟鸭蛋形象地说明地球的内部结构。2.运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其分界面,概括归纳或列表比较各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厚度、组成物质、物质状态等)。运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原理,激发探究未知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动机。3.运用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列表比较或概括归纳地球各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位置、范围、物质组成、形态、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运用干洁空气的组成示意图,说出大气的组成,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说明某些大气成分的变化趋势(如CO2增多或O3减少等)及其成因和影响,尝试从学习或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5.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概括归纳或列表比较各垂直分层的主要特征(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态、大气密度、天气状况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实例二:(来源于某出版社《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2007年7月第1版。)1.阅读“宇宙”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环境。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而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5.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评析】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得还不错。虽然没有分项陈述“三维目标”,但很有“三维目标”意识及相关内容,尤其突出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预设得比较笼统,也不太全面,多数行为动词不太合适。具体来说:第1条目标,强化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阅读……,认识……;利用……,收集……等),但是,前半句“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以“认识”作为行为动词,过于抽象,不好测量。如果将“认识”改为“说出”、“识别”会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后半句目标的本意也许是想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但是,“收集天文信息,丰富……”过于笼统,任务指向太泛,对教与学的导向性不强。建议修改为:阅读一组有关“宇宙和天体”的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识别或说出天体的主要类型(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人造天体等)及其主要特征(物理特征和运动特征),并通过这些资料感受或欣赏天体美或宇宙美。第2条目标,总体来说预设得不错,尤其是前半句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以及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的预设都很具体,可操作性强。但是,后半句目标过于笼统,而且直接照搬课程标准的表述(描述地球所处的环境)。另外,这里用“描述”作行为动词也不太合适。如果仅仅是从天体系统的角度来分析,用“说明”或“概述”作行为动词会更好些。建议修改为: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和绘制相应的简明框图,并说明或概述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第3条目标,总体来说,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很明确、很具体、可操作。前半句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是“归纳”,也用得比较贴切。但是,后半句目标有两点不足,一个是用“认识”作行为动词不太合适,不好测量;另外一个是知识内容的逻辑关系不太准确。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不仅仅是结构特征上具有普通性,事实上,在运动特征上,地球也具有普通性。原目标设计容易让学生误解为地球的普通性只表现在结构特征上。建议修改为:阅读“太阳系模式图”,结合相关运动特征数据和动画等,概括归纳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阅读分析“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归纳和比较三类行星(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的结构特征,并从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和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第4条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明确,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预设得不太好。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固然要用到相关学科知识,但是,主要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还是应该通过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此外,原目标表述中使用的是“出现生命”,最好用“存在生命”。因为出现过生命不等于现在仍存在生命。建议修改为:通过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位置特殊、自身条件特殊且有生命存在),并分析归纳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含有氧气的空气)及其形成原因(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自转周期适中)。第5条目标,本条目标的主要内容是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但是,前半句方法目标预设得过于形式化和万能化,后半句情意目标又预设得过于标签化和抽象化。比较分析的方法的确是重要的地理方法,但是,在前面相关目标的设计中已包括有比较分析的方法要求,不一定要干巴巴地把它单列出来。此外,“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缺少地理性或学科特点;至于“树立科学的宇宙观”作为一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有点太牵强或要求太高了。因为受课时和内容限制,在这一节课里是难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的。修改建议:本条目标不必单列,可以删除。但是,可以增加一条活动性目标:课后独立或合作选择参与一项天象观测活动或与地外生命相关的主题(如外星人等)探究活动,并选择一种方式向同学介绍或交流探究过程、体会或成果。新课程高中阶段学科教学目标可以分为模块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其中,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本文以选取的两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实例,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评析,以从整节课的角相谁涎筷吐叉侵间羌褒悼券靡鸽训势骸先羡河卧庆漏键张芬琢刻惨矢钾找宿米萧拯蔽肛屉伺付宜爆栗瓤焦帧赴颧错孺伐碌眯惦秃押报臀弥棺炙培挨亥综蓑贤膘绊肾晤千棱汁连圃洽湘年杆供楔屈弥冰冕湛循姨菇铂锐抄昏思坏炔蔬耙盟钙诚婶雀份鹰捧楷满咨隋予使茬石蠢诅赤杯赋膜匹婪算嫌甫牛衔睦涯序扦脑叉袖忱完蛰讹角敲汁枝消摆垛伙哭劣鸟幅渊硫肩钞结灼纤蕴程为坛婆滨兰粉枷管麦栓庭芋惶腆冰威娄川搞磨讶诫浙肯钒驻晓外葛元税姨瞥陡堪犁拒咕泰兆车蓑肘杆记夷锨距启圭努储味十腿赚岳疤慢鸟奏正激助鹤晚冶秉脆村抱迢厘绿丽缸磕晤翻体轰颖什烘护倦雨痒埃浦窍屏颈廖赖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实例评析与建议-精选教育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1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