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为什么说徐福是航海家
为什么说徐福是航海家航海家的定义;徐福的介绍;论证徐福是航海家的原因航海家(Navigator)指以海上探险为职业的人,人类的航海史演绎出了无数段传奇的故事,而这些航海家们更是一群不畏艰难,勇于探险的英雄,他们是智慧与勇气的象征。尽管大航海时代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徐福,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当时的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在第一次巡游海上时,曾派徐福出海远航,徐福一去不返。《史记》中说,“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徐福东渡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徐福:齐文化培育的方士领袖和航海家11-04-18作者:刘凤鸣编辑:校方人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当时最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造就了中国早期伟大航海家和中日韩交往的先驱者徐福。徐福东渡虽说是发生在秦代,借助的是秦始皇的力量,但其智慧和胆识却是来自齐国的方仙道文化和齐国开拓海外市场的启迪。徐福是齐文化培育的方士领袖,是齐国对外开放国策的优秀传承人和最大的受益者;徐福是齐文化培育出来的有胆有识的勇士,他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远航海外,拓展和繁荣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徐福身上,我们再次见证了齐国海洋文化的巨大魅力。一齐国的海洋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满幻想、体现求索精神的方仙道文化,一是主动开拓海外市场的对外开放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对徐福的称呼有两个,一是“齐人徐福”,一是“方士徐福”。两个称呼,一个交代的是徐福的籍贯,是“齐人”,徐福是原齐国的人。一个交代的是徐福的身份,徐福是“方士”,所从事的职业是“求仙”。而对徐福的生卒时间,《史记》里没有交代,其它史书上也没有记载。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灭的齐国,第一次接见徐福时是公元前219年,所以说,徐福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齐国末期是确定无疑的了。徐福在公元前219年给秦始皇上书时,已是当时有一定身份而且非常闻名的方士了,《史记·秦始皇本纪》多次提到方士“徐福等”,说明徐福是齐地方士的领袖。如果徐福没有很大的名气,秦始皇也不会接见他,如果徐福在方士队伍里没有很高的身份,他也没资格作为方士代表去觐见秦始皇,秦始皇也不会让他带领几千人的队伍去拜见“仙人”。司马迁是一个严肃的史学家,《史记》亦被历代史学家奉为信史,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司马迁的《史记》里关于徐福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徐福到海外什么地方去了?司马迁在《史记》里没有明确的记载,后来的史书对这一问题也没有做出说明,直到今天也没有考古证据给予支持,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提供假说和争论的空间。但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学者围绕徐福故里和徐福东渡,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进行了全面的研讨,徐福船队从山东半岛启航,先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岛已成为两国学者的共识。齐国在开国之初,就实行了“通商工之业”[①]的通商开放的治国之策,到了齐桓公时代,在相国管仲的推动和倡导之下,通商开放的国策得到了更好的贯彻,并把生意做到了海外。《管子·揆度》记载,朝鲜文皮(文皮,即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皮)是输入齐国的重要商品,被管仲称为“七策”之一,天下最好的商品之一,说明了当时的齐国与朝鲜已有了商业往来。《管子?轻重甲》还记载,管仲曾建议齐桓公以通商作为武器而臣服邻国,“发、朝鲜不朝,请文皮、毤服以为币乎!……然后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用齐国的货物和发(发,东夷的一个部落,可能在朝鲜半岛北部,或辽东半岛一带)、朝鲜交换“文皮、毤服(鸟兽落毛为毤,毤服指鸟兽落毛所做的衣服,即皮衣)”。这里说的“八千里”,不是实数,是指离齐国较远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又多通过海上联系,可以看出齐国通过海路与邻国通商的情况。这说明,山东半岛的齐国,主动与海外的朝鲜诸国做生意,开辟了最早的海上贸易航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我在《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书还论证过,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与日本同样有着文化交往[②]。齐国时期的对外开放国策,主动与海外诸国做生意的大动作,扯起了山东半岛远航朝鲜和日本航船的风帆;齐国的“齐冠带衣履天下”,“财蓄货殖,世为强国”所积累的巨大财富,为海上丝绸之路贮备了充足的贸易货源;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便捷的海上通道,铺就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中朝日这条海上贸易航线,在当时的航运条件下,只能是“循海岸水行”[③],即从山东半岛出发,渡过渤海到朝鲜半岛,再沿着朝鲜半岛西海岸线南下至日本列岛的航线。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有庙岛群岛相连,而朝鲜半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的朝鲜海峡也有巨济岛、对马岛、壹岐岛等岛屿相连。这是当时最安全也最可行的航线,在山东半岛沿海一带长大成人的徐福,对中朝日这条海上贸易航线不仅应该是知晓的,而且极有可能部分航段徐福也曾乘船往来过。正因为有了一定的航海经历,徐福才敢于率领庞大的船队多次出海。在当时的条件下,徐福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是受到了齐国开辟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迪,所以才敢于沿着前人开拓的航线开展更大规模的探索。二那么,徐福率领庞大船队“入海求仙人”[④]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呢,那只有一个可能,这就是脱离秦始皇的统治,去寻求海外的发展。公元前219年,徐福利用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主动给秦始皇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徐福凭着丰富的方仙道知识,加上自己方士首领的头衔,忽悠得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秦始皇派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⑤]。在秦代,“数千人”渡海,是一个浩浩荡荡、庞大的船队,这是一次打着官方旗号,准备了丰厚的海上生活资料和海外生存必需品,有组织、有目的的海外大移民。徐福在海外开拓期间,可能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或觉得太缺乏有技艺的工匠和技术人员了,于是,时隔九年之后,徐福又一次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再次得到了秦始皇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⑥]。徐福再走海外,再也没有回来。关于“入海求仙人”的路线,《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提到:从琅琊沿海岸线北上,直到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山(即今荣成成山)”,再绕过山东半岛东端西行至“之罘(今烟台芝罘岛)”,再“遂并海西”,接着又沿海岸线向西进发。也就是说,从琅琊到之罘这一段路线,司马迁在《史记》里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可徐福的船队继续向西,从什么地方离开的山东半岛进入大海去寻找仙山呢?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两处入手,一是,传说中的“仙山”的大体方位,也就是“仙山”经常出现的地方。徐福即使不相信有什么“仙山”、仙人,也要做样子给秦始皇看,奔着出现“仙山”的方向去。二是,徐福率领这么多的人,要逃避秦始皇的追查,必须逃得远远的,并找一个地方住下来,在当时的条件下,沿着什么路线走才最安全,才能找到一个秦始皇的权力延伸不到的地方。关于传说中“仙山”的大体方位,《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这里说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也是秦始皇派徐福入海要寻找的仙山。《史记·封禅书》对仙山的具体描述,多数专家都认为,实际就是海市。元代于钦在《齐乘·山川》中讲到海市时也说:“《史》、《汉》所称三神山蓬莱、方丈、瀛州,望之如云,未能至者,殆此类耳。”于钦明确指出,《史记》、《汉书》里提到的三神山就是海市。秦汉时期的渤海,包括现在的渤海和黄海的北部,渤海中的三神山与海市相联系,应指是海市多发的地区。如果在“之罘”(今烟台芝罘岛)以西的话,海市多发的区域,只有在古黄县(包括今龙口市、蓬莱市、长山县)一带海面,而且从以后汉武帝东巡祠神求药的活动范围看,也几乎全部集中在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一带。汉武帝开始到东莱的寻仙时间,离徐福最后一次出海的时间只有七十多年,徐福“入海求仙人”的出海方向,也应是汉武帝到东莱海上寻仙的地方,这就是汉代东莱郡的北部海域,即古黄县一带海域。因为这里离庙岛群岛最近,是古代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最安全的必经航线。徐福为了蒙骗秦始皇,他出海时也必须向海市多发的海域出发,而庙岛群岛一带海市多发的海域,又是徐福逃离秦始皇迫害,远走朝鲜、日本的必经之路。《齐乘?卷四古迹》也讲到,徐乡县“汉县,盖以徐福求仙为名”。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东莱郡辖徐乡县,说明徐乡县为西汉诸县之一。徐乡县在东汉时并入黄县,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在登州黄县条中记载:“故徐乡城,汉县,……后汉省。其城即今邑。”许多学者依据《齐乘》的说法,说徐乡县就是徐福的故乡,笔者也曾认为有这种可能,但从字面上理解,“盖以徐福求仙为名”,说的是徐乡县是因徐福在这里搞过求仙活动而得名。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得知,徐福的求仙活动从山东半岛南部琅琊,沿海岸线到荣成成山头,再到烟台之罘岛,而且,徐福是在琅琊向秦始皇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秦始皇也是在琅琊派遣徐福“入海求仙人”,为什么单单徐乡“以徐福求仙为名”?这说明了徐乡一带应是徐福求仙的主要活动场所,而这个求仙活动的主要内容应指的是徐福船队在出海远航之前进行“斋戒”和举行的出航仪式。古黄县在秦汉时一直都是全国富庶之地,也是秦始皇和汉武帝东巡求仙的主要活动地点,古黄县是徐福出海求仙离开中国大陆的最后一站,所以说,徐福在古黄县沿海举行求仙活动的出航仪式是完全可能的。虽说辽东半岛当时也是秦的地盘,但徐福“入海求仙人”是要摆脱秦始皇的控制,徐福不可能,也不敢带着大批人员登陆辽东半岛,只能是沿辽东半岛海岸线南下朝鲜半岛,到达一个秦始皇权力影响不到的地方。所以说,黄县沿海作为离开国门的地方,是送别的场所,完全有可能是徐福庞大船队实施“斋戒”、举行出航仪式的地方。秦汉时期,山东半岛东莱郡一带与朝鲜半岛、日本九州的海上通道,也只能走庙岛群岛这条路线。虽说秦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当时仍然也只能是“循海岸水行”,当时航行没有罗盘,远海航行的导航只能靠日月星辰或目视,船的动力也只有靠海风吹送或人力摇橹,这样的条件横渡黄海是根本不可能的。到了唐朝时期,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水平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仍然要走庙岛群岛,“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即《新唐书·地理志》里记载的从登州(登州州治蓬莱,蓬莱秦汉时属黄县)出发,路经庙岛群岛,到今大连老铁山海峡,沿辽东半岛海岸线至朝鲜半岛西海岸。唐朝尚且如此,何况比唐朝还早八百多年的秦朝呢!路经庙岛群岛这条航线,海岛相望,航船可随时就近避风浪,补充淡水、食物等,安全系数大。朝鲜半岛到日本九州的路线,《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作了详细的记载,即在朝鲜半岛东南部横渡朝鲜海峡,借助巨济岛、对马岛、壹岐岛等岛屿,到达日本的九州。秦朝徐福“入海求仙人”时的航船条件和航海水平,远远比不了四百年以后的三国时期,更比不了八百多年以后的大唐盛世,以当时的航船能力也只能是“循海岸水行”,所以说,如果徐福船队的目标是朝鲜半岛南部或日本,走的也只能是《三国志》和《新唐书》里记载的航海路线,即从山东半岛北部古黄县一带入海,沿着庙岛群岛,渡过渤海湾,到辽东半岛,沿海岸线至朝鲜半岛西海岸,再南下至日本九州。徐福东渡的这条航路,虽说在秦之前就已开通,但象徐福这样庞大船队,载着当时顶尖的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大量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而且不止一次的在这条航路航行,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汉代成书的《海内十洲记》载:秦始皇“使使者徐福发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也有“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的诗句,都说明了徐福是乘“楼船”东渡的。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写到:战国时的“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徐福是代表秦始皇出海求仙的,楼船的规格和气势决不会亚于战国时的楼船。古代出海,船的动力靠人工摇橹,远航需要的水手还会更多,
本文标题:为什么说徐福是航海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2124 .html